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2019-05-13陈丽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应对策略

摘 要:文章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收回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倾向及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应对策略

一、前言

“就业心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最早是在190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帕森斯提出,1919年美国哈佛大学首开就业心理指导的先河。我国对于就业心理的研究较晚,开始于上世纪末。国内关于就业心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就业准备、就业冲突和就业调适等心理过程的研究。还有一类是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当代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特点与存在问题分析、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高职生职业适应心理教育与指导策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就业机会的获得及就业质量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提高就业质量,我们对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包括会计、投资理财、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设计了关于学生的就业态度、就业选择、就业感受、就业状况、求职方式、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问题、在校期间学业情况表现、家庭背景等21个问题,共收回有效问卷170份。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就业态度

针对就业态度,本问卷设计了“你的就业态度”和“你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态度”两个问题。

在“你的就业态度”问题中,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53.53%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39.41%的学生选择“先择业再就业”,还有2.35%的学生选择“逃避”,4.71%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在“你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态度”问题中,28.82%的学生选择“很看重,精挑细选”,42.35%的学生选择“干什么都可以,主要是积累经验”,25.88%的学生选择“单位文化气氛好”,2.94%的学生选择“不惜一切代价,找一份高收入工作”。

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还是比较健康,懂得面对现实,但53.53%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42.35%的学生选择“干什么都可以,主要是积累经验”,但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学生初次就业的就业质量不高,为就业6个月以内或1年以内离职率高埋下了伏笔。

(二)就业选择

针对就业选择,本问卷设计了“理想的就业地区”、“理想的就业单位性质”、“期望的平均月薪”三个问题。

在“你理想的就业地区”问题中,53.53%的学生选择“家乡”,10%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热门城市”,21.18%选择“东部沿海城市”,15.29%选择“待定”。

在“你理想的就业单位性质”问题中,81.77%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只有18.23%的学生选择“民营企业和个体户”。

在“你期望的平均月薪”问题中,0.59%的学生选择“2000元以下”,3.53%的学生选择“2000-3000元”,44.71%的学生选择“4000-5000”,51.18%的学生选择“5000以上”。

在“理想的就業地区”问题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家乡就业,对北京上海等热门城市没有特别期望。因为宁波本身就是东部沿海城市,21.18%的学生选择东部沿海城市也属于正常。但是高达81.77%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95.89%的学生期望月薪4000以上,难免会产生较大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个结果在后文“你评价自己的就业理想与现实差距”问题中得到了印证。

(三)就业感受

针对就业感受,本问卷设计了“你评价自己的就业理想与现实差距”、“在求职过程中,你和本科院校毕业生竞争的感受时”、“你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看好吗”三个问题。

在“你评价自己的就业理想与现实差距”问题中,64.12%的学生选择有差距,20%的学生选择“差距很大”,只有15.88%的学生选择比较一致。这个结果与前述问题中学生就业期望较高是相关的。

在“在求职过程中,你和本科院校毕业生竞争的感受”问题中,37.06%的学生选择“存在自卑心理”,14.71%的学生选择“高职毕业生有优于本科院校学生毕业生的优势”,47.65%的学生选择“本科院校毕业毕业生和高职毕业毕业生没有很大差距”。从结果可以看出,存在自卑心理的比率还是比较高的。

在“你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看好吗”问题中,只有26.47%的学生选择“看好”,61.76%的学生选择“一般”,11.76%选择“不看好”。可见,大部分学生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不太乐观。

(四)就业状况

针对就业状况,本问卷设计了“(如果您已经毕业)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做的工作时长”一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28.24%的学生选择“6个月以内”,38.82%的学生选择6个月到1年,15.88%的学生选择1年到2年。1年内离职率达54.7%,这个结果与前述“你评价自己的就业理想与现实差距”问题的结果以及对就业的高期望相互印证。

(五)求职方式

针对求职方式,本问卷设计了“你的求职方式是”、“在找工作过程中,父母能给予帮助的程度是”、“在工作选择上,你是否考虑父母的建议或意见”三个问题。

在“你的求职方式是”问题中,20.59%的学生选择了“靠父母亲友介绍”,68.24%的学生选择“自己主动参加网上招聘、现场招聘”,只有7.06%的学生选择“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3.53%的学生选择“被动、不敢参与求职竞争”。

在“找工作过程中,父母能给予帮助的程度是”问题中,11.18%的学生选择“无”,21.76%的学生选择“极少”,43.53%的学生选择“一般”,23.53%选择“全力帮助”。

在“在工作选择上,你是否考虑父母的建议或意见”问题中,8.82%选择“听从父母安排”,90%的学生选择“考虑父母意见,仍以自己想法为主”,1.18%的学生选择“不考虑父母意见”。

可见,高职院校学生求职还是比较主动的,但也可以看出,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存在不敢参与竞争的心理,这个比例虽然不高,但从整个学校层面来看,绝对数还是不少,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六)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问题

针对“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问题”,本问卷设计了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多项选择题。69.41%的学生选择了“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总量减少”,65.88%的学生选择“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高,择业过于挑剔,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47.65%的学生选择“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足,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不够”,44.71%的学生选择“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传统,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21.76%的学生选择“学校就业知道不足”。可见,应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从多渠道入手。

