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应对互联网+的服务创新研究
2019-05-13冯蓉
冯蓉
【摘 要】互联网+为读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对高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服务观念、工作思路都随之变化,本文提出“服务育人,实时变革,提升自己”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 G258.6;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8-017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8.077
互联网+极大推动了图书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迅速为公众所共享。不再局限于学校圈子,除了提供高校教学、科研之用,经济、社会也广泛受益。文字资料的数字化、专业资料的普及化、系统资料的碎片化,极大方便了手机阅读。信息高速公路为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外部环境。为应对高校传统图书馆有效转型和转变角色,本文提出“服务育人,实时变革,提升自己”的工作思路。
1 互联网+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创新
1.1 互联网+促进了纸质图书资料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
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促进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智能化。高校图书馆工作同样也有了很大的变革,在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发展很快。比如在手机上随时可以检索馆藏资源,喜欢纯文字的可以阅览电子图书,喜欢视觉、听觉有所享受的可以欣赏图形图像、音频视频、3D动漫等。传统的图书馆以纸质图书资料为特征,而在互联网+坏境下,图书资料都电子化了,通过网络平台,借助各种电子的软件、硬件,图书馆收集、保存和管理这些电子图书情报资源,通过对软件、硬件的应用和二次开发,完成电子图书的储存、分类管理,为读者提供检索、阅读功能。而这些工作都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熟悉电子业务,掌握和运用网络技能,提升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1.2 互联网+促进了图书馆网络化和共享化建设
传统的图书馆通过资金投入,书库房屋建设,以期尽可能多的采购、收集图书资料,扩大阅读空间,提供学习氛围。但这种服务还是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在图书资料随时随地实时检索方面有其天然的不足。而借助互联网+,高校图书馆可以搭建一个面向公众的巨大平台,实现网络化和共享化,在权限范围内,可以将各种图书情报资料汇集在一个大的数据库里,整合好的资源公开发布在网络上,图书资料的存储、浏览可以完全开放,除了本学校读者,其他公众也能得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当然,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共享化建设仍有待更好更快发展,包括电子图书馆建设、资料整合、通道公开开放等涉及到信息技术、图书馆管理与运行、读者需求等方方面面,可以期待高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1.3 互联网+促进了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创新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立足于传统,积极引进信息技术,在校园局域网中逐步推进电子服务平台建设,和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包括纸质图书资料的电子化,存储、浏览的网络化,图书资料的整合、日常的运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逐渐纳入到网络平台,在各运行模块中,管理和服务更加人性化,更加便捷。
2 互联网+坏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机遇
(1)面对海量电子图书和网络信息,普通公众缺乏专业人士的引导。互联网上,信息量之大,公众想得到对自己有保障的信息非常困难,很多时候只能身在宝山空手而归。信息不加筛选、鉴别,是没法应用的,只能是干扰和无效信息。而这正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新机遇。
(2)虽然信息和技术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应用网络,来获取图书资料,得到电子图书馆的服务,专业分工过于细化也造成这种差异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所以,未来一段时间,无论传统图书馆还是电子图书馆,都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这要求图书馆工作的变革服务方式。
(3)传统上,高校图书馆读者群体局限于高校师生。网络环境下,将面对公众,网络通道、信息公开等,与高校的情况相差较大,公众关注的角度也不可能与教学科研的需求走平行线,这种情形下,图书资源和技术本身可能只是次要的,而科普推荐介绍、阅读引导等服务工作将成为图书馆工作的新方向。
3 互联网+坏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措施
3.1 夯实服务基础
3.1.1 建设优良的服务基础条件
