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石油人在干校的日子
2019-05-15郑垂章
○ 文/郑垂章
参加干校学习,刻苦钻研原著,大胆解放思想,改革事业兴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40 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元年,我们在石油化学工业部太康干部学校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其后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深感政治理论的掌握尤为重要,对迈开改革开放步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步入殿堂
“干部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可以工作而没有分配工作的要尽快分配工作;年老体弱不能工作的要妥善安排;少数需要做出审查结论的应尽快做出。”1978 年1月,中组部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26 个部、委副部长座谈会,讨论尽快安排待分配干部工作的问题,胡耀邦在会上强调。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的五七干校结束了学员以下放干部为主,内容以劳动、大批判为主的模式,开始恢复到以培养干部学习理论的轨道。
1978 年,正值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之年。甄别冤假错案、右派摘帽、真理标准讨论、天安门事件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等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年。2 月,石化部调集所属各企业推荐的600 多人,在河南太康干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理论学习。
干校地处豫东太康县常营公社,距许昌80 千米,是1969 年中央国家机关学习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经验创办的。建校10 年,其间共投资近7000 万元,培训了近7000名干部。其实那时主要是劳动、开展大批判,等待解放,重新分配工作。太康干校是地局级建制,设有政治部、理论教研室、生产、保卫、后勤等机关处室,当时的校长是我们来校后不久即调任部教育司任司长的王者春。
我们这一期学员来自石油、煤炭、化工三个行业,编为11 个学员队。大庆油田是工业战线的龙头老大,学员最多,故单独编为学员一队。其余各队是由几个企业学员混编而成的。每个队学员四五十人左右。
我们所在的学员八队由来自克拉玛依油田、河南油田、青海油田、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九化建、十三化建、大连石油七厂等单位学员组成。学员总队设有党总支,有专职的总支书记和干事负责学员各队的学习、思想工作及后勤服务。各学员队设有党支部,负责全队的学习、劳动组织,以及学员日常思想工作及组织发展。为便于讨论,每队又编了四五个学习小组。
干校学习环境十分简陋,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从干校低矮的围墙向外眺望,处处是周围老乡的田地和低洼水塘。校舍是三角屋顶、青砖墙面,一栋栋前后左右排列的平房,四人一间房舍,一人一个马扎,行李铺盖是自己随身带去。讲课是在露天,课堂就在高大的泡桐树下,学员们一个个整齐地坐在马扎上,腿上放着书本,手里攥着笔,一边仔细听讲,一边认真做记录。风凉飕飕吹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着,学员们学习的劲头十足。
这是粉碎“四人帮”不到一年半,全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石化部组织的第一个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班。课程设置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共产党宣言》等原著和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等原著为主;学习方式,以自学原著为主,上大课和分组讨论相结合,按照教学进度,每学完一篇原著或章节,都要组织全队或学员总队进行专题交流。上大课或者大会交流是在露天进行。学员每人端坐马扎,膝盖当桌,耳听手记,心无旁骛。夏日的蝉鸣伴着老师的讲课声此伏彼起,每个学员如饥似渴地认真聆听中央党校老师授课。
勤学敏思
我们这一期学员都是由各二级厂处推荐、油田一级组织部门审核派出的,年龄在20到40 岁之间。那时学历的概念还比较淡薄,故而学员的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虽然阅历有别,理解能力各异,但是大家的精神状态很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每次大课结束,大家不约而同都是互相比对、整理课堂笔记。每晚挑灯夜读,放弃星期天休息,是学员们的家常事。
