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儒家“入世”的行政文化

2019-05-16尹国庆

青年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入世陶渊明苏轼

尹国庆

摘 要:本文对儒家“入世”的行政思想进行介绍,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古代儒学大家们的经世济民的理想。通过对苏轼和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并把道家的“出世”的行政思想和儒家的“入世”行政思想进行了比较。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儒家这种“入世”行政思想所包含的积极意义,以及对我们当代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入世”;“出世”;苏轼;陶渊明

一、绪论

儒家积极“入世”的行政文化要从古代的读书人说起。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建功立业、经世济民。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古时读书人都如此胸怀天下。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优则仕”说明对孔夫子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入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学派追求的人生目标,而“入世”则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1]。本文通过对儒家“入世”思想的简单介绍,了解古人的思想,对当代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儒家“入世”的行政文化

(一)“入世”文化的背景

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等级发生了巨大化部变分下层贵族沦为庶民,而部分庶民上升为士。与此同时,由于实行分封制,使周天子的权力不断下移,渐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诸侯间争霸愈演愈烈,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为郡县,整个社会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中。这时,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仁爱”等思想,目的就是为了挽救周王朝的统治,稳定社会的等级秩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从这些言语可以看出儒家关心的是人,社会,人在社会中的状态,其思想可以说是完全“入世”的。[2]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入世”文化就是要有一颗经世济民的心,就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这种“入世”的文化不仅是在当时影响广泛。并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想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将来投身仕途做一些有利于国家,造福百姓的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是当时文学的发展。

(二)“入世”行政文化的表现

1.投身亂世

儒家与道家的消极避世的态度不同,面对乱世它的处世态度是一直是积极的。儒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稳定了社会的等级制度,所以一方面主张克己复礼,另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为政以德”,以此来实现政治上的和平。[3]对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儒家推行忠恕之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运》)[4]。在那个群雄争霸,狼烟四起的年代,儒学家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却仍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乱世,周游各国宣扬儒家思想,这就是积极“入世”的表现。

2.不改情怀

儒家的“入世”文化表现在另一方面就是即使儒学家们始终怀着一颗执着心坚持自己的理想,即使没有得到重用他们依然不会改变自己“入世”的态度和对社会百姓的关怀。只会独自感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然历史上怎么会涌现出那么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人。他们无法受到统治者的重用,但是又割舍不下心中“入世”情怀,只能通过吟诗、斗酒,抒发心中的苦闷。孔子曾坦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话中透露出来不止是自信,还有执着。孟子更是毫不逊色“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更是霸气十足。儒学大家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老一辈读书人对经世济民的执念、这些都是儒家不改的情怀,是“入世”文化的表现。

3.“入世”文化的代表人物

儒家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是占统治地位的,其文化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若说儒家“入世”文化的代表人物,若说儒家“入世”文化的代表人物,非孔夫子莫属。但我想举的这个人他的成就不在儒学上,甚至他的思想带有着佛家的思想,但是他却是被儒家“入世”文化影响最深的人,而且他也是把儒家“入世”文化践行的最彻底的人,他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

儒家的“入世”文化对苏轼的政治人格影响颇深,儒家常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的这种“入世”思想在他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他对自己信仰的执着,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坚守,使苏轼的一生都在宦海沉浮,无论仕途如何坎坷,无论统治者如何冷漠,他都坚守自己最初那颗为国为民的心。

只是每个人心中总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曹操自恃有才,才会煮酒论英雄,苏轼才华横溢,才会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可见苏轼对风流人物的传奇生平是充满敬佩和羡慕的,如今自己只能在这贬黜之地,满腔热血无处挥洒,旷世的才华被尽数埋没。只能无奈感叹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与其说苏轼乐观豁达,不如说他无奈,无奈自己不被重用,壮志难酬;无奈自己无法舍弃百姓,独善其身,最终只能低叹“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4],寥寥几句道尽了多少无奈,但自己终未负百姓所托,在苏轼的诗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是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退隐,而支撑他的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所以儒家的“入世”文化在苏轼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出世”的行政文化