(七)在校期间学业情况表现

针对在校期间学业情况表现,本问卷设计了“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何种职务”,“在校期间是否获得过奖学金”两个问题。

在“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何种职务”问题中,48.23%的学生担任过班级以上学生干部。

在“在校期间是否获得过奖学金”问题中,45.89%的学生获得过一次以上的奖学金。

可见,将近一半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在学业上和工作能力方面努力提高自己。

(八)家庭背景

针对家庭背景,本问卷设计了“你母亲的文化程度”、“你父亲的文化程度”两个问题。原打算多设计几个有关家庭情况的问题,如父母的工作单位性质、父母收入情况,担心学生不愿意回答,所以只保留了文化程度。

在“你母亲的文化程度”中,36.47%的学生选择小学,41.76%的学生选择“初中”,15.29%的学生选择“高中”,4.12%的学生选择“本科”。

在“你父亲的文化程度”中,27.06%的学生选择“小学”,41.18%的学生选择“初中”,24.12%的学生选择“高中:,4.12%的学生选择“本科”。

可见,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学历在初中以下。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81.77%的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高达95.89%的学生期望月薪在4000以上。65.88%的学生自我评价“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高,择业过于挑剔,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有11.76%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不看好,61.76%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一般。高期望与严峻的现实之间,难免会产生较大的落差。以至于有64.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理想與现实差距有差距,20%的学生认为差距很大。

可见高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典型心理特点。

(二)自卑心理与自信心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在求职过程中,面对和本科院校毕业生竞争,37.06%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底层,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历、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等各方面都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些差距,在就业竞争时难免存在自卑心理。

不过,也有14.71%的学生认为,高职毕业生有优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优势,47.65%的学生认为本科院校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没有很大差距。说明高职毕业生还是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他们在职业技能和知识应用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三)毕业一年内离职率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就业1年内离职率达54.7%。高职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处于劣势,53.53%的学生在求职时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再加上高期望值,1年内离职率也就高了,而且这两个比率也数值相当。

(四)家庭能提供的援助比较少

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学历在初中以下。调查结果显示,68.24%的学生父亲学历在初中以下,78.23%的学生母亲学历在初中以下。一般来说,学历与资本、资源是正相关的,学历低的父母,自身拥有的资源也比较少,难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援助。在求职过程中,有11.8%的学生父母完全没能提供帮助,21.76%的学生父母在能给予的帮助极少,43.53%的学生父母提供的帮助一般,总比率77.09%,这个比率是相当高的。这个比率和父母学历的比率也是相互印证的。

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就业竞争

目前学校都很重视就业指导,但可能做得还不够。调查结果显示,有21.76%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足。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1.重视就业指导,提高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

学校要对就业指导足够重视。就业指导不只是毕业前的引导。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必须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到特定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尽早按照职业需求培养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进行准备定位。

就业指导需要教师的参与,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辅导员、任课教师都可以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为此,学校需要培养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同时对普通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让与学生接触的教师都具备必要的就业指导能力。

2.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就业竞争

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调整就业观念。81.77%的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只有18.23%的学生选择“民营企业和个体户”,这无疑是非常严峻的。因为现实是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几乎占企业总数的一半。在现实面前,学生必须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期望。事实上,民营企业也有优于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优势,他们机制灵活,勇于创新,有发展平台,有适合年轻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增强竞争力

调查结果显示,44.71%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传统,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这个比率也是非常高的。

1.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学校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在此基础上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加强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各个层面体现专业需求。

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还可以安排部分课程现场教学,并重视顶岗实习环节的管理,突出实效。。

2.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

问卷对“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何种职务”与“在求职过程中,你和本科院校毕业生竞争的感受”两个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担任系学生干部的学生,27.27%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低于总体37.06%的比率。说明在校期間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自信心明显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在校期间,学生干部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得到锻炼,在工作中接触老师、学校和社会,社会化程度更高,也就更有自信心。但是,学生干部的职位毕竟有限,调查显示有48.23%的学生担任过班级以上学生干部,还有51.77%的学生没有机会担任学生干部。为此,学校需要给学生多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鼓励学生创立就业类社团和专业社团[1],多渠道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

(三)加强信息沟通,畅通就业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47.65%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足,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不够。为此,学校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政府的就业政策,还要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多渠道提供市场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和就业渠道。

(四)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父母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32.94%的学生认为,在找工作过程中,父母给予的帮助极少或无。高职院校学生的父母大都学历偏低,他们的父母拥有的资源比较少,在找工作过程中能提供的实际援助不多,因此,能够提供给孩子的主要是心理援助。学校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多与家长沟通,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传递学校的就业导向,让家长参与到就业指导中来,让孩子找准定位,降低盲目就业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彭静.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60-262.

[2] 徐继燕.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态度和社会支持对其就业的影响力研究——以重庆五所高职院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4(14):34-37.

[3] 杨丽,丁彦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初探[J].人力资源开发,2018(9):25-26.

[4] 尹寒,张晓红.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的正相关关系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3):44-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80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丽娟(1971- ),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讲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与税收、高等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
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新动态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