在高校建设数字图书馆,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在基础条件方面,高校信息技术普及程度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普遍较高,容易开展网络化;在人力资源方面,高校青年学生充满创造力和工作活力,便于建立电子书库,进行数字操作,推进信息交流;在投入及技术支撑方面,高校科研平台多,开发能力强,各种软硬件配套齐全;在国际、校际交流方面,沟通频繁,共享需求量大。高校的教学科研对图书资料从数量、质量要求都较高,而且一般需进行二次整合,重新开发,才能方便利用,因此好好把握这些优势,很快能转化为实际应用,有效服务于教学科研实践中,大大推进网络图书服务的开展和进步。
3.1.2 建设友好的服务平台
高校读者对于图书资料的需求,不外乎几种基本情况,学生读者期望得到课程辅导,教师读者需要教学案例,科研读者在寻求思路和答案,都对特定图书资料有强烈要求,但一般图书馆(无论传统的,还是目前的电子的),尽管拥有丰富馆藏,资料浩如烟海,但对读者的真实需求无能为力,无法确切提供有效信息。其原因很简单,图书资料检索模块暂时不具备信息筛选功能,限于专业分工,也不能硬性要求图书馆服务能将读者希望检索的同类信息整合到一起,综合分析,比较筛选出有效数据。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类似的工作通过软件的功能模块开发,配套必要的硬件,是可以实现的。
3.1.3 拓展服务渠道
越來越细化的社会分工,使得普通读者没有必要了解图书馆操作流程和细节,这是图书馆服务的盲区之一。实际上,windows系统的开发为图书馆工作给出了很好的借鉴,那就是读者用户提需求,图书馆按需开发功能模块,把服务融入软件中,读者无需专门学习、专门培训,只要打开图书馆视窗,就能方便调取、应用图书资料。
3.2 改善服务条件
3.2.1 立足高校面向公众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为教书育人服务,这是先决条件。当然,也要对文化传承、社会公益、文明进步提供服务。因此,应立足高校,面向公众。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下,外部图书资源对高校图书馆也有众多压力和冲击,为此,必须顺应发展的大势,在尽可能确保教学科研所需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参与市场。一是构筑完善的面向本校的局域网,这是最基本的任务,其电子图书库藏直接服务于高校;一是网络化电子图书资料,可以适当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操作,有商业规则约束,也可灵活多样化管控。
3.2.2 加强对外联合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进对本校师生提供服务,即使在网络化相对普及的现在,仍然对读者有诸多要求。读者权限不够的话,进不了图书馆的电子系统,无法享用其馆藏文献资料。不同高校的馆藏、服务能力也有差异;和社会力量开发的电子图书库在网络环境下,也存在市场竞争。互联网+,实际上给出了解决方案,就是加强对外联合。互联网是一个大平台,各个高校图书馆自己搞一个小平台,社会力量也有一定的客户群体,整合后都能共享。大联合以后的天使之泪,在網络平台、信息技术主持下,使得细分的读者群体、个性化的读者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3.3 拓展服务空间
3.3.1 立足本校,资源共享
立足本校,构建覆盖全校园的局域网,服务本校的教学科研,是高校图书馆的任务。校园网络建设是重点,各学院还拥有自己的资料库,各教学团队、科研小组也分别拥有自己的信息库,要从细节考虑共同构建好,包括物理条件、硬件设施、网络结构、系统兼容等,才能真正立足本校。各分支网络的建设,首先的不必局限于共享资源,而是优先保证硬件建设,把网络先准备好,然后再数字化、电子化。
3.3.2 交流与合作
高校图书馆在校级、社会力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方面,潜力巨大。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对特定的读者群体,各有自己的服务理念和经验和特长,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够取长补短。在网络技术、资源整合、信息开发等方面,同样需要交流、合作。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有的在教学科研的某些领域的资源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信息都有待得到进一步挖掘,供公众参考和使用。但单个的分散的图书馆,在资金、技术方面,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短板,很多资源、信息并不能实时进入网络,更得不到整理。所以,图书馆际协同合作,对提升自我服务能力,拓展服务空间十分必要。
在读者方面,也期望图书馆拓宽服务领域。利用课余时间,专程到图书馆阅读是常见的。但能否在课堂上随教学进程实时查阅相关文献,能否在浴室泡澡时享受阅读的快乐,能否在早操时让外语能力得到提升,网络可以帮助图书馆做到,这些全新的服务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下已经司空见惯。同理,图书馆服务基层、服务公众、服务社会,在互联网+环境下,也可以得到实质性的开展和拓宽。丰富的馆藏资源,加上多样的阅读渠道,傻瓜式的操作方式,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完善的管理系统,是高校图书馆拓宽服务领域的雄厚基础;高校特有的人力资源、教学研究实力,是高校图书馆拓宽服务领域的有力保障;国家的支持、社会的期盼是高校图书馆拓宽服务领域的广阔舞台。
【参考文献】
[1]雷素芳.试论信息时代城市图书馆的服务拓展[J].图书馆,2011(1):134-135.
[2]刘贺.数字化书评对大众阅读影响力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3]李桂华.论图书馆服务制度之价值创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3):63-67.
[4]吕国良.开展知识服务——培养和发展圈书馆的核心能力[J].图书馆论坛,2001(6):62-64.
[5]皇甫海潮.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途径和保障措施[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