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世园会世界园艺展示区公共景观的实践与思考

2019-05-16史丽秀

中国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展示区世园园艺

史丽秀

路 璐

刘 环

李 旸

邸 青

1 背景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是继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之后我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专业类博览会,今天我们以全新的理念、技术再一次举办园艺盛会,以新时代的时代精神来诠释本次盛会,表达全人类对生命、自然、园艺的态度,给人以全新的园艺体验。本次世园会的办会理念是“让园艺融入自然 让自然感动心灵”。园艺来源于自然,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的结晶,让自然感动心灵,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美好情感寄托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其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

“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是本次世园会的总体布局结构。多片区之一的世界园艺展示区位于核心景观区东侧,自然生态展示区南侧,与中华园艺展示区、教育与未来展示区、生活园艺展示区共同构筑世园会多片区空间布局(图1)。目前,世园会已获得86个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24个国际组织书面确认参展,创下了A1类世园会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记录[2],届时这110个展园将在2019年的春天,在北京延庆,在长城脚下,在妫汭湖畔向世界一一呈现。

世界园艺展示区作为国际参展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不同风貌特色的国际展园将以不同的方式为各国展示先进的园艺技术、园林园艺精品及园林艺术发展的成果,这对如何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下,对世界园艺展示区的公共区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的公共景观

2.1 宏观层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涵盖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思想渊源,其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和谐”指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谐调平衡,“共生”意味着人与自然同生共在[1]。引申其意为人类适宜的生活环境和自然所呈现的美好风景之间的和谐关系。展示区结合功能特征及人的行为需求,借助场域内现状自然环境的优势,将人工和自然之间的同生共在关系,以园艺的手法“适地适人”设计,从而展现积极的公共效应和山水自然之美。

2.2 中观层面——人与“园”的情感表达

世园会究其客观主体对象在于“园”,而主观表达主体则在于“人”,纵观我国园林艺术史,人与园之间的关系无一不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物化,陈从周先生曾说“一个园林里有建筑物,它就有了生活;有了生活,才有情感;有了情感,它才有诗情画意”。因此设计出发点着眼于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渴望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通过造园来贯彻落实这一出发点,阐释人与园的情感关系,追寻探究园艺情感的表达线索,通过不同的技术和艺术手法,直接或间接地呈现本届世园会的主题、活力与品质。

图1 世园会规划结构图(世园局提供)

2.3 微观层面——公共空间的景观线索

世园会公共空间景观主要指用于联系各大建筑场馆、各国展园、服务配套建筑的公共区景观。其基础属性是“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区域内使用者的共享空间,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及公众参与。其特征属性是“主题性”,是传达办会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内涵最为丰富的体验性空间,而体验性既涵盖最基本的满足穿梭于展园之间的线性公共体验,又涵盖丰富的场所性体验,让游客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方面体验世园会所带来的现代园艺生活。因此公共空间的景观线索寻迹于自然之法则,生命之感悟,场地之响应;以人类五感为触媒,依托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加之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传达人类尊重自然、向往自然的态度;同时融入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中汲取展示自然之美好、人类之情感的相关元素与情怀,点亮园区公共空间景观。

图2 世界园艺展示区鸟瞰效果图

图3 “蝶恋花”空间布局图

3 公共景观设计——自然界物质媒介的传达与实践

世界园艺展示区公共景观设计面积约38.03hm2(图2),设计立意以“园·艺”相关联内容为设计依托,选取自然界中的物质作为表达主题的介质,借花与蝶、种子与生长因子的互动、老树的记忆为设计载体,通过抽象、提炼、解构、重组等设计手法,凝练出适合于世界园艺展示区公共景观内在的设计语言,探寻出展示区的融于山、水、林、人之间的设计风格。

图4 蝶舞花坡(效果图)

3.1 自然之法则——“蝶恋花”

3.1.1 主题阐释

“蝶恋花”的主题源自于国际馆及演艺中心“花”与“蝶”的建筑形式。以花粉的传播情景“蝶恋花”体现出一种“园”与“艺”的交融:以花为“园”,通过引种种植各类花卉,激发游人的视觉和嗅觉的感受;以蝶为“艺”,借自然界的蝴蝶传粉方式,采用国际现代化的设计风格,从蝶之形、蝶之影、蝶之意出发,运用植物自然花径、植物雕塑与主题景观艺术设施将植物花卉科普的过程趣味化。二者相互交融,共同营造花香蝶舞的拟自然场景,展现世界“园·艺”共生。

3.1.2 设计实践

1)空间布局的形式化。

世界园艺轴的地面基底通过深灰、中灰、浅灰3种灰度的曲线铺装形式模拟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路线,将形状如树叶的蝴蝶之蛹进行抽象提取,转化为树叶形态的绿岛,布局在轴线当中,为蝶与花的共舞进行铺垫(图3)。

