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公映我的西班牙语喜剧片
2019-05-13王璐
王璐
2014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毕业,与同行好友们把酒言欢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的我在遥远的伊比利亚半岛,依然与电影有缘。来西班牙巴塞罗那进修电影是个突发奇想的决定。研三快毕业那一年,我同时忙于毕业论文、公司工作、剧本项目,每天时间安排得很满,有点透不过气,突然觉得应该暂时离开这些繁忙的事情,出去走一走。
由于此前一直在利用周末时间学西班牙语,再加上对于西班牙艺术奔放的气质十分向往,所以在产生“出去走走”的念头时就想:去西班牙吧,趁此机会再系统进修一下导演专业。
我选择了位于巴塞罗那的ESCAC(Escola Superior de Cinema i Audiovisuals de Catalunya),中文是“加泰罗尼亚高等影视与视听学院”,是《怪物召唤》《孤儿院》的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毕业的学校。整体来看,学校对电影的讲授还是基本以好莱坞的观念和形式为主,艺术片不在教授范围之内。
我申请的是导演专业,课程时长为五个月。刚开始的一周是对录音、摄影、后期剪辑等制作环节的一次常规科普,剩下的几个月的课程,主要着重于三部分:导演方法与视听语言、剧作、表演指导。课程除了学校在职的老师教授外,时而会有大师来做讲座,分享創作经验,或者穿插大师课程。
日常的剧作课上,经常会练习即兴写作,视听语言课则会让我们对着某个剧本片段设计分镜图,而表演指导课则经常请一些非常专业的演员来被我们“指导”。
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导演专业对于剧作很重视,有从导演、视听角度切入的剧作课,有纯剧作理论的剧作课,还有以随堂练习写作加点评为主的剧作课,有不定期请来业内知名编剧上短期大师课程,视听语言课还会放很多的片例进行讲解。
课堂风格,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自由。西班牙人性格热情随性,老师和学生之间十分放松,再加上西班牙人“话痨”的特点,老师经常盘腿往桌子或者地上一坐就开讲。无论学生提出多么无厘头或者鸡零狗碎的问题,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乐此不疲。老师要求学生之间对彼此创作的剧本或者短片进行点评,大家也毫无隔阂地畅所欲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形体教室里的椅子都是躺椅,所以每次去形体教室上课,都会形成一种老师站着我们躺着的场景。
导演专业有一硬性要求:每人必须在学期内拍摄完成自己的两部短片。这两部短片的拍摄由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完成。这部分是我在这5个月的学习时间里收获最为丰富的,也是我最为看重的。学校的硕士课程还有摄影、制片、剪辑、特效等,我们的剧组成员就要从这些同学里去找。而像一些平时联系不到或者不好联系的工种,就去Facebook上的小组里和一些专门的找演员的网站上发信息、看信息等。
我的第一个短片是班里唯一的科幻类型,上来就要用特效,我还不知深浅地看上了当地一座漂亮的教堂,铁了心要去那拍。于是我开始在Facebook上发信息去搭剧组,找特效人员,申请场地的拍摄许可,协调演员的档期问题,特效化妆、购买关键道具,这些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我,这些环节都给了我不少的困难和压力。
好不容易熬过了第一轮,片子进入后期阶段,除了不间断地拜访学校的特效工作室以外,还要开始写第二个短片的剧本。这是一部黑色喜剧,此前连西语小作文都写不好的我,要用西语写剧本,还是喜剧剧本。从自己写好,找西班牙朋友帮忙修改,再到用磕磕巴巴的西语跟演员说戏,与剧组成员沟通耗费的时间比别人长不少。在班上公映时,这部片子让在座所有的西班牙人笑得前仰后合,这大概是我那时候最大的成就感。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资金投入还是创作态度方面,班上每个人都把这两个短片当作电影在做,而非学生作业。
在这五个月的学习和拍摄期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个人都很热爱自己的工种。我的短片里的跟焦员(在摄制前及摄制中调整镜头的焦点的工作人员)在片场总是很专注,她说她并不想做摄影师掌机,做跟焦员在摄影机前总是有事做,不会闲下来,挺好。化妆师很漂亮,非常上镜的那种漂亮,但是她说:“不想当演员,在镜头前面放不开,而且我很喜欢化妆的工作。”后期剪辑是个兼职的演员和游泳运动员,人也很漂亮,但表演只是她的兴趣和给朋友帮忙而已,她更热衷于后期工作,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大公司的第二剪辑,剪辑和调色的水平很高,后面还想系统地学习特效制作。第二个短片的男配角是个资深的舞台喜剧演员,他在短片里只有少量镜头和一句台词,但是他看了剧本后,在自己的部分认真做了笔记,还帮我逐字逐句地修改台词,告诉我用西语怎样讲出来会更好笑,不求任何回报,全凭热情。这些人让我看到了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和名利无关,潇洒极了。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