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适应企业 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2019-05-13滕道明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提升质量的基本方式。职业学校常常从政策法规滞后、政府投入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动力不足等方面归因,很少从学校如何适应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需要客观剖析校企合作中学校“热”和企业“冷”的原因,并通过多种途径探究学校适应企业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主动适应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0-0054-04

职业教育的教是基于生产过程的教,职业教育的学是基于生产过程的学,“教与学”的过程是“做”的过程。[1]职业学校要实现“做”中学的目的,仅靠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师资条件是不够的,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石伟平、徐国庆认为: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强调“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2]校企合作既是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然而在当前法律强制性不够、企业参与不足的情况下,要提高校企合作的水平,职业学校必须率先适应企业,在服务企业中赢得企业的支持。

如果按合作的领域大小、紧密程度、实际效果来分级,我们可以将校企合作分成四个级别:没有合作、浅层合作、专项合作、全面深度合作。浅层合作就是校企之间在少数领域有一些合作,但这种合作具有随意性、表层性的特征,不一定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合作缺乏长期性、稳定性,合作关系处于较浅层次。[3]浅层合作往往表现为功利的目的和离散的状态、形式的规范与内容的空泛。

一、客观认识校企合作中学校的“热”和企业的“冷”

(一)客观认识校企合作中学校的“热”

学校的“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一厢情愿。学校需要企业帮助的时候才被动找上门去,而在企业需要解燃眉之急的时候却以教学计划的严肃性或其他堂而皇之的理由加以拒绝。二是不合时宜。企业的生产既有计划性,又有随机性,没有生产任务的时候企业不可能单单为了学生实习而把生产线开起来,在企业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也没有精力安排学生实习,在现实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企业也不可能为了学生实训而单独开设专门的生产线。还有一种“热”是虚假的,即口头上的热、表面上的热,而缺少付诸实际的行动。学校要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沟通与协调,尽可能根据企业的生产安排主动调整教学计划,采取见缝插针、化整为零的灵活策略,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实训组织水平。

(二)正确认识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冷”

校企合作虽然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企业要完成订单,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不可能因为校企合作而牺牲现实的利益,尤其是那种只给企业添麻烦的所谓“校企合作”。有的企业为了稳定用工、提高工人素质,不惜花巨资自己建技术工人培训学校。企业对那些既能提供大量高素质员工、又能协同搞科研进行改革创新的职业学校简直求之不得,何谈“冷”呢?因此对校企合作不积极、不主动、不热情,不能把板子全打在企业身上。客观上企业的用人高峰和学校的毕业时间不可能衔接得恰到好处。

二、学校适应企业的可行性

(一)学校适应企业在时间上的可行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都选定了一个专业,毕业后每个人也都将从事一种职业。学校教育期间是先学专业知识还是先接触工作过程,历来莫衷一是。学科课程论主张先学专业知识再从事专业实践,实践本位和能力本位课程论认为先学专业知识和先接触工作过程会殊途同归。早在1950年茅以升就提出了“先习而后学”的理论,《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强调先经实习,再读理论,由“知其然”逐渐达到“知其所以然”,是“学而时习之”的大翻身。《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一文强调先习而后学,是用理论来贯串实践,实践如是“串”,理论便是“贯”,当然是先有了串再去贯。[4]茅先生的主张契合了《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思想。学校应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先到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感知行业标准、熟悉生产流程,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序的调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发学生顿悟,让学生豁然开朗。学校在企业需要帮助的时候热情地把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送上去,既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又密切了校企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理实融通。

(二)学校适应企业在空间上的可行性

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企業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基地。学校可以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由企业提供场地和设备,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体系,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也可以采用筑巢引凤的办法把企业的生产车间建在学校,学校提供场地和厂房,把企业的设备、人才、技术、标准、信息、文化等元素引进学校,这样既解决了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也满足了学校掌握一线生产信息的需要。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学校原有的实训基地进行改造。无论是校中厂还是厂中校,只要有利于校企共赢,可以不拘形式。

三、学校适应企业的建议

(一)关口前移

在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企业介入得越早,学校走的弯路越少,校企合作的效果越好。

