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新、求变,老树绽放新芽

2019-05-15张磊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皮影戏秦腔唱腔

张磊

全国300多种地方戏,知道秦腔的人不少。这自然缘于著名作家贾平凹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秦腔》,他在小说中常用秦腔来烘托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他的散文《秦腔》,则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秦腔高亢激越的喜爱。作为家乡戏,并且自己至今仍生活在那块土地上,贾平凹对秦腔情有独钟不难理解。但秦腔这个剧种在全国范围内,如果没有读过贾平凹的作品,究竟有多少人熟悉和喜爱呢?这就很难说了。然而今年8月22日晚,在江苏昆山举办的“2019年戏曲百戏盛典”上,昆山艺术中心大剧院的一场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创作的秦腔碗碗腔《李十三》演出,戏场里的气氛和观众的反映有些出乎意料。一个北方戏在南方一个小城演出,竟能不时响起南方观众的鼓掌声和叫好声,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秦腔碗碗腔《李十三》之所以受到欢迎,首先是剧情感人,这就需要有个好的剧本。这部戏的主要人物李十三,即清代陕西著名剧作家李芳桂。因出生于陕西渭南一个叫李十三村的地方,人们出于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死后就以出生地相称。就如明代大儒昆山人顾炎武,因其房屋旁有条亭林河,而以亭林尊称他一般。李芳桂39岁中举,51岁出任洋县儒学教喻(也算一种官职,县里的教官),在职一年。52岁放弃,62岁因同情保护朝廷追杀“离经叛道”皮影戏艺人而受到迫害。他一生为民写戏,为事立言,以身殉戏。李芳桂的主要贡献是用碗碗腔为皮影戏艺人写戏,他把“北曲”的武夫鼓怒、马上杀伐之声与“南曲”的妩媚婉转清音融汇为一体,形成了清雅飘逸的时腔新调。他一生写了八部大戏和两折小戏,就是流传至今的“十大本”,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经典。参加昆山会演的陕西秦腔碗碗腔《李十三》,全剧就是围绕这些内容展现李芳桂的一生。这是尊重历史的一个创新作品,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李十三》剧中,曲调唱腔的变化。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秦腔是以吼为主旋律的,就是那种带有黄土高原的高亢和粗犷的味道。曾有在陕西生活工作过的朋友说过:“秦腔就是吼,一开口能让你浑身掉渣渣!”大约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李十三》,整台戏的唱腔并没有听到想象中的吼,反而听起来十分优美,甚至可以说是婉转动听。这是因为这出戏融合了陕西两种地方戏的曲调:一个是因贾平凹的文章《秦腔》传播,而为人们所知晓的秦腔;另一个则是名气不太响的碗碗腔,许多人可能闻所未闻。这两个曲种唱腔上各有特色:秦腔嗓门高,就是人们常说的吼,表现的是慷慨刚烈,适合演历史剧;而碗碗腔虽然没有秦腔流传广,是个小剧种,但曲调柔和细腻,音乐入耳动听,适合演才子佳人。将一个省份的两种风格的地方戏唱腔糅合起来,放在一出戏中,一个粗一个细,拓宽了戏曲的表现。这是很好的也是非常成功的尝试,使戏中的唱腔既表现为适度的收拢,又保持了秦腔的味儿。让观众有推陈出新、别具一番韵味的感受,难怪听上去那么悦耳。应当说,这也是地方剧种生存发展的一种创新必然。如果光靠秦腔的吼去演戏,观众就不爱看了。历史上有李芳桂把“北曲”和“南曲”融合为一体,今天陕西剧团把秦腔和碗碗腔融合在一起,真有异曲同共之妙!秦腔碗碗腔《李十三》的这种可贵的探索,既为增强戏曲的观赏性提供了保证,也是把年轻观众吸引进剧场的明智之举,很是令人振奋。

