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层教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开展的几点思考
2019-05-15陈彦淳
陈彦淳
摘 要: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对于数学的学习在生理上与心理上开始出现极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及接受数学的学习能力方面都比初中更加具有差异性。而课堂上的一刀切教学已经显示出它的劣势,根据笔者的亲身经验,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弊端,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吃不消。进而造成的结果是数学优等生得不到发展,而后进生得不到提高。因此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寻求解决这种弊端的方法尤为重要。“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对分层教学方法的学习中,浅谈 “分层教学”在数学教学实践开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科学习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会随着年级越高而差异变得更大。老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辛苦。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笔者开始寻求一种教学方法能解决这样的弊端。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对于不同的学生提供恰当的材料以及在教学中提供适度的帮助,给与他们充足的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因此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不仅能让大部分学生达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可以让学得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得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成功的体验。
自从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之后,很多老师提出了各种较细的操作项目,只是对老师、学生的要求太高,导致工作量变大,甚至会造成只重视成绩而忽略能力培养的教学趋势,因此网上理论虽多,但是实践可操作性并不大。因此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分层教学的部分,力图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分层,二是对老师备课的分层,三是对学生作业布置的分層。
一、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类。
1.分层教学前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在学习方面存在自卑感,一看到分层教学这样的字眼,他们便会自发地认为这是一种只关注优等生放弃普通生的教学模式,在某一种程度上打击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尤其在分层的过程中,以成绩划分为ABC三类,A层的学生如果没有认识到该种分层教学的好处,而是一味地沉浸在“我是差生”的思想上,那么分层教学在未开展前就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因此在开展分层教学之前需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教学对于学生每个人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种模式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样学习时间内获得个人最好的学习效果。当每个学生都对分层教学充满了理解并尝试去接受的时候,分层教学才能开展第一步。
2.学生分层必须经过综合考验,满足自愿,因学习能力强弱而分。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后,采取综合测试的形式,以成绩的形式初步划分学生等级,并在私底下与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沟通,接着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数学能力等方面进行观察思考,最后根据学生意愿进行合理修改,以确保在全班公布之前,每个学生都能知道且接受自己的等级。
3.开展分层教学必须形成退进位竞争体系,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分层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差异而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的层次,在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接收知识之外,也要对学生的分层实行进退位的竞争形式。以两个星期或者是一个月作为一次考察期,重新对学生进行考核,A等级的学生可以争取跃到B等级或C等级,高等级的学生也可能会退位低等级,形成一种优等生有忧患意识,基础生有进取空间的良性竞争氛围,能够更好地将分层教学的效果体现出来。
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难实现,对学生而言,他们重视的是成绩能否进步,只要老师以普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分层教学带来的好处,那么展开分层教学就已经完成了第一步。
二、分层教学其次对于数学老师的备课要求。
1.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先制定好分层目标,列举出A,B,C等级的学生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例如A等级的学生要识记公式、领会知识、对知识的简单应用,B等级的学生除了要完成A等级的所有要求外还要懂得对知识的简单综合应用,C等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基础再加上对知识较为复杂的应用及综合知识较复杂的应用。
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过程中,A等级的教学目标为“初步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识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及前n项和的公式,懂得公式的简单应用”。B等级的教学目标为“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及前n项和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练公式的简单应用及简单的综合应用。”C等级的教学目标为“熟练等差数列定义,懂得公式的推导并且会推,熟练公式的应用及复杂的综合应用。”
2.课堂教学的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交流,在这过程中,老师需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有技巧地在课堂上删除较复杂较难的题目,而这些题可课后布置给C等级的学生并在课后进行指导。使得课堂上主要以B等级的学生为教学主体,同时兼顾两头,让A等级学生学得了,B等级学生记得牢,C等级的学生学得好。以教学等差数列为例,学生预习之后,设计出以下几个问题:
观察几组组数列;①1,3,5,7,9……②3,4,5,6,7,……③2,4,6,8,……请说出它们的相同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什么?
已知数列满足,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
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公差为2,那么?
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已知,公差为,如何得出的通项公式?
在2和8中间加入哪一个数,使得三个数形成等差?
已知形成等差,则可得到什么等式?
①-②由A等级学生回答,③④⑥由B等级学生回答,⑤⑦由C等级学生回答,通过这种层次提问,各个等级的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在该过程中能够熟悉等差数列的概念,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更加深刻。对于A等级学生可以在学生回答③-⑦的过程熟记概念与公式,B等级学生可以在C等级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理解概念公式的由来,而C等级的学生可以在AB等级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完成公式的推导。使得整个过程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东西,在不知不觉中较轻松地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且对知识的印象深刻。
随之的课堂练习也需要设计层次分明的题目,比如:
等差数列需要几个基本量可以求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只知道,如何求通项公式?
已知数列满足,则
已知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满足,则
已知等差数列中满足,求的通项公式。
已知等差数列满足,且形成等差,求的通项公式。
由C等级同学回答(1)(2),为AB等级同学明确解题方向,再由A等级同学解决(3)(4),最后由B等级同学回答(5)(6)。尽可能使得所有学生都能明确知识的应用方向,在循序渐进中掌握解题规律,提高不同层次同学的解题信心。使得课堂的节奏比较紧凑,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
这一部分对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老师具有较强处理知识的专业能力和责任心,对于资历浅的老师来说,备课量较大,但年轻老师的精力相对旺盛,有进取心,是可以尝试在这种模式下更快地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而资历深的老师,对于每一知识块的掌握非常明确,对于学生的层次更加清晰,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只要对备课稍作整理便能在课堂上开展多层次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它的可操作性是比较强的。
三、分层教学对于作业布置的要求。
除了在课堂注意教学分层,课后也需要对作业进行分层,分为ABC三层,A层的作业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可以在学生的辅导书中挑选适合的题组,B层需要再增加稍微复杂或者综合的题目,C层增加一些灵活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最大程度地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完等差数列的第一课时之后,可设计出以下的作业:
A层作业
在作业分层这一部分,可能较难做到每一天对每个层次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但是对于这一部分老师可以采取灵活处理,有些知识块的分层梯度较明显,在设计分层作业的过程题型较多,就可以像上面一样设计不同的等级作业。而对于有些知识块考察的题型较少时,则可以采取A等级做A组作业,B等级做A+1(加多一道简单综合应用),C等级做A+2(加多两道较复杂的综合应用)。确保布置作业的分层设计,最大程度保证学生的课后巩固能够正常进行,而且行之有效。所以对于作业布置的分层也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它的可操作性也较强。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分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它帮助我们实现教与学效果的最大化,但如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遇到弊端,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使之成为老师教学的一种效果辅助而不是依赖。通过实践形成一种最适合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分层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慶芳.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朱德成.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浙江省瓯海区梧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