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乡情村史馆编纂乡史和村史于家务乡 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2019-05-13金耀飞崔馨
金耀飞 崔馨
留住记忆,留住乡愁,这是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居住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愿望。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通州区于家务乡很多村庄正处在变迁的浪潮中,为了记录一个村落的生长文脉,为了留住村民们共同的记忆,许多村庄建立了自己的乡情村史馆、成立村史编纂小组。这些村史馆、文史记录,将乡情乡愁保留在地方的风物之中,滋养着厚实的乡土文化,培植更多的村规民约,引导更多淳朴的乡民遵德向善。
老物件留住乡愁
經过一年多的筹备,于家务乡南三间房村村史馆投入使用并对外开放,如今成了村里的“网红”。收音机、电风扇、黑白电视机,老式桌椅家具,耕田种地的铲子、耙子,当年十分洋气的留声机……这些烙有时代印记的老物件,如今安安静静地安置在村使馆,就像一部时光剪影机,浓缩了时代的记忆。面对这些老物件和笨重的家用电器,年轻人会惊讶,老年人则会感慨,沉浸在回忆之中。
“以前买东西,都是凭票的,哪像你们现在,连现金都不用带,拿个手机就能解决了。”64岁的昊振明看着展柜里的粮票,对几个前来参观的年轻人说起了往事,粮票、布票、油票……除了“凭票购物”的回忆,门口的靠山镜也勾起了他的回忆:。这东西你们可能都没见过,这是结婚时的陪嫁。”
据统计,村史馆内包括雕塑、剪纸、图书和实物等展品,共计201件,所有展品均来自村民捐赠,大多数村民与昊振明一样,他们想让这些烙有时代印记的老物件,有更好的归宿,发挥更好的作用。昊振明捐赠了爷爷辈传下来的中药杵子,看着药杵子昊振明说:“祖传的,在我手里用了十多年,有人出钱买我都没卖,我想让后辈的孩子们来好好看看,给他们讲讲这些老物件,讲讲中医的博大精深,让他们想起来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他们这一代更应该重视传承。”
建村史馆前,南三间房村两委班子考虑得很清楚:美丽乡村建设除了硬件,还有文化,秀外更要慧中。对于一个村庄来说,历史文化不可或缺。基于这种考虑,2017年,村两委班子着手村史馆设计建设工作,通过整合资源,征集展品,如今,南三间房村村史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配合村史馆,村委会还制作了“历史沿革”张贴于墙上,当中记录了南三间房村各个时期发展变革的重要时间节点及事件等详实信息。“村史馆体现的就是我们的乡愁文化,不管是学生、村民还是党员来参观,都能从中感受到历史变迁,感受到时代发展,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村委会工作人员赵毅说。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南三间房村史馆只是于家务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该乡已建成三座村史馆。东垡村史馆建筑面积2 3 0平方米,展区分六个部分,讲述了东垡村发展建设情况及未来展望;仇庄村史馆以“德、法、礼、孝、情”全面诠释“幸福仇庄”,并在此基础上,以“孝”为切入点丰富内涵,建成全区首个村级孝道馆,充分展示本村孝文化建设成果……
挖故事编写村史
渠头村位于于家务乡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4月11日,14位渠头村村史编写小组成员,又准时来到村委会,商谈和撰写村史。这些人年长的已逾八旬,最年轻的也年过六旬,大家聚在一起为挖掘村史贡献力量。
“从村史编写方向、版块构成、到人员任务分配等具体方案,都是大家一起讨论的。编写村史是件好事,是延续村庄文明的记录手段,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们口熟能详的历史传说都会被后人遗忘,但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却能永久记录保存。”渠头村村史编写主编陈学安说,此次村史编写,我们将秉持着全面、真实、客观、公正原则,深入挖掘渠头村的历史进程、建筑文化、人文发展、风俗习惯、语言特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村史编写难,难在挖故事。为了更好地了解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组织村史编写小组,还来到鲐背之年的原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平家中,让老书记讲述渠头村多年来的建设变化、人文变革。“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需要文化支撑,村里全力配合村史编写小组的工作,希望此次村史编写能客观真实地记录渠头村历史,铸就渠头村文化力量。”渠头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波说。
乡史征稿百余篇
每一个村庄都承载着一段记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不同的村庄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如民居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等等。
为更充分挖掘隐藏着的历史文化,挖掘展现村落中的传统文化,对已经遗失的文化进行恢复和保护,于家务乡成立乡文史资料专家顾问小组,正在开展文史征集活动,目前共收稿件100余篇,编纂乡史正有序开展中。
农村老物件承载着浓厚的乡村文化,老照片重现了记忆中的旧村风貌,文史资料承载了一段段年代故事……这些已经成为于家务乡留住乡韵、记住乡愁的重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