1.实训基地建设请企业参与。

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设备的采购、安装和调试,文化布置等各个环节都要请企业的行家参与,以保证校内的实训基地更接近企业的生产实际。学校的实训基地只有融入企业元素,渗透企业文化,师生才会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2.课程设置征求企业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第九条要求“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职业学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当前职业学校的项目课程很多都是原有技能训练或者实验项目的翻版,属于模拟项目的范畴,对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要培养学生在复杂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职业能力,还必须依托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式是工作任务分析,然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往往会产生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即最终依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所确定的课程体系,与现有课程似乎并无太大区别,即课程开发中的“回归现象”。[5]产生“回归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是至少与企业的参与度低有直接的关系,真项目必须来自企业生产中的真问题。

3.实训计划及时通报企业。

学校在制订实训计划时就要参考企业的意见,实训计划一旦制订完毕就要及时通报给企业,使企业清楚实训的内容、时间、人员及组织情况,以便于统筹安排。

(二)重心下移

要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效,必须把厂长和校长的合作转化成教师和师傅的合作、学生和工人的合作。

1.教师必须走进车间。

当前制约学生技能提高的瓶颈无疑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专业水平的短板不在理论而在实践,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必须走进车间、走近师傅。生产线上的问题、检测线上的问题、顾客反映的问题才是实实在在的真问题,在和师傅共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会得到提升。教师有了做“师傅”的经历后“双师型”的内涵才更加丰富。

2.学生必须站稳流水线。

人的职业成长经历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阶段。作为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在流水线上只能是一个初学者。站过生产线的学生才会深有感触,原来“知道”和“会做”是两码事,“会做”和“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也是两码事。流水线既是单调的,又是变化的,流水线上的问题五花八门,面对问题时学生必须主动请教师傅,必须根据情境即时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学生有了做“学徒”的经历后对专业和岗位的认知将更加具体。

(三)多予少取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对学校的依存度明显低于学校对企业的依存度。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之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当前在政策趋于利好的大背景下,职业学校应该主动出击、主动作为。

1.与企业建立稳固的共建关系。

校企合作的领域广泛、形式多样,除专业、课程、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外,学校还可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服务,比如可以把学校的运动场、图书馆和企业共享,和企业一起搞体育运动会,和企业联合承办主题教育活动等。

2.提高管理水平,减轻企业负担。

学生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不能把学生推给企业就万事大吉。实习期间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员工也是在校学生,因此学校的管理不能放松。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分类管理,对整班到企业实习的学生,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驻实习单位协助管理外,班委会和团支部的管理队伍也不能散,管理职能也不能变。学校专业部、学工处、就业处和团委可以组成联合考核小组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学校要组织学生成立临时班委会和团支部,一方面便于与实习单位沟通,另一方面能有效保持与学校的联系。[6]学校管理跟上了,企业管理成本就减少了,企业效益就提高了。企业之所以与某些职业学校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往往不是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是对学校的管理比较满意。

(四)创新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1.搭建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

信息化不仅是职业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生长点,也是动力源。许多职业学校抓住了信息化的机遇,把学校推上了新的台阶,目前职业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职业学校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把合作的企业联系起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2.搭建人才互通的交流平台。

人才流通最成功的范式是医学院和医院这一对合作关系,医学院的教师到医院坐诊,医院的医生到医学院的课堂授课,教师和医生角色的互换使教学内容常新、医疗手段常新。其他專业的教师和工程师可以借鉴医学专业的人才流通模式,定期在教学和生产岗位转换,学校和企业应该为教师和工程师的转岗提供便利。

3.搭建联合攻关的科研平台。

当前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日新月异,新理论、新问题、新要求层出不穷,这些对科研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和企业各有长短,而联合攻关能缩短研发时间,缩减研发经费,提高研发效率。

职业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不仅应该有相向而行的愿望,更应该有相向而行的担当和行动。从职业学校主体出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适应企业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企合作的深度取决于学校为企业服务的程度。学校为企业着想就是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着想就是为学校着想,因此学校帮助企业就是学校自助。

【参考文献】

[1]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04.

[2]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1):21.

[3]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81.

[4]茅以升.茅以升文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14-27.

[5]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7.

[6]滕道明.中等专业学校党建带团建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4(10):111.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档案管理在职业学校评估中的作用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