2)花卉选配的主题化。

一方面地被大量选取引种植物以达到世界园艺轴的定位要求,另一方面采用具有浓郁境外特色的郁金香作为开园时的基调花卉,其余花卉进行辅衬以满足4月底开园的盛花期需要。主题花卉的选配在蝶舞花坡、花开蝶舞2个节点中具有典型体现。

蝶舞花坡节点运用植物装饰开启了“蝶恋花”的首页篇章。在两侧抬高的地形所形成的夹道空间中,研究调整两侧绿坡坡度与人视线的最佳角度,使蝴蝶的形态在观感上更加立体和容易识别;同时在花坡背景面种植高大的乔木,对中心区域巨大的蝴蝶翅膀图案衬托。蝴蝶图案以紫色葡萄风信子做底色,通过各类不同颜色的花卉复加形成翅膀上的花纹,使游人在观览时形成“近看是花,远看为蝶”的双重视觉感受。当游人穿行在随坡展开的蝶翼之间,人就成为与蝶翼共生的个体,从而形成空间上的共生与互动(图4)。

花开蝶舞节点运用园艺的技术手法将高约3m的“蝶舞纷飞”主题性植物雕塑作为起点(图5),通过主要人流东侧连续分布的绿岛带,在视觉上形成“点”到“线”的延伸。在高低起伏的绿岛边缘交错配置来自不同国家,红、黄、橙、紫不同色系的多种植物(表1)。花卉以模拟蝴蝶鳞片的象形图案或自然花径2种布置形式呈现于草坡上,通过植物色彩的视觉冲击及花香的嗅觉吸引两方面优势引客前来。

3)设施小品的艺术化。

“蝶恋花”主题通过设施小品的设计与游人的休憩、科普、体验等活动共融于公共空间中。低头看,蝴蝶灯飞舞于花丛之间,夜间观赏也甚是活泼;抬头望,花丛上散落着蝶影主题的遮阴降温廊架,正午时花与蝶影交相呼应,颇具交互性与体验感;坐其间,耐候钢板围合的蝶形翅膀设施与坐凳上展现出蝶、花的科普知识及景点解说文字,在强化空间主题的同时,丰富了场地的台地景观效果(图6)。

图5 花开蝶舞(效果图)

图6 “蝶恋花”主题小品(效果图)

图7 种子的故事空间布局图

图8 种子与光主题廊架(效果图)

3.2 生命之感悟——种子的故事

3.2.1 主题阐释

有一颗小种子,在寒冬里随风飘舞,最终落到一片被雪掩埋住的土壤里,这里一片黑暗,为追寻光亮,它努力往上钻,终于迎来了初春的第一缕阳光,它露出嫩绿的笑脸,吸收初春的雨水,感受生长的温度。

——种子记

种子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如同园艺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向往,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研究种子与“风、光、水、土、温度”五大生长因子的互动关系,以种子为第一视角,通过鲜活有机、通俗易懂的景观表达方式,展现种子在传播媒介“风”、生长基质“土壤”、生长条件“阳光”、生长之源“水”和生长要素“温度”共同影响下的生长历程,着重挖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不同体验,使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获得对于生命的感悟(图7)。

3.2.2 设计实践

在东西向园艺体验带上利用功能性降温遮阳设施,结合主题互动型景观设施,展示种子传播、扎根和破土而出的过程;在国际展园南北中轴,结合水景及主题遮阴装置表现水的不同存在形态,科普种子生长萌芽的阶段;在公共服务区采用科技型互动式设施手段演绎温度因子,以体感方阵为探索科技型景观与人的互动关系,用设计提升公共空间趣味性。

1)种子与土——扎根。

种子在土壤中扎根,土壤是种子生长的根本,为种子的发育提供温床。设计将地下的土层断面上移至地面,利用透明展示台将播下种子的土壤截面横切式展示,使游客们直观地看到种子在土壤中的生长状态和根茎的延伸状况。由于种子的根系不断生长,展示过程具有一定的时序性,不同时间能够看到的不同断面生长景象,形成了自然生长的动态景观。

2)种子与风——传播。

风是种子旅行的免费车,风作为种子的传播方式之一,为种子的足迹提供无限可能。为了展示看不见摸不到的“风”,经过研究和思考,选择“风车”作为与风对话的媒介,将其结合功能性景观廊架进行安装。该设施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吸引游客驻足,休憩观赏,听风带动风车旋转的声音,看被风吹飞的果翅,感受种子传播的过程。

3)种子与光——萌芽。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种子破土之后在阳光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完成生命周期。鉴于光和风有相同属性,在设计上采用相同的表达手段,利用影子作为展现光因子的媒介。此外,为了丰富游客的视觉体验,在镂空花墙中镶嵌彩色亚克力,让光以斑斓影子的形象呈现在游客面前(图8)。

