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保险人才

2019-05-15江正发粟榆

市场观察 2019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协同

江正发 粟榆

摘要:近年来企业界与高等院校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利用学校与行业密切合作的资源优势和广东省保险业发达的区位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政深度合作,通过创建“三实两师一班”实践教学体系,极大地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实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的实践机会,并给予全方位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又打开了学生从学校走向职场的通道。探索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对相关高校和企业具有示范和借鉴价值。

一、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面临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与高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保险行业快速发展,面临保险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与理论教学相对滞后的矛盾;互联网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面临信息爆炸与教师专业领域有限的矛盾。解决以上矛盾和问题,首先要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双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厘清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即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以金融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发挥学校与保险行业联系密切的传统优势,创建以“三实两师一班”为核心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保障,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行业性、应用型保险本科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二、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改革的内容与创新

1.创建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解决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的问题。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保险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理论为基,实践为用,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过去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的问题,创建容量大、功能强、虚拟与现实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三实两师一班”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我们将其作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三实”是指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两师”是指院校教师和行业教师;“一班”是指校企协同培养班。“三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两师”是落实“三实”的师资保障,“一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以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为指导,制定相应的保险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计划。

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立项建设省级保险学实验教学中心,完善保险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一是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包括人身保险与寿险精算、财产保险与非寿险精算、社会保险与精算三个系列,实验教学、职业培训与研究开发三个层次的实验平台;自主设计、合作开发了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社会保险精算实验教学软件。二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完整的实验课程体。开设了《财产保险综合实验》、《人身保险综合实验》、《寿险精算综合实验》、《非寿险精算综合实验》等6门独立实验课程和10门课程实验,开出实验项目140余项。三是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标准,编写出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专业特色的系列保险精算实验教材 6部。四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五是以实验教学需求为导向,打造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

3.完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了解市场和职场情况,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对接。对于一些实务性较强的课程,以实训课程的形式开设,由院校教师和行业教师共同授课,分两种途径实施。一是对实务性较强的保险专业课程增加实训内容,如《财产保险》、《保险营销》、《保险经营管理》、《再保险》、《责任保险》等课程,由院校教师和行业教师共同授课,使学生了解实务处理和业务发展动态。二是校企协同培养班实训课程,由学校与公司协商设置,共同实施,包括4-6門核心业务课程和10个左右的公司特色实训项目,各公司分别安排10余个部门、10多位行业专家授课。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实习模式,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2014年以来,我们在原有6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新建了6个实习基地,确保每名学生在校期间有一次以上的实习机会。为提高实习质量,在建设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出多元化、多层次实习模式。根据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安排参观类的实习,主要了解保险公司机构设置,业务流程。二年级学生安排项目为导向的实习,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重点思考与项目有关的内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年级的专业实习以顶岗类实习为主,实习岗位包括保险展业、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管理等全流程工作,学习市场分析、保险谈判技巧、风险核保核赔、业务处理等业务技能,实现从课程学习到专业实习,再到就业选择的全面打通;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形式的专业实习,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实现实习与创业的有机融合。四年级学生安排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在前三年实习基础上,通过了解自身就业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习,获取第一任职资格。目前,多元化、多层次实习模式已在各实习基地推广落实。我们首创了“实习生责任保险”统保模式,帮助学校和实习单位化解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职业伤害风险。

5.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实践教学持续有序运行。为落实繁重的实践教学任务,我们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占40%。二是行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向保险公司相关业务部门聘请和校企协同培养班合作公司安排实训课主讲教师的途径,目前已聘任行业教师77人。三是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选择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各岗位骨干人员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实习,每年承担实习指导任务的校外教师在40人以上。

6.开办校企协同培养班,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对接,提高就业质量。在广东保监局、广东保险学会、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的协调和支持下,我们与接收毕业生数量较多且行业知名度高的保险公司在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开办校企协同培养班,各公司一把手亲自担任校企班领导小组组长,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3+1”的教学模式,培养班就读实行双向选择,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义务共担、成果共享”的培养原则,校企双方共同协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质量标准。培养班每年6月开班,第四学年执行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方案,由公司与学校共同组建授课团队,课程内容由双方协商确定。第一阶段实习是每年的7-8月,培养班学生选择一个月在公司实习;9-10月进行岗位培训,由合作公司各部门经理和资深主管授课;11-12月进行轮岗实习,12月底进行综合考核,达到考核要求的同学,在自愿条件下与公司签订就业三方协议;第二阶段实习是在次年的1-5月,实习时间计入见习期,可缩短转正时间。实习期间享受1800元/人月的实习补贴。从2015年开始,每年开办中国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中国人保寿险广东省分公司、中国太平洋财险广东省分公司等3个校企协同培养班,每个班就读人数为40人左右,每年最终录用人数为60-70人,未被录用的学生也提升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改革的成效和示范作用

1.创立的“三实两师一班”保险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良好,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7中国大学保险学专业排行榜》显示,我校保险学专业排名第19位,为中国知名、区域一流专业。

2.省级保险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任务完成,学校与公司合作开发的保险精算实验教学系统平台功能更加强大,实验内容更加丰富,情景式、合作性、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得到运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了实验教学的实验验证、模拟现实和科学研究功能。

3.建立了一批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实训课程,实行院校教师与行业教师共同授课,较好地解决了专业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激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思考现实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示范,建立了一批优质的实习基地,探索出多元化、多层次实习模式,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完整的实习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能够涵盖整个保险业务流程,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实习机会,真正将实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通过实习,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发挥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就业的“加油站”和“助推器”作用。

5.开办校企协同培养班,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双重资源,实现应用型保险人才的“定制化”培养。将两种资源综合利用,既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能加快人才培养进度。对于就读培养班的学生而言,只要达到培养要求,就可以顺利进入合作企业,减少了择业成本和就业风险,学生就业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通过校企协同培养班就业的学生由2016届的60人增加到2018届的69人。

6.“三实两师一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激发了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2015年以来,保险专业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25项,校级21项;在《上海保险》、《中国保险》等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在中国精算师协会、国家和省级保险学会、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竞赛中获得一等奖7項,二等奖15项,三等奖48项,优秀奖44奖,400余人次参加竞赛活动。

7.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凸显出行业性、应用型保险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特色。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了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增强了学生择业主动性、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稳定性。2015年以来,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保险行业就业比例保持在65%左右,金融行业就业比例达到90%以上,保险学院连年被评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8.教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较好地发挥了示范作用。自主设计开发的保险精算实验教学软件已经推广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10余所院校使用。在2016年11月召开的17届全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上,我们以“从精英式到普及化的保险精算实验教学体系”为题,讲授了实验教学观摩课,受到会议高度评价。2015年6月,在广东保监局、广东保险学会和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的“广东保险业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座谈会”上,将我校与阳光财险广东省分公司实践基地建设经验向其他高校进行了宣传推广。在2016年6月举行的第四届广东省校企协同育人交流大会上,中国人保财险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叶健民代表我校校企协同培养班作了题为《校企协同育人才,合作共谱新篇章》的主题发言,从项目背景、项目运营、项目效果和项目展望四个方面对2016届校企协同培养班进行了介绍,认为校企协同培养班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企业培训专业化建设、促进师资提升和课程开发、促进企业优质招聘、建立科研平台、为地方经济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协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