分组讨论成为加深理解的有效形式,每逢讨论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尽其理解,畅所欲言。“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学习《费尔巴哈论》时,黑格尔的这句话,让各个小组就现实性与必然性的异同,激烈争论了整整一个上午。为掀起学习热潮,各学员队都办了“学习园地”板报,并积极给干校广播室投稿。
1978 年4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和公安部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4 月17 日,我们就已经听到了传达。半年之后,党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才在党内公布,7 个月之后的11 月18 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才向社会公布。我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学员们见缝插针排练节目,活跃文化生活。
5月11 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学校组织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讲座,讲到中央党校提出国民经济崩溃的责任问题,刘少奇路线的具体内容问题,等等,令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阐释当前党中央决策的做法,是我们这些长期工作在基层的青年干部以前不可能接触到的。我们不但对中央的重大决策有了从理论上的深刻理解,而且深切地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指导现实的重要性。
开学不久,学校就把教研室全体教学老师请来,和学员队的干部们一起座谈,面对面听取意见,共同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干校缺少书本,做好课堂笔记极为重要,很多学员常常为笔记记不全而发愁。
崔晋新紧挨着学员八队党支部副书记张佩荣坐。张佩荣原是青海油田党委秘书,理解能力特别强,又会速记。他边听老师讲,边不紧不慢在笔记本上做着各种速记符号,把基本原理和概念记得详详细细,下课后把老师讲的内容按顺序整理成一个相连的路线图。这让崔晋新佩服不已。每次课后崔晋新都要对照张佩荣的笔记整理好自己的笔记。一传十、十传百,张佩荣的绝活被大家奉为至宝。他还主动给大家辅导,帮助大家理解学习要点。
有一次,在干校的大食堂里听时事报告。崔晋新马扎左边的宋道昌,边听报告边打诗歌腹稿。他爱作诗,常常把自己作的诗念给崔晋新听。今天他作的诗紧贴报告内容。休息时他把写在一张稿纸上的一首诗读给崔晋新听:“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学马列相聚干校,祖国昌盛催我奋进,国家兴旺吾辈使命,争先恐后学习理论,献身石油无上荣光,青春无悔壮志凌云,春意盈然洒满校园。”崔晋新念了念,和干校学习目的完全吻合,宋道昌才是才思敏捷。
●当年学员宋道昌(左二)。
●当年学员张佩荣(右二)。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每一学科的学习结束后,都要安排复习、考试。考试并不拘泥于死记硬背式的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开卷考。这是引导大家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最好形式。哲学课的开卷题目是《谈认识对存在的关系》,张佩荣的答卷题目是《有时候树的典型为什么叫不响?》主要观点是:一、所树立典型不是来源于客观存在,不是事物本质的客观反映,带着观点下去找例子。二、任意拔高,牵强附会,群众接受不了。三、实用主义,典型是一团面,拿在手里随便捏。实质是违背实事求是,是“四人帮”文风的产物。这个试卷后被推荐到全队进行大会交流,抛砖引玉学习气氛围异常活跃。
●●学员们瞻仰毛主席遗容后,在天安门前留影。
多元践行
那时干校没有粮食入库机械设备,需要人将堆放麦场的粮食装进麻袋里面,一袋袋搬运进粮库,再由低到高码放整齐,在恒温下长期保存。这活可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必须身体强壮的人才能干得动。“扛粮入库”前,校方领导专门做了大会动员,明确要求学员八队在当晚抢运完成这项任务,并请了一位有经验从事多年管理公粮粮仓的保管员现场指挥。干活前,他先从八队48名学员中挑选了8 名膀大腰圆、身体强壮的学员参加夜间搬运粮食入库任务。天刚擦黑,8名搬运员无比自豪地前往麦场集合。
赶到麦场,保管员先给大家讲解了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而后一场你追我赶的战斗打响了。夜晚,天上的星星闪烁,麦场的凉风阵阵吹来,大家按照保管员的吩咐,每人扛起200 斤重的粮食,挺起腰杆,快步如飞从麦场扛到粮库。麻包在粮仓一袋袋由低到高堆起,越往上堆越难走,前腿拱,后腿蹦,然后双腿并拢,挺身转腰摆好粮袋。然后再返回不停地搬运,一直干到午夜,浑身上下被汗水湿得水透。
干校要求每个学员队除读书学习和参加农业劳动外,每天必须出早操,并举办会操比赛。崔晋新爱晨练、嗓门大,被大家选为出操带队员。出操前他给大家提了几点要求,引起全队学员的哄堂大笑。正当他不知所措之时,站在队列里的张佩荣嘿嘿一笑说:“新疆话太有意思了,你一通说了9个‘吗’字,我们一定走好,争取团体拿奖,对得起9 个‘吗’字的要求。”话音一落,队列里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家互相提醒,个个精神抖擞,队列整齐划一。我们学员八队在会操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
