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9-05-13汪正婵
汪正婵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组织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优势;还可以在素质教育理念有效渗透的同时,帮助学生突破自我,鼓励他们做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因为,只有让学生切实感知到学习的最大乐趣,语文教学工作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学生的创新思维越活跃,认知水平就越高,方便教师去实施各项人才培养计划,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05-01
引言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身上既肩负着伟大的教书育人使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付出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抽象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就很关键。另外,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不会强制学生完成这样、那样的学习任务,而是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思考中创新,用创新促发展。与此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为学生放飞自我、张扬个性提供机会,这远比一味灌输的效果好得多。下面笔者就简单的阐述了几点不同看法。
一、善于营造民主氛围
教师是知识的传达者,不是知识的灌入者。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求语文教师重新确立教学目标后,善于营造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并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内容直接展示在学生眼前,要求他们理智分析,朝着正确方向创新学习。有效的教学绝不是盲目的灌输,教师把材料嚼碎了喂给学生,其实,并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1]。有的时候,创新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有独立的发展空间,而教师则是用语言撩拨他们,用问题启发他们,如“看完课文后,有什么想法?”“你觉得应该从哪里入手分析?”等,看看学生有无内在潜能等待挖掘,从而确定后续的培育方向。民主氛围,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充分发挥,这种个体潜能的巨大释放,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如教学《詹天佑》时,可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顺理成章地为教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又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可在揭示课题之后提问:“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生:许地山)再问:“你们知道许地山的笔名叫什么?”(生:不知道)继续说:“许地山的笔名叫落花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吗?”简短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引导其自觉读书,了解课文内容。
三、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2]。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如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地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如一次讲完《将相和》后我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我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我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教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五、培养动手动脑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此话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在师生前展示自己,用更多的创造机遇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3]。如我教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訪友》、贺知章的《咏柳》时,先让学生展开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让学生从说、写、行等方面自由发挥,张开想象的翅膀,展现自我最丰富而又有个性的色彩,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结语
总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徐精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46-47.
[2]王建荣.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6)30-31.
[3]黄欣.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18(07)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