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不同新闻媒介的“新闻思维”

2019-05-16姚芷娟

青年时代 2019年8期

姚芷娟

摘 要: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功能为视点,分析同一类型事件不同媒介报道的主体差异性所反映出的态度资源差异,回归系统语言学的社会意义,探寻媒体在自杀事件报道中的科学模式,使受众正确认识自杀性新闻报道,避免群集体化和“维特效应”的产生。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自杀报道;符号真实;媒介伦理

据统计,每年全球自杀的人数高达120万,自杀未遂者至少是自杀者的10-20倍,自杀众多死因排序中高居13位。中国平均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率节节攀升,自杀新闻也频频见诸各种媒体。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基于实证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主流自杀传染理论认为,自杀新闻与随后的自杀行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因果关系;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件后,自杀事件会突然增加;没有报道时,自杀数量则不增加;在电视报道自杀案例后,自杀数量会在10天内逐渐攀升;自杀报道的读者覆盖面越广,其诱发的自杀情况愈劣。因此,媒介报道如何构建主体差异长生影响被广泛关注。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而在功能语言学中,语言被认为是一种交际工具而存在,通过功能语言学角度窥探自杀事件报道中所展现的新闻思维,或许能从根源出发,找到自杀事件的报道规范。

一、对比研究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对自杀报道的主体刻画差异

本研究主要选用内容分析法,来对2016-2018年传统媒体与公众号自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偏向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使用第三方搜索引擎,在西瓜大数據上从近三年的公众号排行榜中,以影响力大小为标准抽取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平台: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以影响力大小为依据抽取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号自媒体平台:占豪、浪潮、槽值收集研究案例。具体操作方法为:以“自杀”为关键词,以2016年1月到2018年11月为搜索时间区间,分别在抽取的三个传统媒体与公众号自媒体中进行检索。本研究对检索到的样本进行逐一的分析,以提高样本的分析精确度。

(一)传统媒体、自媒体微信平台的报道对于自杀者形象的建构分析

经过对所选传统媒体、自媒体平台近3年文章的筛选,报道中所出现的自杀者人数分别为36人、11人。研究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自杀者的年龄与姓名呈现方式

在传统媒体、自媒体微信平台中出现的自杀者,其年龄均主要分布在18-30岁,比例分别为52.8%、54.5%。同时,自媒体微信平台则较多再现了18岁以下的自杀者,比重为27.3%,而传统媒体这一数值则为13.9%。

在传统媒体微信平台,“显示全名”、“显示姓”与“不可辨识或未交待”的自杀者的比例分别为61.1%、30.1%、8.3%,而自媒体微信平台中则较多的再现了自杀者的全名,这一比例高达72.7%。

2.自杀者所处地域与地区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每年公开发布的全国人口统计年鉴中一般将人口的地域分布分为城市人口、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本研究将自杀者所处地域分为城市地区与非城市地区,城市地区包含各类城市所辖的中心城区,不包含所辖的郊区、县等。统计结果显示,传统媒体、自媒体微信平台均较多再现了城市地区的自杀者,比重分别为80.6%、90.9%。对于涉及非城市地区自杀者的报道,传统媒体微信平台的比重(6人,16.7%)高于自媒体(1人,9%)。在传统媒体、自媒体微信平台中出现的自杀者,其地区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传统媒体微信平台再现的自杀者多为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比重达38.9%,而自媒体微信平台则集中于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比重达36.4%,两者均未涉及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自杀者。

3.对于自杀细节的报道

传统媒体微信平台刊载的自杀报道中,自杀者自杀原因由多到少依次排列分别为:经济压力(22.2%)、生理或精神疾病(22.2%)、生活压力(11.1%)、畏罪自杀(11.1%)、网络暴力(8.3%)、不可辨识或未交代(8.3%)、情感纠纷(5.6%)、人际关系(5.6%)。自媒体中,这一排序为生活压力(36.4%)、生理或精神疾病(27.3%)、家庭矛盾(18.2%)、不可辨识或未交代(18.2%)。

这里的自杀手段具体是指最终导致自杀行为成功的致命性手段。传统媒体微信平台中自杀者的自杀方式由多到少依次为:跳投及其他高坠式自杀(30.6%)、其他或未知(25%)、溺死(19.4%)、上吊及其他自缢式自杀(16.7%)、服毒(5.6%)、煤气中毒(2.8%)。而在自媒体的排序中,跳投及其他高坠式自杀同样占比最多,为72.7%,其次为服毒(18.2%)、其他或未知(9%)。

(二)自杀报道所呈现的“符号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关联性

在官方资料的搜集方面,本文选用了2009年中国的自杀数据,该数据经由《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的城市人口资料与《2010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城市自杀率资料汇总得来。另外,由于中国官方公布的全国性自杀资料中仅包含性别、年龄等变量,而不包括自杀方式、自杀原因等变量的数据,因此本研究将只针对年龄变量做比较分析。经对比后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微信平台自杀报道中所出现的自杀者性别、年龄构成情况与官方资料对比见表一。