4)种子与水——生长。

冬季大雪覆盖地面,保证了种子达到萌发和孕育的温度;春天冰雪融化,水又变为植物生长的源泉。基于种子的不同生长阶段,设计出雪中孕育和破土而出2个景观节点:雪中孕育节点利用雪花图案的景观廊架,结合雾喷设施,营造冬季水凝结为冰,白雪覆盖大地的场景意向(图9);破土而出节点以破裂状地形与水景相结合的形式,结合种子雕塑,模拟其破土而出时的状态(图10)。

5)种子与温度——养育。

合适的温度是种子生长的必要条件,不同种子在不同温度的影响下,生长状况也呈现出多样性。将种子与温度的主题融入体感方阵的设计中,以方格网的形式营造出一个虚幻的柱镜空间。游客在柱间穿梭,通过触动式感应系统会听到自然界不同的动物声音,通过感应型雾喷设施会感受温度的洗礼,夜间通过感应系统会点亮脚下的聚光灯。湿度、温度、声音、视觉、触觉交融的五感体验系统使游客在自然环境映射下的虚拟空间中快乐畅游。材料反射、红外感应、灯光、声音、雾喷等科技交互形式,打造出综合体验性的多元空间,强化了人在公共空间中的参与和互动(图11)。

表1 引种植物名录表

3.3 场地之响应——老树的记忆

3.3.1 主题阐释

场地记忆的保留与原生植被的存续是景观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世园会的项目开展之初,就立下了保留现状树的军令状:“要保护这里的每一棵树,保留每一片林,因为它是园子里自然历史的见证,是园子里最宝贵的财富!”因此,老树的记忆成为公共景观主题的重点特色之一。

3.3.2 设计实践

结合现场情况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

场地北侧现状刺槐林立,冠大荫浓,长势良好,局部区域几乎被树冠全部覆盖。在设计中保留并利用现状林荫来实现环境的自然舒适度。为了重新定义刺槐林公共场所空间,通过多次调研,结合功能空间需要保留了场地中约95%的原生刺槐及林冠空间骨架(图12)。

伐除长势较差的树木,为整片树林留出一些开敞的林窗空间,借用这些空场进行空间重构,从而形成休憩节点,在节点处通过补植孤景树,与场地空间形成呼应关系。同时借用节点顺势绕过每一棵树寻找空间的连续,形成“林之径”,使其成为林间漫步,享受清风与光影之美的最佳散步道。采用轻、拙的选材,将设计不留痕迹地融入自然。

为了重新定义园区北侧低洼地,采用生态景观的设计手法重塑地形,将其顺势设计为服务园区的雨水花园,解决了园区的雨水收集问题。一方面在高差跌落区采用质朴厚重的材料及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重塑了公共空间的生态主题,使该区域成为生态循环的海绵景观;另一方面在雨水花园区域内设置植物及雨水花园生态知识的科普铭牌,让游客在游园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科普的意义(图13)。

图9 种子与水主题廊架——雪中孕育(效果图)

图10 种子与水主题廊架——破土而出(效果图)

图11 种子与温度主题廊架——体感方阵(效果图)

图12 现状树保留区分布图

图13 雨水花园建设过程照片

《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绘的是一种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在设计中就是带着如此心境延续了场地的美好记忆。现状保留的旱柳穿插入体验馆间与建筑相互掩映,生动地描画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田园景象,也为园子保留了春天里最早的故事。景观公共空间设计不仅向北拓展了现状旱柳的空间长度,延续了生活体验馆方格状田园空间布局,而且在节点区域增加了柳荫广场及以柳叶为主题的遮阴设施,形成“柳之荫”,强化了柳树在场所空间的价值要义。

4 结语

在本次设计实践当中,以种子的故事、“蝶恋花”、老树的记忆为落脚点,研究人与自然共生体系下的“园艺”关系,用“园艺”的方式来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表达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之情,用最小限度干扰的方式将游人引入树林,与自然亲近。这是一次探讨适合于世园会世界园艺展示区公共空间景观价值的设计实践,旨在将人的主观性与自然的存在性相融合;更是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设计尝试。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风景园林设计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关注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依据土壤、气候、现状植被、水系等客观场地条件,顺应自然之力,重视研究,更多的顺势而为替代技巧型的复杂设计。希望该项目能抛砖引玉,传递设计者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命的尊重,创作出更多的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的现代景观设计作品。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项目信息:

业主单位: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

建设地点:北京市延庆区

景观面积:38.06万m2

项目状态:在建

设计时间:2014年5月—2018年3月

猜你喜欢

展示区世园园艺
成都好特园艺有限公司
天猫、京东趋势品类展示区:引领纸品、卫品消费新趋势
果树在园林景现中的应用——基于北京世园会百果园景现建设的思考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园艺奇葩
《SOHO模式下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婚庆展示区效果图》
园艺
花伴世园北林行动
等待亮相
浅析居住小区展示区的室外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