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因有了他的创作而生辉
2019-05-15王晶晶
王晶晶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不断产生的沪剧优秀剧目在上海乃至全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演戏曲的热潮,沪剧因此而成了新时期现代戏创演的一面旗帜,在全国的戏曲界发挥了“领头羊”的积极作用。而这些剧目很多是由剧作家余雍和创作的,如《艰难的历程》《女儿的回忆》《张志新之死》《一个明星的遭遇》(执笔)《姊妹俩》《牛仔女》等。尤其是根据《一个明星的遭遇》改编成的戏曲电视剧《璇子》经中央电视台和多省电视台播放后,沪剧传播至全国各地,几乎家喻户晓。由于这些剧目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激赏,先后得到了上海戏剧节创作奖、文化部调演剧本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全国戏曲电视剧最佳编剧奖等荣誉。
余雍和在沪剧剧本创作上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他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于1937年出生于江西德兴的一个偏僻的乡村,由于父母过世较早,自小就在贫困中生活。从乐平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做了小学和中学老师。但不甘平庸一生的他,从不放松学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只要能够找到,他都会认真地阅读。20世纪50年代末,他抓住了上海戏剧学院招收“戏曲创作研究班”学员的机会,来到上海求学,列于戏剧家熊佛西、顾仲彝等人的门下。毕业之后,先后在上海京剧院、上海歌剧院、上海戏曲学校供职,受过京剧大师周信芳的教诲,编写过京剧连台本戏《宏碧缘》和现代戏《龙江颂》等剧目。
因热衷于现代戏的创作,他投身到擅长现代戏的沪剧界,而优秀的种子一旦和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与适量的雨水相结合,便会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既成就了他戏剧创作的事业,也推动了沪剧的发展。
余雍和认识到,沪剧若要和时代同行,和广大观众的审美趣味保持一致,必须克服三个毛病:一是题材面较窄,旧时的沪剧剧目几乎总是在“洋房、闺房、新房”里绕圈子;二是观念较旧,思想比较平庸,没有发人深省的剧旨;三是艺术格调不高,甚至有粗俗之嫌疑。显然,三者息息相关,互为因果。在熟悉沪剧剧种艺术特性和酝酿创作的过程中,他和著名导演杨文龙、作曲万智卿在艺术上互为知己,对革新沪剧的理想和勇气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成了一个志向一致、才能相埒的创作团体。针对沪剧在彼时的缺点和时代的审美需要,余雍和从开拓新题材、提高审美格调和加强现代意识三个方面着手而进行剧本创作。
开拓沪剧新题材
余雍和的第一部沪剧作品《艰难的历程》(1978)是他和杨文龙导演合作的首次革新尝试。在他的笔下,沪剧第一次走出了花园洋楼狭小的天地,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不断发展。这部戏把陈毅领导的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搬上了舞台,对于一向习惯于表现都市家庭生活的沪剧来说,要想成功地反映枪林弹雨的军旅题材十分具有挑战性。经过几个月的深入生活,余雍和不仅写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而且细腻地展示了普通战士在家庭和革命中的两难选择。譬如,小战士赵七的妻子因生活实在困难,上山来找丈夫回家的这场戏就十分接地气:
赵七嫂:家里日子熬不下去了!
赵七:我……我不能离开游击队啊!
赵七嫂(克制不住地):你,你真心狠啊!
(唱)自从红军大撤退,苏区遍地遭灾殃。
记得那天你走后,家中被抄又被抢。
白匪拷打你爹爹,团丁棍棒把我伤。
爹爹病倒在床上,里里外外我一人忙。
公媳俩风雨熬煎难度日,真好比黄连树下把苦胆尝。
我们是夜盼你归难入梦,日思你回饭不香。
爹爹他指望父子见一面,死也瞑目如愿偿。
赵七(唱):爹爹啊,莫怪你儿心肠狠,要恨白匪恶如狼。
中央红军在西北,难盼苏区得重光。
如今归去恐连累,分离又觉思念长。
心绪如麻理不清,教我进退无主张。
赵七嫂(唱):现在情况变了样,不像当初烧杀抢。
白军四处贴告示,欢迎红军下山岗。
普通战士不追究,还可分给地和粮。
只要回去守本分,保证安居在家乡。
这部表现赣南游击战的剧目《艰难的历程》,于1978年国庆公演时,剧场里座无虚席,演出后获得了一致好评。第一次大胆尝试获得了成功,从题材、人物塑造和审美等各方面都起到了突破沪剧旧有模式的作用。
随后,余雍和又创作了《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了沪剧的舞台上。十年“文革”给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身心带来累累创伤,在这场阴霾还未完全散去的时候,他又一次勇闯禁区,在《张志新之死》第一场戏中,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自己对这十年动乱的不满:
张志新(唱):听那边口号声声震天响,我这里思绪翻滚腾激浪。
周部长强撑病体挨批斗,年迈人又被折磨遭诽谤。
昨日我刚从北京回到家,就要我改变立场转风向。
不许我参加批斗会,逼着我揭发老部长。
搜索枯肠细思考,落笔千斤难成章。
面对一位好领导,我怎能信口雌黄去中伤。
......
