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思考﹒理解:用优质提问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2019-05-15吕亚萍
吕亚萍
摘 要:本文依据课堂观察收集到的材料归纳了在课堂中教师提问常出现的四种不当行为及其成因。文章以促进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分析优质提问应具备四个特征,借此来研究构建优质提问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 有效性 优质提问
自从“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后,我们的课堂出现了由过去“满堂讲”到现在“满堂问”的转变。似乎学生活动多了,课堂热闹了,就是对“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的最好实践,这堂课就是堂好课。真的可以这样来理解吗?
一、优质提问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标准应是看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效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体现: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即课堂观察LICC四个维度中的前三者。课堂上,“问答”是师生互动最常用的方式,连接起了教与学的两个主体。同时,从问题内容的设计来看,最能反映出该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到位。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好比一颗颗引导学生走出迷宫的引路石。构建的问题如能环环相扣,教学内容自然就能层层推进,学生思维也就逐层深入,最终水到渠成的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课堂中的每一次提问都涉及到了学生、教师、课程内容三方,优质提问是促成有效教学行为必不可少的因素[1]。
可是,在现今“满堂问”的课堂中,提问的“量”是有了,问题的“质”就有些令人堪忧了。听课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上课老师们在对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颇下了一番工夫,基本没有什么诟病。与之相比,在提问的内容、对问题的表述这两方面就逊色的多,显得粗糙、随意了些。严重时还出现因为问题的不当误导学生答非所问、使教学偏題等情况的出现。所以,我觉得少量的、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比一大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更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现实课堂中提问的不当表现及其成因
通过四十节课的课堂观察[2],我们发现在“提问”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并通过课后访谈任课教师,整理出了原因。
1.教师提问频率过高
我们一共听了二十名老师的课。据统计:最多的,一堂课(45分钟)提34个问;最少的,一堂课(45分钟)提15个问。平均一堂课提问24个,每2分钟提一个问题。教师提问频率之高,如不是有统计记录为证,我们也不相信。问题一个接一个的抛出,学生只顾忙着答,欠仔细考虑,老师解释得也不清楚、不到位。结果回答质量都不高,由于时间限制,有时只给出个答案就草草了事了。
课后,我们访谈执教老师,让人没想到的是,当我们告诉老师这节课的提问数量时,执教老师自己也没意识到提了那么多问题。执教者给出的解释是:在备课中实际没有设计那么多的提问,好多问题是即兴发挥的,所以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不妥。
2.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90%的老师在给出一个问题后,马上就请学生回答,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完整、不深入,甚至还有的学生对提问内容理解偏题。余下的10%的老师也只是在他的50%的提问中会给出学生5-10秒思考时间。经过对比,发现:在提问后给出思考时间的课堂,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的学生数量更多,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更全面、更深入,表述得也更清晰一些。
为什么老师们会在提问后忽略了给学生思考时间呢?原因整理如下:
(1)沉默有冷场的感受,让人不舒服;
(2)时间不够,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3)觉得问题简单,没必要给思考时间。
3.教师提的问题大多是考查记忆知识,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考查记忆类问题多一点儿,是符合他们能力水平的。但到了高年级,如问题还是类似记忆、复述、是非判断类的,就不仅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还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好的学生会觉得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课堂太“无聊”。
经过访谈,老师在中高级班还是提过多的处于记忆层面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教材内容决定;
(2)记忆性的问题好提;
(3)记忆性问题好解答,不用引导、激发;
(4)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信心,认为难的问题他们回答不出。
4.面对学生不尽人意的回答,教师常迫不及待地自问自答
当学生的答案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时候,有的老师只说:“好的,请坐”,没有反馈意见,没有给予引导,然后请另外的同学作答。如果依然没有同学说对,就自己直接给出答案。观察发现,几乎没有老师愿意花时间给学生一个诠释自己答案的机会,“请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其实在听学生解释的过程中,有利于找出他之所以错了的结症在哪里,还可以适时引导、启发,让他自己最终找出正确的答案。
经过访谈,将老师们没有花时间来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找答案的原因归纳如下:
(1)时间有限,担心影响教学进度;
(2)不想让学生感到尴尬;
(3)觉得分析错误的答案没有意义;
(4)一时间不能想出好的引导方法,不知怎样来启发学生。
三、构建优质问题
其实,提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个答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和思考。老师逐一抛出精心准备的问题的过程,就是他向学生们示范怎样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知道 “原来老师是这样思考的”[3]。
既然提问那么重要,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又是这么的不善于提问。那怎样来改进现状,设计出优质问题呢?想提出好问题,我们必须弄明白怎样的问题才是优质问题。
1.优质问题有明确的目的性
