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融合的乡村景观变迁
——以淘宝村为例
2019-05-16杜春兰
杜春兰
林立揩
1 乡村经济——影响乡村景观的核心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伴随着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模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早已深入人心。乡村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可以说,乡村的每一次空间变化和转型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对环境的适应,这是“活”的过程。中国乡村的经济演变主要体现在农业演变的过程中,从古至今农业演变主要经历了3个典型阶段: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阶段、混合和多样化的家庭农业阶段以及专业化的现代农业阶段[1]。经过经济的正常发展和转变,中国将由全耕时代进入半耕时代。
在有序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形成适应当下时代背景的乡村空间形态,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乡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在外力(城市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跳跃式变化,乡村的产业模式也正从单一的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目前,风景园林学科多用“乡村景观”一词来概括上述变化内容。国内外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由来已久,谢花林从人文地理角度定义其为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2];王云才从乡村人居环境角度认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特定时期人类对于环境干扰的记录[3]。本文认为其核心无非是包含关于农业经济上下游的相关物质空间和精神内容的总和,其上游包括农民的价值观念、从业状态和文化生活等,其下游包括乡村聚落、灌溉系统、农业基质和林地河道等。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农民的从业状态由“就业时代”向“创业时代”过渡[4],乡村逐渐成为除城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经济体,而乡村景观正是这个经济体的代名词。为了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关系,本文采用世界湾区经济体进行类比诠释。湾区经济是由湾区(一个海湾或若干个海湾、港湾以及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这一非同寻常的地理位置所衍生出的经济效应[5],是一个基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而形成的综合经济体[6]。乡村景观也正因为其地理、文化的独特性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体,两者有着相同的作用机制(图1)。乡村景观的各构成要素既是景观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乡村景观可以直观反映乡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阶段等。
只有乡村景观内部的各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才能最大化乡村经济体的效益,这也正是当前乡村经济转型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此外,乡村经济的发展还是要留得住人,正如费孝通所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7]。显而易见,乡村社会的价值在于其“在地性”,然而,新型城镇化却造就了全世界最大的流动群体“中国农民工”,顾朝林如是形容,一个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群体(2.7亿人),在最短的时间内(20多年),承托起规模最大的制造业,……这就是中国农民工[8]。由此可见,在乡村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乡村并未发展成为一个经济体,反而恶化成一个“恶性肿瘤”,并在不断扩散。
图1 乡村景观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图2 乡村经济转型的内在机制
2 模式转变——乡村转型的网络结构
乡村经济的转型不是简单的生产方式的变化,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乡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被打破,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城市的本质即是资本空间生产的产物,因此在城镇化中,首当其冲的是资本变化。城市资本进入乡村之后,挤压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造成传统经济破产,乡村走向了2个极端:其一为完全摒弃传统经济,吸收城市产业(多为污染大、效益低),产业结构链断裂;其二为“新农村建设”,以出让土地换取集中式住宅,生活来源依靠入城务工,但最终劳动剩余全部回流城市,如温铁军所说,乡村只是城市经济危机的着陆点,乡村的发展方向仍然模糊不清(图2)。
乡村经济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主要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实现。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过程[9]。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始[10],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1]。此外,乡村产业融合对于应对目前乡村振兴所需解决的产业分割条件下农业多功能性的丧失[12],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形成农业“产业-生产-经营”完善的产业体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13]。
本文引用1974年列斐伏尔出版的《空间生产》一书中的观点,以论证乡村经济转型和产业融合与乡村景观的变化及其影响机制。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14]。简单地说,空间的生产或者说空间的形成不再是单纯自然的过程,而是和利益密切关联,是现实利益角逐的产物。因此,可以说乡村景观也是被生产出来的,那其必定和利益相关,在产业结构发生转型的同时,为其服务的景观空间也必定会发生改变,这就是乡村景观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的核心机制。图3是这种机制在现实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不难发现乡村景观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主导乡村经济的主要要素发生了变化,当主导乡村经济的要素由“农业资源”向“便利的交通”变化时,聚落布局也相应发生转变。
