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索

2019-05-13孙育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孙育

【摘要】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潮流,改变众多行业的经济业态,教育行业逐渐也向信息技术的应用靠拢。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内涵即通过现行微文化和微潮流的平台进行探究,进而分析在“互联网+”环境下微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从而提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的思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微载体 互联网+

一、引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带来的挑战。微文化时代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产生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和微载体等社交媒体工具进行链接是高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部分高校在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平台和载体,使用新型的互联网技术,利用微文化的生动性、感染性、互动性、融合性等特点搭建桥梁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作用

促进教学主体个性化。高校学生正处于人格独立和个性塑造的时期,注重个性的发挥和表现自我,这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高校学生目前和IT设备的使用密不可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迎合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在微载体的隐蔽性特点下,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也使得学生的外显性明显,发表自身的言论自由,没有自身的顾虑,而利用微载体模式,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和生活化,从点滴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

促进学习方式的交互化。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体现出一种信息传递的界限模糊化特征。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难以适应越来越互动化的学生思维习惯,也更加无法产生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时的共鸣。微载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为师生之间也提供了更加透明化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样快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改变了学生在学习时的传统被动身份,形成老师教和学生学的良性互动行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缓解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压迫心理。

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信息交流的延展性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阔的空间,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渠道。互联网的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网络特征,大力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手段的局限性,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目的。现阶段,互联网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加方便的娱乐环境,还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模式,为日常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微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微载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

1.微载体对传统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旧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之对信息工具的采用不熟练,难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而相对于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使用新形势的信息技术,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面临不小的挑战。而当前信息的传递方式改变传统信息传递的局限性,它可以以一对多面向大众化进行传递,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者,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形式不及时更新,则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环节产生冲击。

2.微载体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以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为主,通过校园媒体、演讲、谈话等课外形式进行辅助。而微载体以个人为中心的特点,使得信息传递的速率和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成正比。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更换途径来更新教学方式,与微载体的灵活性、多变性及趣味性相比,传统教师通过文字、图片以及PPT的使用情况则更加枯燥无味,在实际课程中,教师也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对知识进行运用,搭建课堂氛围,利用网络进行丰富,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是太理想。

3.微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去中心化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中,學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客体,加之,高校教育工作者习惯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脱节。学生在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上比教师更具有优势,在某些方面比教师了解的更多。由于可以在微载体平台上借助搜索引擎进行更一步的知识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而教师的观念更新较慢,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具有比较优势,此时学生在微载体上获取信息、交流学习,绕过教师,此时思想政治的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中心地位被动摇。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索的思考

1.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方式、手段以及理念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加强对微载体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拓展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微载体的桥梁作用,借助学生对目前电子设备的依赖性,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消除对微载体的负面认识,掌握当代高校学生的特点,利用网络特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在这之中,辅导员具有明显的优势。辅导员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注重信息的传递,实现信息链接和资源共享,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保证学生信息来源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2.积极拓展思政教育微载体

首先,高校进一步利用微载体产生的新的教学方式,如微视频等,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成为校园的中流砥柱。其次,在微载体的作用下,学生已经成为教学中的参与者,让学生引导学生。如在社团中和核心工作者进行沟通,鼓励核心思想工作者构建网络平台如QQ群、微信群等,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发挥先锋作用,及时处理虚假信息,保证学生课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节时,对于意外出现的突发事件,除了要进行阻止舆情的传导,还要从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带动学生立足思想政治意识,掌控全局观念。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大胆尝试微载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立体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才能更好的促进学校学生间的沟通。

3.创新思政教育微形式

高校也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上进一步创新,积极建设平台,开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翻转课堂、微课等模式,让学生作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去参与,坚持平等多元化、短小易于理解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置与微载体配套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微课程、微平台易于展现主题的、内容精细化的特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配套的课程体系,坚持互动性原则,贴近学生生活,进行积极地舆论引导和时事热点与时俱进。主动与家长进行联系,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通过各方协作,将课本上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变身边的小事,从生活点滴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认识基础,通过微平台还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困惑和问题。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变革,已经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借助互联网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时代的特点,从生活中改变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刘建霞,孙小慧.“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

[2]李鸿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探究[J].学园,2018,(5).

[3]赵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索[J].知音励志,2017,(1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