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现场报道在融媒体时代立体传播新闻

2019-05-13王立平王红岩

声屏世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新闻传播

王立平 王红岩

摘要:新闻进入到融媒体传播时代,报道方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一种被称为原生态的现场报道以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的强大生命力不仅在传统媒体中广泛使用,更是融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主要内容,这就是现场报道这个独家题材在融媒体时代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现场报道 立体 传播 新闻

现场报道在当今融媒体时代内容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是融媒体传播优势的充分体现,也是记者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受众发布新闻的一种最有效手段。现场报道在新闻传播中,因其强烈浓郁的现场氛围和对被报道事件、人物的零距离透视描述,为广大受众所喜爱。从目前大多数媒体播出的现场报道看,基本抓住了现场报道的特点,发挥了现场报道的优势,但还有一些媒体在运用现场报道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使现场报道陷入一般报道的境地。

一、没有抓住现场报道的特点。现场报道是指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紧密结合的体裁,记者要充分运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把现场具有代表性的场面和声音,通过声音、画面和解说方式构成特色画面和声音语言,使观众身临其境,迅速激起新闻带给观众观看的第一兴奋点,从而实现立体传播新闻的良好效果。然而,许多现场报道没有抓住这一特点,使现场报道显得平庸乏力。

二、记者运用现场报道的“功力”不够。现场报道是检验记者和媒体的最有效手段,它对记者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记者的策划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占有素材的能力、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和独到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等。然而,从目前播出的现场报道看,许多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这些能力明显不足,所报道的新闻没有体现现场报道的特点。

三、现场报道的策划不到位。现场报道重在策划,没有策划的现场报道是没有生命力的报道,收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许多现场报道之所以显得平庸单调,不能激发观众的兴奋点,问题多数出在没有较好的策划上,致使现场报道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现场报道这一具有特色的体裁,实现新闻立体传播的良好效果?现场报道作为一种快捷迅速的广播电视题材,它最大的优势是以独家视角迅速直观地传播新闻。那么,其特点决定了做现场报道的记者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报道方案,一些独到的报道手法和视角。

一、做好报道前的策划。现场报道的题材一旦确定,策划就是关系到能否完成报道的关键。首先,要运用独家的视角做一套策划方案,其中,涉及到新闻事件的导向、新闻发生的条件、新闻的背景、主题的构思、角度的选择、场景的运用、采访对象的选择、目击者的联络、采访提纲的拟订、细节的抓拍、现场气氛的把握、新闻的传播方式等。这些都要做到细致的策划,使其在现场报道过程中少走弯路。

二、进入现场后的应变。现场报道一般都是正在发生的新闻,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中。报道前的策划只能是预测常规的情节和细节,而处在随时变化的情节和细节难以预测。因此,记者要紧盯新闻事件变动的脉搏,随时把握节奏,以良好的应变能力对在报道前的策划中没有涉及到的細节和动态,根据新闻报道的主题迅速予以策划,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使报道的节奏紧跟变化的节奏,让受众通过现场报道全面、迅速、真实地了解新闻的全过程。如《从后排到前排15米走了15年》,整条消息只有一分钟左右,但记者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现场的瞬间变化,那就是:“在后排的观察员席位上,中国人已经坐了十五年,从最后几排到第一排,不超过15米,中国人足足走了15年。”记者抓住现场最能表达中国入世艰难之路的细节,以独家的思路报道了这个巨大的变化,这就是记者进入现场后的应变。