此外,在朱晓阳《小村故事》一书中对这种影响机制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其中水利灌溉系统的变化最为突出。书中对小村1972和1976年的水利灌溉系统进行了复原,并提出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村落的灌溉方式从自流引水变成工程提水而引起的[15]。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的速度飞速提高[16],在如此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经济开始干扰乡村的经济发展,并且引发乡村景观的变化。针对目前的复杂条件,乡村要处理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空间布局、生活内容、社会结构等的各种关系,渐渐陷入“破坏-保护-破坏”的循环怪圈,使得乡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陷入困境。
图3 乡村经济转型和产业融合带来的乡村景观变化
图4 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其关系
图5 2010—2015年淘宝村发展概况(引自2014和2016年阿里研究院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
3 不知所措——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与困境
面对乡村的发展困境,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乡村保护”的大潮中,但是未曾想到这种刻舟求剑式的保护模式,不仅没法改善乡村景观的现状,反而让人们更加迷茫。正如李华东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提到的各种畸形保护现象,“没有人耕田了,还有人养牛么?还有人祈雨么?很自然地,牛棚就成了咖啡馆,龙王庙里就开起了‘气功养生班’”[17]。
乡村的每一次变化都与生产方式的革新有着必然的联系(游牧-农耕),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期间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乡村景观要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此外,试图通过单一改变乡村的某个要素而影响乡村景观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局部的改变始终无法撼动乡村整体的经济。因此,本文认为,目前乡村在经济转型和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着时间性和整体性两大迫在眉睫的困境(图4)。
孟子有云:“舜发于畎亩之中,……必先苦其心志,……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虽为形容人的成功之经历,但是将其与乡村的发展进行类比也未尝不可。中国乡村从上古社会发展到近现代社会经历了上下五千年历史,其发展过程是缓慢的,正如酝酿一坛美酒,需要时间的积淀,乡村的变化不在其表而在其里。乡村的保护和发展必须由内而外,需要乡村慢慢适应,欲速则不达。
乡村景观是一个平衡统一的整体,文首便已提到乡村景观是由多个系统共同组成的复杂体系,通过各系统的协调合作才能让乡村成为一个类似于世界湾区的新型经济体。刘奇在《贫困不是穷人的错》一书中提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2个概念直观地体现了乡村景观整体性的重要。生态环境是自然本底,人文环境是人为干预,几千年来两者平衡着整个乡村的发展[18]。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19]。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乡村的畸形发展已经有所察觉,并且提出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总体方针。
4 多维实证——淘宝村乡村产业融合模式
淘宝村,抑或是称之为电子商务村,由于其自身即涉及金融、互联网、物流等多个领域,其定义也纷繁复杂。《欧洲电子商务动议》定义其为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商务活动;世界贸易组织定义为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活动;《中国电子商务蓝皮书2001年度》定义为通过Internet完成的商务交易[20]。根据乡村景观与乡村经济变化的驱动机制,本文认为,淘宝村是一种利用乡村当地优势资源发展产业以完成在地城镇化的经济模式,是乡村经济主导要素由“农业”向“互联网及物流”转变的产物。
淘宝村的分布呈现出三大区域的空间集聚,基于2013和2014年淘宝村、镇的空间分布可以发现,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集聚特征。全国绝大部分淘宝村和淘宝镇均聚集于东部地区,沿海6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的淘宝村数量占全国的97.25%[21](图5)。
淘宝村的出现是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相融合的产物,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从图6中可以看出,淘宝村的出现是乡村景观面临的又一挑战,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最大化地保证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不过在经济的杠杆作用下,淘宝村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因地制宜发展的特性,这也为其融入乡村景观提供了条件(图7)。本文以山东曹县大集镇丁楼村为主要实证研究对象,对其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乡村景观的变化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丁楼村里就有“先进分子”带着穷苦百姓外出“创业”,给照相馆做花衣裳和布景,给戏班子做行头,靠手艺走天下,早期的村民倒也能勉强糊口,从此缝纫手艺成了丁楼村的传统技术。依托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现代互联网、物流系统,丁楼村迅速衍生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表演服饰为中心,从布料销售、版式设计到样品摄影、服装试穿乃至餐饮住宿、电脑维修等二、三产业领域。
纵观丁楼村的产业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人才外流问题,提高了乡村的生活水平。然而,人的在地城镇化,不仅要满足经济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保证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生产模式上,传统的手工业生产生活强调的是自由、品质、以家庭为单位,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机械大规模生产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手工生产,除了乡村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品质的下降和大规模的同质化竞争,这样的产业难逃昙花一现;从聚落空间上,乡村的林、田、水、道路、建筑是乡村文化最主要的物质反映,空间的产生是为了服务生产,在丁楼村的淘宝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方便物流及大规模生产,产业园取代了村落的公共空间,快速道路取代了错落的多层次道路结构体系,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自然也不会有农田、林地、水系等自然景观,整个聚落空间达到“高度统一”,但是缺乏多元性和平衡之后,乡村的城镇化道路又该何去何从?