周援(唱):文化革命序幕启,袁兴突然问此情。
转弯抹角甚蹊跷,旁敲侧击露狰狞。
月晕而风停润雨,果然大祸来降临。
他们祭起“莫須有”, 疯狂迫害无止境。
若不置我于死地,难对江青表忠心。
张志新被逮捕后,在监狱中对巡视者说他们是“良心上的罪犯,精神上的囚徒”。审讯室里张志新在面对罗冰的拷问时更是做出了强力的反击:
罗冰(唱):那“忠”字活动你为何要反对,
“顶峰”之论你又为何说荒唐?
张志新(唱):“忠”字活动搞封建,社会倒退才提倡。
“早请示”与“晚汇报”,形同宗教念经堂。
说什么“句句真理”到“顶峰”,显然是违反科学太荒唐。
提高沪剧审美格调
如果只是“有胆”,余雍和还不至于能创作出如此多优秀的沪剧剧目,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有识”。“有识”来源于他对于生活的了解与提炼,对于编剧艺术的熟练掌握并且勇于创新,所以他总能在别人看不见的题材中发现闪光之处,推出了《一个明星的遭遇》和《黄梅戏女王》,这两出戏无疑是他在沪剧创作上新一轮的艺术探索。由于长期在剧团工作的原因,使得余雍和接触了许多演员,对演员们境遇的变化比较熟悉。不少知名老演员都表示“戏子”在旧社会处于最底层,即使名噪一时、红得发紫,也逃脱不了被轻贱、被侮辱的命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演员才作为文艺工作者受到社会的尊重。余雍和之所以在《一个明星的遭遇》中选择周璇这个人物形象,一是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周璇是广大群众熟悉的电影明星,《天涯歌女》《四季歌》到处传唱、有口皆碑,相对来说,人们了解她在艺术上的成就,从而对她的人生经历抱有浓厚的兴趣。二是从剧种的角度来说,可以充分地发挥沪剧擅于表现现代生活、长于抒情的特点,尤其是沪剧在塑造上海滩传奇人物的形象上有着突出优势。三是从编剧的角度来说,从卖花女周小红到电影明星周璇再到一名共产党员,这一路走来有无数的矛盾冲突可供编排,又有足够的思想可供深度挖掘。但周璇所处在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免有丑恶肮脏的小人物,如老板、小开、流氓、鸨母、无赖等等,还有一些“软性电影”、靡靡之音和桃色新闻。如果没有正确的艺术观点,在剧作中大肆渲染此类事件就会导致剧目审美格调低下。最终,余雍和选择从周璇的实际生活出发,向观众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一个演员只有接受了党的教育并渴望进步,艺术才华才能够放出光芒;一旦离开党的引导,便容易误入歧途,深陷泥沼,即便再耀眼的明星也会陨落。《一个明星的遭遇》通过电影明星周璇的命运变迁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新社会的光明,淡化说教而只用故事来表现剧旨。《黄梅戏女王》则采用散文式的结构,揭示了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悲剧命运,塑造了“黄梅戏女王”严凤英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从上述几出戏可以看到,余雍和走的是一条根据真人真事进行编写的创作道路。但他并不囿于生活的真实,而是在不违反艺术真实和生活逻辑的前提下,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姊妹俩》写的是一位将军所收养的两个具有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女儿,意在回答从商品经济大潮中所折射出来的财迷心窍等社会问题。同时,他认为匡正时弊是一个剧作家责无旁贷的社会使命。《姊妹俩》继《一个明星的遭遇》之后,再次被拍成电视连续剧,也是余雍和得奖次数最多的一出戏。也正因为《一个明星的遭遇》和《姊妹俩》的巨大成功和在全国观众中的影响力,在北京举办的国庆35周年的典礼上,这两部剧的主人公扮演者茅善玉,登在上海的彩车上,代表着上海人的形象,展示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加强沪剧创作的现代意识
《牛仔女》是余雍和后期创作的剧本,脱胎于张士敏的小说,在情节上有较大的改动。剧中的女主人公李雯是个聪明伶俐的高中毕业生,因高考未被录取,成为了贩卖牛仔裤的个体户。创业之初,她遭到了同行的排挤,后因《服装报》记者傅明的吹捧和帮助,使她很快摆脱了困境。
李雯(不无讽意地一笑):我生意不好,你也能效劳吗?
