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发现古菱齿象象牙化石
2019-05-14邱少贝
邱少贝
2017年6月底,宿州市埇桥区西二铺乡葛林村村民吴传报在葛林村南约550米处发现有乳白色的柱状东西,纹理明显,没有石头的硬度,但比骨头的质量要重,是不是古代化石呢?于是向市文物局进行了报告。
7月1日,市文物局联同博物馆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察看,根据暴露出的情况及以往的经验,初步判断为象牙化石。化石处于宿州市水利局兴修水利过程中开挖的排水沟底部,呈东西向,暴露部分约0.3米,因工程施工,将其破坏一部分。
在充分制定好发掘方案及准备好发掘工具后,文物部门于7月22日开始对其进行了发掘清理,至7月底发掘结束,并将象牙化石运送至宿州市博物馆库房内。
象牙化石出土地点位置图
一、发掘经过与提取方案
暴露的象牙仅为一小段,其余部分仍处于地下。从排水沟的断面可以看出,象牙处于黄色砂礓层中,因此在排水沟西侧用机械下挖约0.8米,然后布设4×4探方,再进行人工发掘。
清理完毕后,象牙呈现弯曲状,西端高东端低。根据实际情况并进行现场讨论,决定采用搭设横木进行整体提取的方案,并成功实施。具体如下:
1. 保留象牙底部的砂土,在确保象牙稳固的情况下等距离挖孔,孔用于填充横木。
2. 在象牙两端下挖两条南北向的深沟槽,并填充较为结实的横木。
3. 在象牙两侧各挖一条长沟槽,呈东西向,与象牙方向一致,然后放入两根长横木,置于南北向的两条横木上。
4. 象牙下填充短横木,并使其两端处于长横木上。并在每根短横木上置两个木楔于象牙两侧,防止后期滚动。
5. 全部掏空象牙下部砂土,使象牙受力于短横木。然后捆绑细绳索、铁丝,使象牙与短横木、短横木与长横木牢固。
6. 最后两组民工抬长横木,将象牙搬运至路边车辆。
发掘现场
二、地层关系与保存状况
化石距地表约2米,地层自上至下可分为四层。
第1层:深灰色耕土层,厚约0.4米,土质疏松,包含较多植物根茎及少量砂石。
第2层:浅黄色土层,厚约1.2米,土质致密坚硬,包含较多砂礓。
第3层:浅黄色砂土层,厚约0.4米,土质致密坚硬,包含大量砂礓石。
第4层:黄色亚粘土层,厚不详,含水量大,砂礓较第3层少。
化石处于第3层砂土层中,被钙质结核包裹,形成较良好的保存条件。我们在清理发掘过程中,保留了外部的包裹层,希望尽量减少外部环境对其影响。象牙基本形状呈弯曲形,根部位于西侧,尖部朝东北向。尖部因施工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象牙总长约2.7米。
准备提取
捆绑固定
暴露出的象牙化石
三、发现意义
古菱齿象化石在淮河流域有较多发现,具体分布有:淮北濉溪,宿州埇桥区、泗县、灵璧,蚌埠五河、怀远、固镇,阜阳临泉、颍上,亳州蒙城,江苏徐州市、泗洪县等。古菱齿象是一类大型哺乳动物,其生存年代一般认为是第四纪更新世的晚期,大约为12万至1万年前。化石一般在河道中较为多见,这可能是古菱齿象死后倒在河道或被水流冲到河道中的,而此次发掘仅发现门齿一具,周围无象骨骼或其他动物化石,它可能与水流的搬运有较大关系。淤泥和砂礓将其掩埋,经过长期的石化作用形成化石,外表的砂礓层对于象牙的保护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发现对于古菱齿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追溯古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