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对俄汉语教材
2019-05-13
我从2007年开始学俄语,后来从事的科研工作也与俄语、俄罗斯关系密切。建国70年来,中俄两国的关系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如今,中俄关系进入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我所在的吉林大学十分重视加强同俄联邦高校的合作和联系。2008年,学校与俄罗斯联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本科生(2+2)项目,2009年又联合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和延边大学建立了“国际汉语教育东北基地”,面向东北亚地区开展国际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推广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导师申请的“面向俄语区的对俄汉语教材编写”项目得以全面开展。
随着中俄友好关系的不断加深,在俄罗斯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我有幸于2013年至2014年在俄罗斯托木斯克市从事了一年的汉语教学工作。在这期间,我发现当地的汉语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缺少拥有扎实汉语功底的师资,另一方面缺少专门针对母语为俄语學生的汉语教材,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不少困难。鉴于此,我在导师的指导下,着手为对俄汉语教材的编写献言献策。
利用在俄语方面的特长,我通过查阅文献并利用身居当地的优势,理清了当前国内外对俄汉语教材的出版情况。目前,我国仅有的几种为俄语地区汉语学习者编写的教材,针对性还不够。俄罗斯本土虽然出版了少数学习汉语的教材,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普遍使用。
在综合分析各类汉语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母语为俄语人的学习特点,为对俄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比如在编写语音部分时要特别注意俄汉语音系统的对比,尤其是俄语中与汉语语音相近的、容易导致母语负迁移的语音项目,应该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所说明。
俄语中有一个大舌颤音“р”,它和汉语中的“r”听起来雷同度很高,但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俄语母语者常常将汉语中的“r”错发成母语中的“р”这个音。事实上,汉语“r”和俄语“р”拥有相同的发音部位,只是发音方法有所不同,仅仅让学生从语音上听辨其差别,有一定难度,如果在教材中增加对这两个音具体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对比,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词汇部分,我提出要在词义注释中充分考虑俄语母语者的文化背景,以减少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障碍。有些词语在俄语和汉语中虽具有相同的基本意义,但其附加意义却大相径庭。比如俄语中的“шляпа”除表示“帽子”这个基本含义外,还有“萎靡不振、无能”的特殊附加意义,俄罗斯人有时候会开玩笑说“Я шляпа(我是一顶帽子)”,来表示自己是一个懒惰的人。而我们中国人常用“戴高帽子”表示过分的夸奖或赞美。
有一次我真诚地夸赞学生的汉语有了进步,他的回答却是:“谢谢老师您给我戴的高帽子。”听完这个回答我有些哭笑不得,学生最终还是因为对汉语文化内涵不够了解,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闹了笑话。为减少此类问题,我建议在教材编写时,适当增加一些介绍俄汉词汇不同附加意义的内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实际情况在汉字的教学顺序、语法项目的编排、整体结构的框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目前,对俄汉语教材的编写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期待这项工作能够早日竣工,为母语为俄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多便利,从而促进国家间的友好交流,助力“一带一路”的建设。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