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9-05-16汤蓉
汤蓉
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强调一个人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怀,是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标准之一。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提升,特别是对于正处在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教育至关重要。历史课程是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情怀的重要课程,学校和教师也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本文对家国情怀的价值、家国情怀渗入历史教学的意义以及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进行阐述,希望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5-0-02
家,是人生开始的地方;国,是人生理想的源泉,家国情怀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情怀。高中学生正处于思考人生、理解人生的特殊时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家国情怀教育非常关键。而历史课程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学科,教学的内容对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非常有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家国情怀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历史学科教师应提高认识,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主义情怀。
一、家国情怀对于高中学生的重要价值
1.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亲孝之道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家国情怀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有助于高中学生理解体恤双亲,孝顺长辈的为人之道,在点滴小事中建立和巩固亲情的链接,品味血浓于水的家庭氛围,从而将爱小家之情升华为顾大家之情。
2.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教育将使学生意识到,家和国是密不可分的,个人的荣辱与家庭的荣辱、国家的荣辱是互相联结的,要时刻为保护家庭和国家的利益而不懈奋斗,不断树立爱国情操,提升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感,提升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3.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正确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够让学生增强对国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思想、观念、情感和深度方面发生质的变化,在逐渐走向成年后,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浓厚的民族情和爱国心,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2]
二、家国情怀渗入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1.实现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广泛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其精髓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广泛传播和世代继承。而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历史课程教学仅仅能实现将历史文化“广泛传播”,也就是将几千年的历史故事流传于后代,但却因为缺少对历史灵魂精华的解读和引导,学生无法将民族文化与自身的追求联系在一起,无法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产生爱家、爱国情怀,从而无法实现民族文化的“世代传承”。
2.实现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关乎思想信念,是教育领域最高的追求境界,对高中学生的身心成长、今后的人生经历和前途发展十分重要,而高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国民素质和人文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实现历史文化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使高中学生在充分了解国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心理素养,将来成为有助于国家发展的栋梁人才。
3.实现价值理念与爱国情怀的有效根植
家国情怀教学是一种基于家庭观念、国家观念的学术领域,目的就在于培养高中学生热爱祖国、爱护家庭的人文理念,树立“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念,在成长历程中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思想,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统一,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根植内心。通过历史课程教学而产生爱国情怀,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转化成强大祖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1]
三、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德育目标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很多历史教师都更加注重学生的历史试卷成绩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历史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内容的填充,没有意识到历史学科与文化传承及德育教育息息相关,未能及时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没有形成有效链接。因此,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历史学科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增加德育目标,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知识提供良好的支持。
例如在针对高中历史中文学艺术史方面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与家国情怀相关的教学案例,设立德育教学目标,促进家国情怀教育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针对我国历史上美术成就方面徐悲鸿的《奔马图》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转变教学观念,从德育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入手引出《奔马图》的创作故事,让学生理解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时期,日军想要发动太平洋战争击败中国,长沙被日军所占领,身处马来西亚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家国忧思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连夜创作《奔马图》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以此为基础,教师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深化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为学生正确家国意识的树立奠定基础。
2.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渗透
家国情怀教育是一项文化根基较深、涉及知识面较广的学科,在历史学科上,教师仅依靠历史课程教材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历史学科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教育内容,特别是新课标中历史教学的教育思路和教学目标,在备课时除了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应适当引入优秀名著和优秀论文的知识,重点挖掘体现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教学资源,将历史课本与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有效整合,借助课外资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2]。同时,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依靠课堂上的引导与教授仍然显得匮乏,难以获得十分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仅停留在对教学资源的输入和理解,情感的升华很难建立。因此,想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就需要教师在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开展课外实践内容的拓展,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析,促进家国情怀的有效渗透。
如在讲解革命战争历史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网络上搜索中国江苏网发布的“烈士家信深情叙述家国情怀”方面的内容,将烈士家信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战士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家人的关爱和保家卫国的壮志情怀。如在毛业荣烈士的家信中,就有“我现在身体很好也没有困难,请父母亲大人放心”“在家安心生产支援前线打胜仗”、“儿在这里努力,安心学好技术提高本领准备赴朝鲜彻底消灭美国帝国主义,保卫我们祖国安宁、保卫和平。”方面的内容,教师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能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在培养学生家国意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家、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自觉将历史伟人的品德人格作为学习目标,在实践中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志向,并有效践行和学习,最终显著提升自身的家国情怀。
3.理论结合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为了让高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获得更多和更加深刻的爱国情感熏陶,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灌输授课方式是远达不到效果的。因此,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種资源和手段,辅助家国情怀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具体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可以联系江苏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也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内化,切实彰显历史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价值,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出正确的指引。在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旅游地等,也可以具体结合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确保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教育价值,维护学生健康成长。
如在暑假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江苏家国情怀之旅”活动,走进南通地区,引导学生参观南通博物苑、狼山生态区和中央创新区,深入了解南通地区的文化积淀,激活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如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故居后,教师从张謇先生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方面做出的贡献入手进行分析,结合张謇先生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张謇的家国情怀。而在组织学生对中央创新区浏览后,让学生深刻体会改革开放40周年南通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能结合自己身边的变化感受到国家的发展,深切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内涵,进而在生活实践教学中促进家国情怀教育得到落实,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组织活动的效能,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青少年特别是高中学生肩负着复兴伟大中国梦的重任,提升高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充分利用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三观、提升高中生品格素养的有效途径。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在学习和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使他们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不断地努力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观华.家国情怀教育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J].教书育人,2018(35):80.
[2]李波.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