在年龄维度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微信平台刊载的自杀新闻均过多再现了45岁以下群体的自杀案例,同时又过少再现了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的自杀案例。值得一提的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的自杀比重实际应占到半数以上,但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微信平台中这一比重仅有2.8%,甚至是0。

二、对比研究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对自杀报道的内容偏向性

在报道偏向性部分的研究上,本文将此部分的研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媒体报道自杀事件中的侧重点,即媒体是偏向报道事件本身还是偏向针对报道事件的引导,这里的引导分为分别是事件的信息型引导(即WHO“自杀新闻报道手册”中的解释与救助性信息)以及事件的情感型引导(即对自杀者本身及其他类似事件的呼吁、讨论、评论等)。另一部分是媒体报道自杀事件时对于自杀者的态度,态度是负面、正面或是中立,这是本文想要知晓和研究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报道侧重点的差异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自杀新闻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类型新闻,一方面具有很大的社会关注度,各方媒体都会选择去报道,另一方面对自杀者的家人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因此,同样想要去报道这件事的媒体,自杀者的家人更多倾向于接受传统媒体而不是自媒体的报道,因此自媒体很少能够真正深入事件。并且,自媒體较之传统媒体其优势正在于其内容的简洁明了和更多的情感因素。因此本研究的预设是较之传统媒体,自媒体更倾向于引导。

总体来看,侧重事件本身的报道为22(46.8%),侧重事件引导的报道为25(53.2%),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但就自媒体本身来看,其报道中,侧重事件本身的报道仅占比18.2%,侧重事件引导的报道则高达82.8%,同样的数据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为55.6%和44.4%。对比二者的数据,其P值无限接近于0,小于0.05,因此在报道侧重点方面自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显著差异性,较之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更倾向于侧重事件引导的报道,具体见表二。

(二)对自杀者的态度

对自杀者的态度这一研究反映了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对于自杀者群体总是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势,进而反映出二者在自杀新闻中的态度。

数据在传统媒体中,呈现出了绝对的两极分化,86.1%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呈现对自杀者的中立情况,反观自媒体则在27.3%的情况下对自杀者呈现中立态度,并且二者的P值无限接近于0,小于0.05,因此,在对自杀者的态度中,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有显著差异,而且传统媒体更加多的呈现中立态度。具体见表三。

三、从自杀新闻报道中反映出来的“新闻思维”

语言本身是主观的。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各个媒体会选择不同的词语、语篇策略,这就造成了解释上的差异,即语言使用者主观上偏向什么的差异。而不论如何,媒体都应遵循自杀性新闻报道中的“五大原则”,即真相原则、平衡原则、全面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和责任原则,

(一)新闻语言并非新闻表达

研究发现,传统媒体、自媒体中对于自杀者的“媒介再现”并非是个体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真实表达。

从对传统媒体、自媒体微信平台中自杀者的媒介再现分析来看,在自杀报道中,城市地区的自杀者均超过了八成,这与中国大陆非城市自杀人数要高于城市地区的现况存在着巨大反差。一方面,作为新闻信息的主要提供方,传统媒体中也同样存在着过度再现城市自杀者的现象;另一方面,自媒体的用户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更多地集中于城市地区,更倾向于将城市地区的使用者定位为自己的目标受众,从而排斥了缺乏潜在消费能力的非城市人群。

与实际的资料相比,传统媒体、自媒体所刊载的自杀新闻均过多再现了儿童、青少年、青年群体,过少再现了75岁以上的老年自杀者群体。本文认为,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新闻从业者在观念上更倾向于认为青少年群体的自杀事件更具有新闻价值,而忽略了自杀报道对年轻群体的培养与涵化;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把关人”是否会因为老年自杀报道更多地揭露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使他们主动减少该类人群的再现,这类涉及新闻生产层面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的分异

研究发现,媒体、自媒体刊载的自杀报道具有明显的偏向性与差异性。从报道的侧重点上看,两者在事件报道和情感引导的选择上具有显著差异,自媒体平台刊登的自杀报道较多使用刺激性、煽情性的情感引导,而忽略了对事实本身及其背后问题的探讨与思考,包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既是自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优势,又是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劣势所在;从对自杀者的态度上看,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相关报道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自媒体在报道侧重点上偏向于情感引导,因而其更容易在自杀事件中对自杀者作出价值评判,较少地呈现出中立态度。这一系列的报道偏向性,是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自我定位、目标受众的不同选择,以及其他社会控制对两者的不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徐煜.自杀行为何以被媒介建构?一项针对国内新闻网站自杀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C].2013年度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北京:1994~2017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7.

[2]丹尼斯·麦奎尔,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和生.媒体自杀事件报道中的客观原则与责任理念[D].广州:暨南大学,2011.

[4]路鹏程.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3):31-41.

[5]张露,洪倩,王德斌,童贵显,王英蕾.基于中国网页新闻报道的自杀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59-266.

[6]张耘.由《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李娜的报道看中美权威媒体的偏向性[D].武汉:湖北大学,2014.

[7]魏云鹏.城管执法冲突议题报道的偏向性分析——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7.

[8]周红.创伤性报道伦理规范研究——以2009-2013年《新京报》自杀报道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2015(2):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