设计这个问题时,如果我们能清楚地回答自己:“在这个时候问这个问题,我的目的是……”,这样,才保证你的问题的目的性是明确的。并且,之所以要设计这个提问的理由,不应是教师个人主观认为是需要的,必须要在教学目标中找到依据,并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提问的终极目的。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达成多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那就更不错了。教学中,有的教师一提“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便觉得就要营造个热闹的氛围,每一分钟都要你问我答,不能冷场。但热闹过后,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深究一下这些课堂活动的意义?如果这些活动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那我们就必须考虑这个活动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2.优质问题有清晰、突出的内容关注点
问题的内容要体现学科特色。面对足够多的可选择教学素材时,教师怎样确定课程内容的优先顺序,并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在《通过设计获得理解》一书中,威金斯和麦克塔提供了一种叫“逆向设计过程”的模式来供教师思考“什么是值得教给学生的”。该模式中有一个框架对我们的启发很大,这个框架可以看作是三个嵌套的圆圈,每一个圈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种类的知识。最外面的圆圈代表“需要熟悉的的知识”,即老师可以了解的信息;第二个圈代表了“课程知识”,即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是确保学生能通过标准化考试缩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个圈位于最里面,代表着“持久的理解”,即浓缩某个课程或学习单元的核心内容。这部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遗忘了诸多细节后还能保留的重要观点。当学生将个人经验和兴趣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时候,这种知识最为持久。运用威金斯和麦克塔提供的这个框架,可以帮助教师形成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相联系的问题。
3.优质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层次认知水平的锻炼
我们在构思问题时,不仅应当对答案了然于心,也应该很清楚地知道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处于哪种层次的认知水平。
目前,对认知方式进行分类,最有名的分类法是“布鲁姆分类法”。布鲁姆认知分类法最早是在大学里运用,目的是为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提供一个框架,以方便不同机构的专业人员交流考题、考试过程。得到广泛的认可后,为了满足不断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思维水平的要求,很多教材出版商运用这个框架来对教师用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2001年,新修订的“布鲁姆分类法”推出,它把认知过程分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处于“记忆”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再认或重现信息”。考查记忆类问题,虽然只激发了最低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可它是基石,是下一层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如下面的问题就重点考查了“记忆”: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处于“理解”层次的认知特征是:找到新知识和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将其整合进已有的认知框架中。如:
比较“咱们”和“我们”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的不同。
处于“应用”认知层面的问題,主要是讨论怎么做事情,要求能阐述清楚在一个特定任务环境中怎样运用某种程序。如:
请把这两个近义词分别放入下列合适的句子中。
请在下列四个词语中找出不同类的一项。
处于“分析”认知层次的问题,特征是将一个观点分解成各个成分,并且确定各个成分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如:
根据文章内容,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父亲是爱儿子的。
请说一说,为什么在我国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评价”层次的问题是运用标准来进行评判。如:
请指出下列哪些行为是不符合中国礼仪文化的。
请说说你最喜欢的中国电视剧。
处于“创造”认知水平层面的问题,特征把来自许多资源的元素放在某种与他们已有知识相关的新结构或类型之中,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如:
假如你的小狗丢了,请你写一份寻×启事。
假如你是学校的校长,学校需要聘请一位汉语老师,请你写一份招聘启事。
对于初级班的学生,老师的提问类型多分布于记忆、理解层次的做法是可取的,但对于中高级班的学生,教师应多设计处于分析、评价、创造认知水平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既要与课程内容密切联系,也要与教学目标相关。
4.优质问题的表述是清晰和简明的
一个好问题必须能清晰地阐明所要问的内容。首先,这个问题的表述符合语法规范是最起码的要求。其次,为了避免歧义,问题的关键词语在前后语境的限制下,要有一个具体的含义;为了简明,每个问题只需包括表达清楚意义所必须的最少的词语;最后,所选的词语应当与学生的年龄、学识背景、思维能力相匹配。问题形成后,为了检测该问题是否达到以上标准,教师自己最好能大声地反复诵读几遍,这样便于发现表述不当或不完善的地方。
优质提问的构建需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极少是偶然产生的。很多教育者正在逐渐让学生放弃认为问题一定有特定的答案的观念,并帮助学生将问题视为了解知识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丰富性的主要工具。能激发思考的问题才是优质问题。一个个精彩的提问能够使课堂关注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更高的水平。能否设计出优质问题,应成为体现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4]。
参考文献
[1]周健,陈群.语感培养模式[M](2011年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2013年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2013年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M](2009年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