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看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2019-05-13杜燕

法制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儒家万物文明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是在中共十八大。可以看出,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儒家生态道德思想更是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探讨儒家生态道德思想,挖掘其现代价值,吸取其有益成分,可以有效的滋养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助力。

关键词: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8-0277-02

作者简介:杜燕(1991-),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迭和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试图疯狂征服自然的欲望急剧膨胀,但我们的大自然是一个置于自身客观规律之中的有机整体,人类若想要恒久发展,必须要把持住一个前提,那就是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否则必将自食恶果。令我们深有体会的是,当前环境每况愈下,自然家园的破坏程度已经到了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地步。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应该把自然界当作主宰与征服的对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以及子孙后代,所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由来

十八大报告创造性的在原有的四位一体建设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展的重心一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上,而在生态文明这一层面却有所忽视。究其原因,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情分不开。而现代社会人们的幸福感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联,倘若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清澈的水,就算国家富强了,人民也不会幸福,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儒家生态道德观

再来看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它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作为基础的,这与“五位一体”思想中新增的生态文明建设可谓异曲同工。古代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作“天人关系”,儒家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中最核心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强调的就是天与人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是源于周代,后经先秦至明清,到了汉代进一步发展,为历代儒家学者们所提倡。儒家思想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其生态道德思想思想到了汉代,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代,又有了很大延伸。汉代儒学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是以元气阴阳论为基础,所以也可以称它为“天人合气”。

在汉代的儒家提倡者中,董仲舒作为儒学大家,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又被他向前狠推了一步。董仲舒说:“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其意思就是论述人是天的副本,事实上人与天其实是同一类的。因此,董仲舒根据前人的“同类相应”的学术理论进而提出著名的“天人感应”的理论。

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观点是想利用当时的自然哲学来论证人和天的本原一致且规律相通,他创立的天人宇宙模式囊括了当时的各种知识,将天、人,自然、社会当成一个和谐有机的生命整体,今天我们人类在协调与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其宝贵价值仍然值得借鉴。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所讲的“天人合一”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如获至珍的。随着我们在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断探索,虽然我们已经明确要搞生态文明建设,但是过去我们并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同“四大建设”相并列的地位,因此现阶段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从社会建设中单独提取出来,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为什么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如此凸显?这与今天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都有着重大的关系。当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难堪重负,致使领导人不得不去重视这个问题。如果用儒家生态思想来解释,简而言之,那就是天人关系的不和谐。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说过,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句话也进一步印证了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与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境界又相互辉映。儒家以“天人合一”思想为起点,认为天地的本性是代代不息的生养自然万物,而人所追求的价值也应该是从珍惜爱护自然万物的生命出发,进而促进自然万物的一代代生长和繁衍。所以,儒家生态道德思想最开始是要培养人类对自然界万物的仁爱之心。除此之外,孔子把“恕”、“义”、“孝”等人类道德的规范一并扩展到了自然界,把杀人、残杀动物都一样看作是极度不义的行为,受他教育的学生都知道“好生勿杀”的道德。后来,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仁民爱物思想,孟子教我们不但要爱护人类、爱护自己的亲人,而且还要把对人的这种仁爱的情怀推及万物,如珍爱花草树木,善待动物等。孟子曾以对动物为例,他说:“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是孟子对人类要珍视动物的生命,反对人类肆意残杀动物的明确阐释。到后来,宋代儒家学者又进一步发展了孔孟的仁爱观。

儒家的这种境界可以弥补现代人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狭隘思想,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使人从心里开始尊重自然,对自然负责。最可贵之处在于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调节和控制人无限制掠取自然的行为。我们应该科学的给“天人合一”渗透科学的理性精神,以此来实现儒家生态道德思想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融合,解决今天生态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给予我们的丰富内涵中,除了“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情怀之外,还有儒家在实践观上教育指导人们对自然万物进行合理利用。儒家思想认为自然万物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它对于人类的可取性和可用性,但是,人的取用要有一定的道德与规范,这就是儒家讲的取用万物要有时、有节。对取用万物要有时、有节的简单理解就是“度”。儒家经典《中庸》提出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旨在告诫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秉承“中和”原则。这样的话,天地才可以正常运转,自然万物就能够健康生长,人与自然也可以和谐发展。不能随心所欲地取用万物,取物应有节制,限量以取。为此,孔子在生态实践观上从自身做起主张节约朴素,告诉人们节俭的生活是一种美德。与孔子一样,孟子也一再倡导节俭,提醒人们做人要节俭、做人需节俭。而荀子则告诫人类在生产的同时要也注意节约,因为适度消费可以保持生产、生活资源的源源不竭。今天我们所讲的节流开源,就是根据荀子的观点而来的。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今天这个时代还有许多不容忽视重要意义与价值。说到“天人合一”,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道德境界。这种境界,可以弥补现代人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狭隘思想,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使人更加尊重自然,肩负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最可贵的是,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调节和控制人无限制掠取自然的行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且对于人类生态道德的教育以及生态道德水平的提升都将有很大帮助。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习“五位一体”,其实践意义都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地位上来。在改革开放的这条路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像一名长跑运动员,他虽然已经越跑越快,但也因能量消耗过大,身体严重透支。由此可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金山银山”我们得要,“绿水青山”我们更得要!

[ 参 考 文 献 ]

[1]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78.

[2]王超.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0.

[3]李影.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猜你喜欢

儒家万物文明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对不文明说“不”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