傅明:那当然可以。
李雯:登广告我可没有钱。
傅明:这比登广告要有用多了。
李雯:那是啥?
傅明:李小姐!
(唱)我可以写篇专访登报上,保证你比做广告有影响。
李雯(唱):我不过初出茅庐才经商,哪里有多少事迹做文章?
傅明(唱):有道是一支妙笔能生花,只要你照我提问如实讲。
这时傅明热恋着李雯,但李雯却钟情于青梅竹马的季康。随着李雯的日益富有,她与喜爱研究哲学的季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季康:雯雯,我老实告诉你—
(唱)每当我抽空回家里,总听到有人议论你。
李雯(唱):能有人议论是好事,说明他值得人注意。
季康(唱):他们骂你吸血鬼,贪得无厌去牟利。
金钱熏黑了一颗心,把雇来工人当奴隶。
李雯(唱):这种骂声听得多,我是早已不生气。
他们犯了红眼病,见人有钱就妒忌。
季康(唱):你爸爸提前退了休,帮助你照料不为奇。
竟连妹妹也拖下水,耽误她求学无道理。
李雯(唱):霏霏读书未影响,她做生意是业余。
你可去看成绩单,不要主观论是非。
季康(唱):牛仔裤明明水磨成,硬说是石磨把人欺。
两种质量不一样,你却同价卖出去。
李雯(唱):水磨石磨都是磨,这点有啥了不起。
即便质量有差别,我比人家价钱低。
季康(唱):你再看看那商标,(拿起桌上商标)分明仿造假东西。
偏要冒充苹果牌,难道这是讲信义?
李雯(唱):你好像一个古代人,刚刚进入新世纪。
一点行情也不懂,看见电灯也稀奇。
真正进口牛仔裤,哪有这样烂便宜?
市场多少“大兴货”,并非李雯创先例。
鸡蛋里面硬挑刺,不知你为啥费心机!
傅明则因感情受挫,对李雯进行报复,使李雯尝遍生活的辛酸苦涩。结尾处李雯发出了“什么是人生价值,怎样寻找生活的真谛?哪里有真正的爱情,何处觅纯洁的友谊”的人生感慨。這出戏不以情节取胜,重在写出一组各色人物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人性的扭曲、思想的困惑和朦胧的觉醒,呈现出多彩的社会风情,具有浓烈的现代意识。该剧艺术上竭力营造出一种抒情、含蓄、淡雅的氛围,颇受观众和评论界的欢迎,并荣获“1989·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
上述列举的几部沪剧作品仅仅是余雍和创作道路上的几块路标,并不是他全部的作品,他的剧作固然给上海的沪剧增添了许多艺术质量上乘的剧目,但更大的意义,在于他的成功探索,为沪剧乃至整个戏曲创作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给戏曲的振兴工作有益的启示,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点。
首先,像滬剧这样历史不长、没有系统的表演程式的剧种,在取材上要着力于表现现当代生活。由于剧种本身的特性,沪剧在表现古代生活时,无论从故事题材、人物造型还是程式化表演都很难与京剧、昆剧、越剧等剧种相媲美。戏曲剧目的创作,题材很重要,若题材不适合该剧种,要想取得成功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在我国戏曲舞台上,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较多,而优秀的现代戏较少。党和政府也意识到了现代戏创作的重要性,一再鼓励戏曲界多创演现代戏。就观众的审美要求来说,也是对现代戏更有兴趣。在今年第12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取国家级文化艺术最高奖—文华奖的绝大多数剧目都是现代戏,如豫剧《重渡沟》、苏剧《国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国》、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等。如果戏曲总是搬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就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于年轻的沪剧来说,应该甚至必须多创作“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步”的剧目。余雍和就是这样做的,他将目光放在现当代的社会生活上,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人民大众的愿望,融入时下的美学精神。