三、现场报道必须抓兴奋点。现场报道要成为吸引人、影响人的报道,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抓兴奋点。怎么去抓兴奋点?就是在取景、状物、写人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生动传神,谋篇布局,工整而精巧。使新闻始终处在兴奋点上,吸引受众往下听、往下看。像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获得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连续报道《霸州“六四”枪杀案庭审现场报道》就是不断给听众传播兴奋点的成功之作。记者准确地把握了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抓住了庭审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对法庭内外作了长时间、全景式的报道,激起了听众的注意力,把听众牢牢拴在收音机旁,使新闻报道全过程处在兴奋点上,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内容连贯一气呵成。现场报道的内容是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内容连贯指的是现场报道的结构。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已经发生的事件,现场报道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同步来组织自己的结构。首先,记者要提前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做一些了解,其中包括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从中掌握整个事件的重点、核心环节和新闻的背景,很快构思谋篇。进入现场后,记者一方面必须遵循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随机应变,把复杂的变化按照人们接受新闻的习惯作结构安排,使新闻结构合理,逻辑关系自然地与广大受众见面。其次,记者要按照新闻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报道,中间可以穿插背景和典型细节。这样,新闻的结构不仅严密自然,而且还能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受众。

现场报道的语言除了遵循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语言外,还要有现场的特殊性,做到语言流畅,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把现场看到的、听到的、采访到的,用直接、通俗、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要用交谈式的口气和话语,尽量用短句,简洁明了,让受众减少距离感。另外,还要有现场环境语言,即现场的情节、气氛、变化的节奏等,记者也要有激情和抑扬顿挫,把这两种语言相结合,使报道在轻松、充满节奏感、现场气氛感中传播出去。

五、采访提问一针见血。现场报道的许多问题必须通过提问被采访对象获得,这就要求在提问上下功夫。首先,语言要简练,问话要短。要一针见血,把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放在开始,然后顺藤摸瓜,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向下问,这样既符合受众接受的习惯,也能使逻辑推理严密。其次,记者问话要紧紧围绕新闻主题,始终沿着新闻主题这条路线图提问。记者常犯的毛病是问话脱离新闻主题,使新闻既显得冗长,又让采访对象无所适从,也使受众弄不清主题。再次,问话要有艺术性。有些问题提出后,采访对象回答时长篇大论,记者怨声载道,受众也感到罗嗦。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这是采访对象的问题。其实原因出在记者身上,是记者采访问话缺乏艺术性,应该瞄准新闻主题,把问题的核心抓住,这样采访对象回答就会简洁明了。比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随心连心艺术团到延安采访,在采访延安群众时就有这样艺术性的提问:“你们说,这谁和谁心连心?”群众齐声回答:“延安和北京心连心,我们和党中央心连心”。如果用其他方法采访这个问题,也许不会有这样美妙的回答。

六、声音、画面独到运用。广播、电视作现场报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充分运用声音、画面的优势,使新闻现场更加立体的再现。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应该尽可能地发挥有声语言的优势,把现场报道做成“让听到的世界和看到的世界同样精彩”的作品,现场音响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现场一些用解说、叙述无法表达的特殊音响。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993年8月13日播出的《隆福大厦失火记》就是典型的广播现场报道。记者除了在现场的精彩解说、叙述外,更多运用了现场音响的效果,如记者气喘声、大楼着火声、消防队员用石块砸顶棚玻璃的声音、烟呛的咳嗽声、消防队员抢救困在屋子里的人员的喊声等,这些声音在现场报道中的特殊性,是记者用解说、叙述无法替代的。它为现场报道起到了立体、形象、真实展示新闻事件的特殊作用。

电视记者做现场报道要充分运用画面语言的特殊作用。画面语言的神奇效果也是用解说、叙述无法替代的,它能形象直观地表现事物的全貌。新闻事件的一个侧面,新闻人物的一个神态,新闻场面的一个视角等,都能准确、形象、生动地再现新闻的主题。2003年山西电视台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专题《百姓书记梁雨润》中的画面个个都活灵活现地表达了新闻的主题。如梁雨润为解决七年不埋人、把死人的棺材和尸体放在家里的冤案后,亲自抬棺材去埋人的画面,作者用慢速做了处理,把梁雨润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因此,记者在现场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放过一个有特点的画面和声音,把最能表达新闻主题的侧面及时捕捉,以提高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总之,新闻现场报道是广播电视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便是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发达的今天,现场报道仍然在各种媒体运用中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总结,使之更科学、更完美、更形象、更生动立体地向受众传播新闻。

(作者单位:庆城广播电视台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新闻传播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