秦腔碗碗腔《李十三》的演出中,另一个别出心裁的创新,是将皮影戏糅合进戏中,形成戏中戏,煞是有趣,很能抓观众的眼球。皮影戏也是中国民间古老传统艺术的一个戏种,目前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的皮影戏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影人,一边唱戏。而在秦腔碗碗腔《李十三》这出戏中,采用了真人版。不时有真人饰演的皮影戏穿插其中,让人耳目一新。这种创新的变化,对我而言是第一次见到。在《李十三》的表演中,皮影戏演员根据剧情需要,或是在幕后摆出造型,显示出剪影;或是走到前台,与演员同台唱戏,进行心灵对话。所以说,这出《李十三》戏,不仅仅有秦腔和碗碗腔的在曲调上的融合,也是秦腔、碗碗腔与皮影戏三个戏种在形式内容上的组合。这种组合,让舞台有了更加生动的变化,有种妙笔生花的意味。

在剧情安排上,秦腔碗碗腔《李十三》也有出乎意想的独到之处。譬如李芳桂中举那场,当官差前来报喜,眨眼工夫他那同甘共苦的妻子就换上几十年前的大红艳丽嫁衣—她要李芳桂陪她回娘家,并得到了同样满脸喜气的李芳桂的快乐呼应:“去!去!去!”一般来说,几十年的悬梁刺股,一旦高中,都是喜极而狂,喜极失态,就如《范进中举》中所描写的一般。而《李十三》却用“妻子要回娘家”这个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来表达喜悦,就有艺高一筹的意味。更让观众从中读出心酸—参加科举考试赢得功名,是那个时代文人一生的追求。但李十三屡试屡败,受到身边人包括亲人的歧视。如今“十年寒窗”就要苦尽甘来,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自然不能免俗地告示天下。這样的情节安排,表现了每个人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反倒使李十三这个人物的塑造更加丰满,也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刻画铺垫了伏笔—在遭遇不幸之时,会承受更多的心理磨难、纠结和矛盾。

一部好戏离不开主角对戏曲人物个性的塑造。整场戏看下来,李十三,即李芳桂的扮演者李建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演员。在舞台上,李建勋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的精彩表演,时而引发观众会心一笑,时而将观众带进揪心到窒息的体验。他妙趣横生地给乡村孩子授课—生

动诙谐,寓教于乐;他写剧本时自言自语与剧中人对话—痴迷可爱,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为救皮影戏艺人而丢失一生孜孜追求的官位—失魂落魄,心灰意冷;为保护碗碗腔艺人与告密的同窗田东升的激烈争论—不怕威胁,义正词严;为保护戏曲十大本躲避官兵追杀出逃—悲愤难抑,啼血而亡……特别是最后一场,他绝望中欲撕毁终身的心血—十大本剧本时,与妻子跪在地上悲天怆地地呼喊争抢,那一段绝望的呼叫和唱词,把人性和心理变化表演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的心都在为之颤抖!舞台上,他那硕大的身躯,躬着腰、小碎步,或摇晃着脑袋,或脑袋前倾与人对话,或者甩起那条长辫子……让人觉得他浑身都是戏。他塑造出一个即便曾经在官场,却没有官气,与碗碗腔艺人情同手足,始终保持着低姿态的可爱小老头形象的人物!特别是他以六十岁的年纪,居然低空360度翻滚,以表达自己受到迫害的强烈愤慨,最后带着绝望以90度的姿势直挺挺往后轰然倒地离世,展示了演员的高超而深厚的功底,从而激发起观众的呼应!我觉得这种表演很新奇,很独特,也十分符合戏中人物的心理特点。他刻画的李芳桂,丰满而又有人性的剖析,不愧为梅花奖得主!

《李十三》的成功演出,让我们记住了这位以身殉戏的伟大名字:李十三(李芳桂),这位清朝杰出的剧作家!秦腔碗碗腔的成功演出,说明传统戏曲只有不断求新求变,才能老树绽放新芽,增强活力,受到观众的欢迎。

作者  上海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皮影戏秦腔唱腔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