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语用 扎实训练

2019-05-15王福珍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雨点儿语言文字课文

王福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细读一年级上册部编教材,语言文字训练点俯拾皆是,教师要依托教材,充分挖掘最具有文本特色的“语用点”,精心设计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联系生活学习、品味、积累、运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言。

一、品词析句,习得方法

遣词造句是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一年级的孩子对于词汇的理解几乎是零起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进行精心品读,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例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学生读到“雪白雪白的浪花”,老师播放课件出示雪白雪白的浪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浪花的颜色,然后出示纷纷扬扬的雪,引导学生认识“雪白”指的是一种颜色。接着让学生说说还有“雪白雪白的(   )”。学生通过读课文、借助图片形象感知了“雪白”这个词语的意思,并及时调动生活经验积累运用这个词语。为了讓孩子头脑中形成更丰富的颜色词汇,老师继续利用课件出示一堆金灿灿的金子、蓝蓝的天空、红红的玫瑰等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像金子一样的黄色叫金黄,像天空一样的蓝色叫天蓝……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哪些?通过这样教学,我想,当孩子走出课堂,看到操场上碧绿的草地时,脑海里一定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到“草绿”这个词语来。

再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教学,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读文,并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小画家不同的作品与它的脚印有关系后,老师设问:“小马画月牙可以说成小马画月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教师相机出示“一弯月牙”和“一轮圆月”两组词语和图片。通过对比观察和朗读,学生豁然开朗:“月牙”指的是弯弯的月儿,而“月亮”有圆有缺,指代不明。小马的脚印就似弯弯的月儿,应该用“月牙”更为准确。在品词析句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重点词句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创设情境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理解,以文解词,以境解词,不言而喻,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这个词句的理解,更多的是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二、品读感悟,积累语用

朗读感悟也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总览一年级上册部编教材,韵文朗朗上口,儿歌短小活泼,散文诗优美动听,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书感悟。

圈圈读读,扎实走好初读关。例如《青蛙写诗》一课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分层次朗读:第一步利用课件创设雨天蛙鸣的池塘美景,引导初读感知:淅沥沥、沙啦啦……下雨了,小青蛙出来写诗了,可是遇上了好几个不认识的字,同学们一起来帮帮它好吗?老师出示蓝线格里的生字,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画出来读一读。字音读准之后走第二步:有同学们的帮助,小青蛙认识这些生字朋友了,现在它开始写诗了,它写了一首什么诗呢?同学们赶紧读一读,比一比谁把这首诗读得更通顺。一听说比赛,学生马上积极投入朗读课文的活动中。课文读通读顺后进入整体感知环节:这首小诗一共有几个小节呢?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呢?通过投影展示,学生再次巩固了诗歌分节的语文常识,掌握了怎样数小节的语文技能。

1.读读演演,有效品读与积累。朗读训练不能只是把课文读通读顺就算完事了,还应该教给朗读的技巧与方法。但这技巧与方法不是机械灌输给予的概念或要求,而是老师通过示范和引导所达成的对语言文字情感的直觉领悟,包括音调感情、面部感情和体态感情等。教师要积极创设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抑扬顿挫、入情入境的朗读,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才在学生心中留下生动而且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学《雨点儿》,学生在朗读“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一句时,学生读得通顺但没有感情。老师并不急于示范或提醒,而是出示句子让学生读读,想想从“数不清的雨点儿”里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细读,品味出雨点儿很多、多得数不清之后,老师设问:“生活中除了数不清的雨点儿,你还知道数不清的什么?”借助拓展,“数不清”这个词在孩子们头脑中形成了丰富的形象,再读句子的时候,他们不由自主地把这个词语读得重音了。同样的,在指导朗读“飘落下来”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展开想象:雨点儿是怎样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生活中你看过什么东西从什么地方飘落下来?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黄黄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有的说“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这时教师相机引导:它们都是轻盈地飘落下来的,多美呀!让我们也学学小雨点儿,美美地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吧!学生张开双臂,想象无数雨点儿飘落的美丽情境,边读边表演,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形象感知了语言,有效地理解和感悟,既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又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三、仿写描摹,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一年级部编教材内容浅显,语言朗朗上口,富有童趣,易于激发学生的模仿表达兴趣。例如《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语言表达形式,生动活泼地揭示了小动物不同尾巴的特点。读完课文后,老师引导学生也来当当小诗人仿写描摹。老师出示三幅图:牛,马,金鱼,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种动物的尾巴分别都有哪些特点?学生很快发现:牛的尾巴细,马的尾巴粗,金鱼的尾巴好像一朵花。最后出示课文三问三答的句式,让学生也来编编儿歌。学生在感悟文本表达形式的同时,学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学生学习文本,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只有紧扣教材,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挖掘语言训练点精心设计,在品词析句、体验感悟和积累运用上下足了功夫,抓方法习得点,抓能力培养点,创新教学,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是一门活的语用学,把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传递给学生,给学生做好言语文字运用的示范;语文教师应是一个好的对话者,把整节课看作是一次语言实践,营造一个良好的现场感,体验语言运用的美妙;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文化的使者,在自然、得体的语言运用中,教化学生,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握语言应用的规律,把握鲜活的文化!

猜你喜欢

雨点儿语言文字课文
雨点儿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恶作剧的雨点儿
“雨点儿”的功劳
背课文的小偷
雨点儿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