其次,尊重剧种的艺术规律。语言是剧种的标志之一,因而,在创作剧目时,必须熟稔剧种所使用的方言,尤其是唱词要按照方言的声韵来构建。“唱腔中唱词的词意是通过词来表达的,而词由连接起来的字构成的。根据语言学知识,每一个字音就是一个语音中的自然单位—音节,而音节又是语音中最小的单位—音素构成的。”1沪剧是以上海地方语言为标准音的剧种,唱词辙口与京剧中的“十三辙”差异很明显。沪剧讲究“十八辙”,分别是“同中韵”“姜阳韵”“唐郎韵”(与“姜阳韵”互为通押)“几溪韵”“天仙韵”(与“几溪韵”互为通押)“根青韵”“交消韵”“乌夫韵”“留球韵”“开台韵”“蓝山韵”(与“开台韵”互为通押)“鹃圆韵”“爹妈韵”“知思韵”“花茶韵”(与“爹妈韵”互为通押)“铁屑韵”“塌刹韵”“百尺韵”(可与“塌刹韵”互为通押)。在发音上,沪剧还有着经过艺人们在长期演唱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咬字方法“违门字”2,所以在沪剧唱词的撰写上要注意上海方言所特有的规则。另外,与创作其他剧种不同的是沪剧唱词的巨大容量。和京剧相比,它的特点就很明显,京剧剧目全剧一般唱词只有一百多句,如《智取威虎山》第五场杨子荣的经典唱段《打虎上山》只有短短不到二十句,而沪剧剧目最多时竟有一千多字上百句的唱词,如余雍和根据曹禺话剧《家》改编而成的同名沪剧剧目,其唱词就多达一千五百多字。京剧强调动作性,有文有武,沪剧则追求生活化,没有太多戏曲程式化的功夫。所以,沪剧唱词的巨大容量是对编剧的一大挑战,既要辙口上符合沪语规则,表达上贴近生活,又要避免“水词”,力求于通俗中彰显文学性。
再次,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好的剧本。沪剧非常注重反映生活,但生活不等于艺术,艺术作品中熔铸的是作者对于生活的审美结果。编剧要有从生活里提炼艺术、编排艺术的能力,所谓的编剧技巧一方面来自生活,一方面来自知识,二者缺一不可。余雍和在编写《一个明星的遭遇》时,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女主人公的生活,做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因和周璇的丈夫严华交往多了,最后竟成了好朋友。为了获得更多的历史文献,他多次去徐家汇藏书楼查阅相关资料。写《艰难的历程》这出戏时,他两下赣南井冈山进行实地考察。《张志新之死》创作之初,他带着导演、作曲、演员一起北上查阅了大量档案,采访了有关当事人,还实地踏勘现场,包括张志新烈士当年被关押的审讯室、监房和就义的刑场。有了生活,所描写的故事就会真实,人物形象就会有血有肉,主题也不会赤裸裸地、说教式地喊出来,而会由典型人物的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自然地体现出来,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
最后,优秀的编剧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来支撑。剧本,是一剧之本,是一个剧目能否成功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编剧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光有优秀的编剧,没有好的导演、好的作曲与好的舞美设计者、好的演员,也不可能产生“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作品。余雍和若没有杨文龙、万智卿和演员茅善玉、马莉莉、陈瑜等人倾心的合作,也不能将剧本较为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要和他人合作,就须有“一棵菜”的戏剧理念,而不能以敝帚自珍的态度,不许别人对剧本有任何的改动;要主动地让剧目的内容更好地发挥演员的表演长处和声腔音乐的抒情作用。
戏曲剧作家余雍和以现代戏创作而蜚声剧坛,他的作品题材宽广,从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生活的《艰难的历程》、表达人生真谛的《一个明星的遭遇》,到展示当代青年精神状态的《牛仔女》,无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现代意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使观众或从生活中得到人生的教训,或从曲折动人的剧情中获得哲理性的启示。戏曲现代戏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一直是戏曲创作与发展之路上的巨大工程,想要走出戏曲的低谷,只有一个余雍和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每一个剧种、每一个剧团都有像余雍和这样的编剧,戏曲的春天何愁不会再来。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陆敬文.沪剧演唱艺术浅说[M].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2009:55.
“违门字”是沪剧的行话,它是指上海方言中的尖音、团音在发音时,二者可不加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