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中国乡村旅游转型探索

2019-05-15徐思洋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乡居全域旅游

徐思洋

我国乡村旅游的基本形态从初期的“农家乐”经过“乡村休闲—乡村度假”,走向“乡居生活”。本文主要从乡村旅游空间的重构、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拓展、乡村旅游要素组织的重组3个方面,对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中国乡村旅游转型进行探索。

引言

全域旅游是伴随着国家迈向全民休闲时代,我国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休憩旅游向休闲度假康养转型升级,从点源型景区旅游向地域型旅游目的地发展进发,而被提出的一种全新定位的区域性旅游发展理念。2018年9月,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提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审视我国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与实践探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战略导向

具有现代旅游意义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其是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后的自然发育而来,国家旅游局把1998年的旅游活动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由此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幕。2005年10月《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此,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乡村旅游的实践探索都进入一个新时代。

乡村旅游的基本形态从初期的“农家乐”经过“乡村休闲—乡村度假”,走向“乡居生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呈现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态势;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三是从“乡村旅游”到“乡居生活”的理念转型。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要实现“乡村度假”和“乡居生活”的目标,就需要在“全域旅游”“新型城市化”和“互联网+”的视域下构建一种新的战略:从发展原则上,必须依然坚守乡村生态培育、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生活体验的基本原则;从产品设计上,一是要体现乡村旅游产品的复合性(观光、休闲、度假);二是要追求“乡居生活”的原真性(乡境、乡情、乡味);三是要增强乡村旅游的参与性(参与、互动;体验);四是要确立乡村旅游的品质型(品位、品质、品牌)。

二、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主要是围绕以下3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新型城镇化下的乡村旅游空间的重构;二是“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拓展;三是全域旅游理念下的旅游要素组织的重组。

(一)新型城市化下的鄉村旅游空间组织的重构

乡村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实践探索,包括了从乡村休闲综合体建设到乡村旅游集聚区、乡村度假目的地、乡村生活新城镇的持续转型过程,以及不同类型旅游空间的发展。

实践探索1——乡村民俗综合体建设:陕西礼泉县袁家村,关中民俗体验地。袁家村是典型的北方农耕文化带上的多文化、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体,民俗文化具有代表性,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关中作坊、品尝关中小吃、观看关中杂耍和体验关中民俗,袁家村可以通过乡村民俗综合体建设,实现民俗旅游的发展。

实践探索2——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山东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现代农业生活体验地。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等农村民俗观赏园,山东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包括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区、现代科技农业生产区、地域民风民俗体验区3大基本组成区域,集农业集约生产、农业生态旅游、农产品多元消费为一体,构建当代农业与现代都市生活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新型式,是中国乡村休闲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一种升华,是农业—乡村旅游的高端形态。

实践探索3——乡村生活新空间:贵州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其生态博物馆建设,不是将民族的藏物陈列在建筑里,而是以村寨社区为单位,建立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态。梭戛苗族聚居的12个村寨都建成了生态型博物馆,而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技艺、礼仪习俗和文化信仰等都是博物馆展示和人们所要保护的内容。其可以通过社区的组织与行政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建立乡村生活新空间模式。

(二)“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拓展

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拓展,是指从传统的乡村民宿、乡村体验、乡村特产方面延伸产业链,并跨界拓展乡村研学、健康养生、乡村养老和乡村自驾营地建设等产业。

实践探索4——乡村艺术生产:山西许村国际艺术公社。其通过保护原村庄格局、建筑环境、古民居风貌和礼仪风俗等,保有其原真性。引导和引进国际、国内艺术家来采风,驻村创作成景;建设乡村酒吧、乡土艺术品商店、乡村艺术集市等;定期举办国际艺术节。通过建立国际艺术公社基金会,资助和支持大学艺术院校到村里进行艺术实践。

实践探索5——康养产业发展: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其提供宽阔优雅的健康养生环境,全方位的照护规划,满足银发族的生活需求。长庚养生文化村作为一种探索型养老模式,激发了老年人的“第二青春”,推动了“老扶老、老助老、老愉老”目标的实现。

实践探索6——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拓展:四川都江堰川旅因地哥自驾游营地。其是户外营地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的最佳组合,除了传统的私家车停放外,其还配有综合服务区、房车露营区、帐篷露营区和休闲活动体验区等功能区,实现了从“观光旅游”到“体验旅游”的转变,具有高层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全域旅游理念下的旅游要素组织的重组

旅游要素组织模式重构的探索,即进行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到乡村专业合作社,从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到利益分配机制的建设。

实践探索7——度假庄园开发运营:安徽恩龙世界木屋村。由企业主导投资,采取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在生态科技示范园的基础上建设成集村落村观光旅游、木屋休闲度假、庄园商务交流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木屋村所处地多为山丘和沟谷,开发企业利用山地、荒地、空地以及部分园地、林地等,进行植树造林、作物种植、土壤改良等,以对生态环境进行优化。

实践探索8——旅游专业合作社:北京山里寒舍乡村酒店。其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推动乡村住房和土地流转;不改变所有权,而集中经营权;村民以房屋、土地和林果树入社,由企业统一运营管理,建成集中乡村民情、礼仪民俗和自然环境相融的乡村生态旅游集聚区;安排社员、村民就业,为农民带来了土建维修、农场耕作、果树管护等工作机会;主要部门主管及员工都是北庄镇本地居民,可以吸引本地青年回流。

实践探索9——新型城镇化下美丽乡村建设:河北承德金山岭唐乡。其是第四代乡村旅游“乡居生活”的代表,其对农民闲置院落进行旅游功能化复活、将农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资产化,依托原有的老瓦、老砖、老窗、老树、老房子和老院落,按照城市居民的度假生活需要,建设“外朴内秀”的乡村度假型生活服务酒店;确立了标准化管理、连锁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品质化服务、智慧化功能、分散化居住和规模化区域的乡村度假型酒店服务体系;不同于以往乡村旅游短时间体验,“唐乡”为游客提供的是阶段型、常住型和私人定制型的“乡居生活”式度假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猜你喜欢

乡居全域旅游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乡居写意
乡居春晓
乡居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乡居(三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