(一)“出世”行政文化的背景

“出世”文化在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均有体现,较为明显的体现在道家思想中,佛家主要体现的是消极避世的思想。道家与儒家一样产生于乱世之中,产生的目的为了拯救动乱中的国家。而谈到国家的治理之道,道家认为应该用“无为”来治理国家,以此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在(《老子·五十八章》)谈到“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而在(《老子·七十七章》)[5]“损不足以奉有余”更是直接谈论政事、民生等问题.这些言论思想都体现了道家并非远离政治,他们都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虽然对社会关系表现出超脱,但是其思想上仍旧对百姓充满关怀.在这一点上,和儒家不谋而合的。在乱世之中,但凡读过圣贤书的人,怎么会不关怀百姓?从这方面来讲,道家也是“入世”的。

即使儒道两家都怀着一颗经世济民的心,都保持着为国为民的积极“入世”精神。但是不同的是,面对这乱世,儒家采取的直接面对百姓,直面社会,将自己投身于乱世中;而道家则表现出消极“出世”。主要通过一些文章抒发自己的壮志与情怀,表达自己的感慨于无奈,在思想上或许他们还算是“入世”的。但是行动上,儒家还是积极“入世”的,而道家则是“出世”的。

(二)“出世”行政文化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是“出世”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人物了,他独特的性格和经历使他选择了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但是即使这种宁静与自然也化解不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陶渊明生平追求自然,反对束缚,对官场迎来送往的礼节十分鄙夷,更看不起那些曲意逢迎,装腔作势的人,因此做官并非他所愿,也并非他所长。由于孔子开创了“学而优则仕”价值观,因此,进入仕途,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思想在古代读书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陶渊明最初也是怀揣着这样的理想进入官场的。但是面对官场的黑暗,目睹官员们的虚伪,陶渊明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无奈只好避世隐居,从此躬耕田亩。陶渊明此举可以说是“出世”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一直是他向往的。这对一直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他来说,确实有些匪夷所思。另一方面,他又不愿强迫自己委身于官场。尽管陶渊明在思想上处于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在行动上他已经选择了“退”,所以就他的行为来说就明显体现了道家所说的“出世”了。

四、“入世”行政文化与“出世”行政文化的比较

对于“入世”文化和“出世”文化,我这里仅以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进行简单的比较。不可否认两者有相同之处,都产生于动荡不安、战火硝烟的年代,都怀有一颗救国救民,拯救苍生的心。不同的是“入世”文化,是积极投身于乱世,大济苍生,无论遭受多少冷遇,不管仕途怎样坎坷,他们不会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不改经世济民的初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我看到东坡先生用一生书写的执着与坚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入世”文化的鞭策下,我看到一个个文人为国为民卸不去的责任。

与“入世”相比“出世”文化就显得潇洒多了,过着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美其美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实是保全自己假清高的表现,真正的清流就该像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用自己的清去洗滌污泥的污浊而不应该避之唯恐不及。我个人觉得或许“出世”文化就是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了而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看到太轻了。

五、儒家“入世”的行政文化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入世”的行政文化要求我们要有爱国热情

儒家的“入世”文化要求我们当代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要以以积极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决心投身工作岗位,做好本职工作,认真负责,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或许与孔子那个时代的“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背道而驰。但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主题,我们只需要领会其中的精神那就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入世”文化体现的都是责任与坚持,都是满满的爱国之情。

(二)儒家“入世”的行政文化要求我们要为理想而坚持

“入世”文化告诉我们要坚持理想,在那个动荡年代,孔子不顾自身安危周游列国积极投身于在乱世中,心中那个为民请命的理想支撑他跨过艰难险阻。古代文人在仕途中大都经历过困境,但是他们无不怀着拯救黎民于水火的远大理想,并且执着的坚持着,终其一生。这种为了理想而坚持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代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当代人确实需要有一个愿意为之终生的理想。而儒家的“入世”文化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一定有更多宝贵值得我们之处学习。

参考文献:

[1]葛传兴.儒家入世思想形成和兴盛的根源及其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08):91-92.

[2]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M]:中华书局,198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入世陶渊明苏轼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你好,陶渊明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