学习是紧张的,但课余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三夏、三秋时节,学校组织我们到附近农村收割或插秧,采摘干校种的梨和柿子等。夏季中原大地十分炎热,大田里的麦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一片金黄色海洋。我们放下书本,拿起镰刀,品尝到了农民的艰辛劳苦和收获的喜悦。
割麦一弯腰就是几个小时。樊拯民穿件红背心,不停地挥舞着镰刀。麦芒划在肌肤上他也不顾,很快就割到了地头,累得他扑倒在田埂上大口喘气。看到别人赶了上来,他赶紧爬了起来,继续向前挥舞着镰刀。女学员刘晓丹体质瘦弱,干着干着中暑晕倒在田间,大伙赶紧送她去了卫生室。
当黎明的曙光初现,伴随着清脆的鸡叫声,干校学员宿舍的门口“沙沙”的清扫院落声音,如清风徐徐过耳。学员们在张勇等的带领下陆续来到院子里打扫环境卫生。300 多天每天如此从未间断。不仅如此,他们在学习讨论中积极发言,主动交流学习体会,成为学员们的表率。鉴于张勇等学员的突出表现,学员队党总支在结业前发展他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全校也仅有几部座机,电视尚未普及到豫东农村,按现在的说法,我们的学习环境是“全封闭”。但我们的课余生活并不单调也不枯燥。除每天晚饭后的各项球类活动外,学校隔10天左右都要放映电影,那些刚刚开禁的中外老影片,让饱受八个样板戏单调乏味之苦的人们大饱眼福。
虽然是露天放映,尘土飞扬,人声嘈杂,附近十里八乡的农民也闻讯赶来,和我们一样,兴高采烈,看得津津有味。为了缓解学习过于紧张的压力,学校组织我们到附近的常营公社礼堂观看地方传统豫剧,请县豫剧团来校演出,既活跃了文化生活,也增加了我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为了调剂课余生活,学校利用五一、七一、十一,分别组织了全校性的文艺汇演和歌咏晚会。同学们虽然不都是文艺骨干,但原本也是本单位各方面的活跃分子,学校一要求,不用动员,大家积极响应,边学习边排练,自编自导自演。
不参加演出的同学,也都忙前忙后,协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校还组织我们到漯河开展游泳比赛,真是用心良苦。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加深了相互了解,也增进了这个临时集体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套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整个校园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气氛。
那时候,我们生活在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年代,但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仅停留在“三个组成部分”、“老三篇”的认知水平。太康干校的系统学习,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细胞商品入手,剖析资本主义,构建了至今无人企及的庞大科学体系,我们深为马克思的科学论断折服。可以说,干校是我们真正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对“把握理论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意义”的提法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一贯倡导的学风。理论之树常青,在于它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同学们运用掌握的知识在讨论中大胆提出了“引进外资是不是修正主义”、“托拉斯是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的”等问题。那时正值真理标准大讨论之际,距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有半年多,同学们的大胆思考,辅导老师及学校的宽容引导,使我们的学习没有浅尝辄止,而更具挑战性和探索性—须知那时思想刚开始解放,政治气候乍暖还寒,还是“口将言而嗫嚅”的年代。
短短10 个月的学习,干校引导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初步掌握了学习理论的正确方法。工作40 年,参加的政治理论学习可谓多矣,唯独这一次印象最为深刻。在以后几十年的工作学习中,犹如老牛反刍,一直在咀嚼消化,汲取着丰富的营养。
点评
理论坚定 思想解放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上成熟,才能为政治上成熟提供基础。讲政治,这是领导干部最重要最根本也是最起码的素质。
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思想一旦活泼起来,便能激发出无穷的动能。没有不间断的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