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当代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

2019-05-16李爱华孙晓艳

青年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经济唯物史观

李爱华 孙晓艳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思想基础。依据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关键期,生态文明目标唯有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发展全局,创建永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多元能动的生态政治与生态伦理、深度自觉的生态文化,才可能真正转化为当代中华民族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唯物史观;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

2017年,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出的最强音,而且扬起了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风帆。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国生态文明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关键期,生态文明建设唯有渗入“五位一体”的发展全局,创建现代化的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和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目标才可能真正转化为中华民族自觉的生存方式。

一、永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的基石

在宏大的唯物史观视域下,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文明转型不是一个抽象理想,而是一个历史辩证范畴,其本质不是对资本全盘否定,而是“扬弃”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即承认资本在今天还具有“历史当代性”。唯物史观的辩证视角启示我们:一方面,我国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在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尚未进入之前就对其展开先行批判,这一批判不仅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更是要以生态经济为切入点,变“发展观”为“境界观”,使绿色发展成为融价值观维度、制度维度、政治维度的社会生活自我批判,开启人类文明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前提,首先是要认识到资本是当前有效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的核心要素,市场机制依然是调节社会生产与人类发展的主要机制,当代社会的任何重大变革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资本与市场而进行。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应当利用资本去超越资本,运用权力去诘难权力。

中国的生态经济不只是规模和数量的增长,更是社会发展的内涵拓展和能级提升,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是其核心要义。要实现这一目标,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在“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所进行的有益尝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比如,以扩大生态内需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基点,以生态产业和生态产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李克强总理说,“我们要实现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必然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城镇化。”“生态文明的工业化”蕴涵着永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涵,即经济与环境、工业增长与人类社会的共生共赢、和谐发展,而这要以市场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在当前以煤炭等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下,要以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产业,才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环境博弈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多元能动的生态政治与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核心

唯物史观关于人类解放的历史规划启示我们:生态文明的建构和实现从属于更加广大的人类解放运动,而多元能动的生态政治和伦理基础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因此,在永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的基础上,与克服生态现代化难题相伴随的,一定是中国政治与社会的逐渐民主化进程。唯有多元平等(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代际平等)的生态政治与生态伦理的真正确立,才能保障绿色发展的中国梦的实现。当然,这一点要不流于空谈或乌托邦,必须依靠切实的改革和制度创新。

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也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生态伦理向度,以及生态政治中的技术主义路线。他认为,应当“重新定位科学技术的基本取向”,即反对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倡导“用新的技术和社会机制来代替那些具有生态学和人类学危害性的技术,进而以此来提升生活世界,这就是工人、技术人员、消费者以及各种社区对生产进行自我组织和管理的目标,实际上,这正是一项民主的和革命的任务。”①在奥康纳看来,改造工业文明的技术路线,最终要依托于环境立法和“绿色财政政策”,即以税收、财政杠杆或改变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等途径,发展绿色产品和技术、遏制有害产品和技术的生产与消费。虽然奥康纳在总体上退回“自然资本主义”路线,但在绿色财政政策、绿色制度和技术改革方面,为我国生态治理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2015年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新中国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专门文件。其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②目前,中国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开展PM2.5监测、公布信息并加强治理,并逐步取得成效。但在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下,要避免污染转嫁等问题,必须加快中西部的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等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等制度,健全评价考核、责任追究等机制,以体制激励和约束企业,用法律调节和规范行为,通过改革推动多元能动的生态治理格局的建构。③

三、深度自觉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条件

在工业文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也正在成为一种资本开发与消费的对象。因此,要从实质上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解构增长主义的统治观念。唯物史观的总体性和系统性视野启示我们,生态文明观教育不能靠意识形态的外在灌输,而是要全面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进而引发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中介的社会实践关系及其观念的深刻变革。

其一,在信息时代向能源时代过渡的当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生态文明观教育深入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之首要手段是,让绿色科技生产力发挥其社会生态教育功能。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以“绿色大学”和“绿色企业”为主体,大力支持和切实鼓励环保技术教育和环保产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观的社会教育力度。

其二,践行绿色消费方式,不仅需要学校绿色教育创新,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一场现实的生态文明启蒙教育运动,不仅是理论上的渗透,更要触动并协调好各方利益,使“GDP政绩观”向“綠色政绩观”转变,让生态文明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巩固原则。

其三,当前中国单纯的环保组织的确难以独自担当领导者的责任,这表明了更深层的问题,即与克服环境教育难题相伴随的,一定是中国政治与社会的逐渐民主化进程。唯有社会民主化进程,才能保证政府工作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企业运行系统、公众参与系统与新闻宣传系统的良好沟通,尤其是以协商民主方式保证“绿色组织”在国家和公民共同的生态需要之间的贯通。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通过对当代生态危机的深刻洞察,揭示了生态文明实践本质上是当代社会生活的自我批判。它在人类自由解放的高度对当今生态文明实践路径的自觉领会,无论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实践探索,还是全球生态治理策略的更新,都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注释:

①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331-332页。

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15-09-21。

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14-03-16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 Paul Burkett.Marx and Nature: A Red and Green Perspective.[M].St. Martins Press.1999.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生态经济唯物史观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