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传记中的应用

2019-05-16赵芳霞

青年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桃花源记

赵芳霞

摘 要: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恬淡的文風经久不衰。同时,作为文学传记的一种,长与虚构而颇具文学性,也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了作者在处理文本时采取的翻译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桃花源记》;功能对等理论;文学传记

一、引言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呼声越来越高,文化也备受关注。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化的古国,文学作品亦是最好的体现,也是当今中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领域。《桃花源记》作为中国典籍文化的代表作之一,随着“汉语热”的盛行,也深受外国大众的喜爱。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翻译原文,向目的语读者展现桃花源理想生活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蕴藏的精神内涵,也符合外国读者的行文表达习惯,增强对译文的理解能力。

二、《桃花源记》及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田园诗人,其人格魅力和诗文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都有极高的声誉。《桃花源记》是其晚年之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属于《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结构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简练优美,中心突出,主题深刻。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人的自给自足和安宁祥和,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欺压的社会,体现了作者和世人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强烈渴望。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也吸引了翻译界的关注,并译成各种文字,使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三、功能对等理论介绍

20世纪50、60年代,为了避开直译,意译这一古老的争论,理论家们开始尝试对翻译进行系统的分析,突出的有“意义”和“对等”,而翻译界企图以新的“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解答的重要人物之一,则是美国人奈达(Eugene Nida),于20世纪60年代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和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及其等效原则。

奈达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模式的基本概念融入自己的翻译“科学”,并发现这一模式为译者提供了一种为源语进行解码的技巧,也提供了一种为目标语进行编码的程序。奈达的思想即:“两种基本倾向”或“对等类型”(Nida 1964a:159),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1)形式对等:(亦称形式对应)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既关注信息的形式,也关注信息的内容……译语中的信息应该与源语信息的不同元素尽可能地匹配。(Nida 1964a:159);(2)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其基础奈达称为“等效原则”,即目标语读者和所接受信息间的关系应当与源语读者和所接受信息间的关系保持一致(Nida 1964a:159)。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信息须作调整以适应其语言需求及文化期待,“并以完全自然地表达为目标”。本文主要从词汇,句法,文本方面讨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桃花源记》翻译中的应用。

四、案例分析

(一)词汇对等

Words are “the smallest unit of language that can be used by itself” (Bolinger & Sears 1968:43).在翻译中,找到与源语文本对应的词显得很重要;在英译汉中,完全对应的翻译则属专有名词或固定术语表达;由于文化差异及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很难达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为了解决这种差异,翻译时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

1.直译法:时间(朝代),地名,人名

Example 1

A: 晋太原:Taiyuan period of Dong Jin Dynasty

B: 武陵人: Wuling people C:汉:Han dynasty

D:魏晋:the Wei and the Jin G:刘子骥:Liu Ziyi

2. 直译加注解和解释

Example 2

A:太守:the district prefect ,the officials name in ancient times, who controlled administrative matters.

“太守”指中国战国至秦朝时期郡守的尊称,也是一郡最高的长官。由于中国古今,甚至中西方就职位有不同的称呼及划分,而这种文化及政治差异就使得翻译时,作者既要使译文符合原文,而且能够使目的语读者阅读时没有理解障碍。鉴于此,译者在翻译时使用了直译加注解的方式,以便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了解中国魏晋时期的政治及文化。

(二)句法对等

在翻译中,相对词汇而言,句法的理解和翻译更为复杂。因为翻译前,译者首先需要考虑行文的“时态,人称以及数”。只有在翻译前充分了解和掌握源语言的语法结构,在翻译时,才会游刃有余,同时,也清楚了不同的句子结构在翻译中的使用程度。“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判断译文的优劣不能停留在有否对应的词义、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重要的是接触译文的人有何种程度的正确理解。”(Nida 1993:105)因此,分析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要考虑目的语读者及其对译文的接受程度。

1.重组

在汉英翻译中,考虑到原文本的意义和英语的地道表达,重组语序显得很重要。重组是指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翻译句子时对词序进行必要的或不可避免的调整,从而使译文更清晰连贯。基于形式与意义的关系,笔者更多考虑源语的信息以其尽可能在功能上达到与目的语的对等。

Example 3:

S.T.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T. L. They themselves said their ancestors ledtheir familiesand neighbors to come here, the place of their own, to escape the wars in the times of Qin, no longer going out from here. Suchlost touch with people outside of the Peach Blossom Orchard.

该句子在翻译时运用了“重组”的翻译方法,调整语序,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作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目的,以状语形式出现,即“their ancestors led their families and neighbors to come here, the place of their own, to escape the wars in the times of Qin”。

2.內容层面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是意合语言,即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短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比如,汉语句子中主语的省略。但在汉英翻译时,由于英语表达重“形合”,因此,适当的翻译方法能使译文有血有肉,使句子结构更完整,逻辑更清晰,此外,在一些表示时间或条件的句子里,一些连词的出现,还可以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译文表述更加流畅。

增词。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补充了原文缺失的信息,使译文信息更加全面。本文的信息补充以主语名词较多。

Example 4

S. L.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T. L.People worked in the fields coming and going, no matter women or men, they dressed in the same way as people outside of the Peach Orchard.

例4描绘的是桃花源人的生活场景,恬淡,宁静,与世无争的淳朴。在翻译中,作者补译了主语“People”,以及后面的“in the village”,确定了行文的地点,即桃花源。符合该句的原语语境,更有利于目的语读者阅读。

Example5

S. L.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T. L. People in the village were surprised to see the fisherman, and asked where he came from. The fisherman answered any that he knew.

例5描述的是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时的情景及与之对话,并为其惊讶。其中,“见渔人,乃大惊”说的是桃花源里的人;“问所从来”指的是桃花源的人询问渔人从何而来,即“问之所从来”;而“具答之”是说渔人一一详细回答了桃花源里的的人。分析了句子后,在翻译中,最需要补充的则是句子的主语,即people及The fisherman,同时,出于句子严谨的需要,并对people进行限定,people in the village,使读者一目了然。

Example6:

S.L. 闻之,欣然规往。

T. L.After listening to the news, he excitedly planned to go to the Peach Blossom Orchard.

例6讲的是渔人从桃花源返回后,南阳的有志之士,刘子骥在听说此事后,欣然前往的情景。为了使译文表达更加自然,贴近原文,并试图将目标语读者与目的语语言文化语境中相关的行为模式联系起来,在翻译中,作者将该句翻译为状语从句的形式,使时间关系分明。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增强对源于文化的接收能力。

五、结论

文学传记具有文学性。随着翻译的发展,传达语言本身及其携带的语义亦很重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文章的词汇、句法及内容方面对译文进行理论指导,使译文更具可接受性和可读性。《桃花源记》以其宁静,与世无争的风格深得喜爱,在以上理论的关照下,陶渊明的田园写作风格被显示的淋漓尽致,笔者希望对此后类似作品的分析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diden: E. J.Brill, 1964..

[2] Nida, E. A. OnTranslation.[M].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4.

[3]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J]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48.

[5]杨宪益、戴乃迭.陶渊明诗选 [M]. 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1993: 16-18.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