图6 淘宝村对乡村景观的影响机制
丁楼村只是众多淘宝村的缩影,目前,中国的淘宝村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正从东部向西部蔓延,而西部欠发达地区恰恰是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集中地,如果按照这种模式继续发展下去,我国的传统乡村文化将丧失殆尽,并且淘宝村也只是乡村经济转型的一个典型模式,还有更多的“先进经济模式”正在吞噬着我国所剩无几的传统文化。
5 空间模型——产业融合背景下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淘宝村的发展现状不禁令人惋惜,曾经熙熙攘攘的乡村生活已经消失在滴滴答答的键盘声中。淘宝村作为一种新型经济体应该如前文提到的世界湾区经济模式一样,具备完善的经济系统和乡村景观系统,循序渐进,发展成为“互联网快速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下新的乡村经济体。基于此,有必要建立传统乡村景观与新型城镇化经济体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使乡村景观与产业融合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统一的整体。提取乡村景观的内涵要素,如聚落、林田、道路、中心、沟渠和意向与乡村经济体的功能、绿地、交通、公共空间、排水、标识等内容进行耦合,建立传统乡村景观——新型乡村经济体之间的关联,以期寻找到乡村景观在乡村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图7 淘宝村因地制宜的不同发展模式
5.1 聚落——功能系统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为了满足自身的使用方便,乡村形成了犹如人体组织的功能分区。小到一颗古树,是村民们闲聊、社交和交换信息的场所,大到农田与聚落之间的合理布局以保证更多更好的耕作区域。从作为重要商业区的小茶馆,到作为家庭个体生活区的小庭院,无不体现整个聚落空间布局的紧凑和科学性。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原材料”,乡村的聚落布局模式经验对于新型乡村经济体的功能布局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和决定性作用,扬长避短,以现有空间模式为原型完成功能的置换。
5.2 林田——绿地系统
乡村最基本的特征即是以第一产业作为经济基础,大量的农田和林地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作为乡村重要的生态涵养与生产用地,在乡村发展中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在新的城镇文化中,存在大量的公共活动空间需求,以现有林田为基础,置换其生产功能为休闲活动功能,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地系统网络。
5.3 道路——交通系统
层次丰富的乡村道路构成了乡村的整体交通体系,田埂、乡村内部道路、村道的三级道路系统既能满足乡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又是重要的文化记忆。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不同等级的道路采用的材质也不尽相同,田埂一般为夯土,乡村内部一般为石材或卵石路,村道为混凝土。乡村道路在承担基本功能的同时,对于居民来说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标识作用,因此对于乡村的城市发展进程,其交通系统应延续乡村的“道路文化”。
5.4 中心——公共空间系统
社会生活并不是城市人“发明的”,最开始的社会活动来源于乡村,尽管在现在城市文化横行于世的时代,乡村缤纷多彩的民俗文化仍然是重要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应的公共空间,显然乡村具有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来满足这一切需求,从一个家族的祠堂到一个聚落的公共活动广场都是乡村长时间发展形成的公共空间体系。城镇化的目标是改善乡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只有明确乡村人们生活的习惯,才能有效构建具有强烈认同感和高使用率的公共空间系统。
5.5 沟渠——排水系统
作为乡村重要的水利系统,有必要单独提出来讨论。不管是乡村内部为了建筑周边的排水,还是农田里的自然河沟和灌溉水渠,都是经过长时间检验能有效预防洪涝灾害的排水系统。城市快速的下水管道排水系统却并不能解决基本的排水问题,从当下各大城市屡见不鲜的城市内涝中可见一斑。因此,乡村的新型城镇化中,为何要采用在城市中已经问题频出的排水系统呢?乡村不正是目前积极推动的“海绵城市”中的“海绵”吗?
5.6 意向——标识系统
以文字和方向指示牌机械的方式作为方向引导的导视系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对于乡村来说这些都是多余的。一颗古树代表的是村子的入口或者重要水源地,抑或是一个聊天休息的场所;一个宗祠代表的是村子的中心;一个牌坊也可能是村落的入口等。这些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所熟知的标志物是天然的导视系统,能够有效建立乡村景观与经济功能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
6 结语
在产业融合和经济转型的狂流影响下,乡村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乡村景观作为乡村社会的缩影和最重要的物质反映,在转型发展中扮演着正确的引导者的身份。本文通过研究表明,乡村与城镇化过程带来的产业融合并不矛盾,而其关键点在于将乡村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融合,将推翻放弃改变为评估利用,将引起的乡村文化断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通过乡村景观的介入,乡村的发展不再完全受制于经济的转型,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将在乡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主角。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