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科学的演唱方法
2019-05-13陈星汝
陈星汝
摘 要:中国传统演唱艺术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逐步发展演变,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换言之,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恰是以传统民族音乐为基础。但进入到20世纪之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在民族声乐发展方面也过多受到西方演唱方法的影响。正因如此,也使得民族声乐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发展,大幅拓展了民族声乐的音域,同时也增强了演唱技巧和舞台表演的强度、审美性。然而,在近几十年的发展推进中,由此也引发了系列新问题,致使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教育教学陷入到一个新困局,即很多学院的学生对西方美声唱法如数家珍,而对国内传统演唱艺术一知半解。鉴于此背景,文章围绕着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和现实处境,针对现代声乐教育中对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传承保护,提出一些可循策略。
关键词: 民族声乐 继承发展 演唱风格
一、关于民族声乐及其发展的认识
1.民族声乐的概念
严格意义上来讲,民族声乐是指能够反映社会生活、思想情感的一门声乐艺术。艺术本身源于生活,并且呈现为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①,包括不同地方的戏曲,比如人们熟知京剧、豫剧以及安徽、江南、山东、广东等各地区的戏曲文化。此外还包括传统民歌、说唱艺术等。总之,各类艺术的形成,均是建立在早期人类文化持续创新发展的结果。故此,民族声乐则是以上各类艺术呈现出来的唱法,也可以理解为表演技法。
首先是民族性。顾名思义,民族声乐的民族性特点最为强烈,尤其是在演唱的过程中,无论是音乐旋律还是歌词作曲,均透漏着无比的质朴和亲切感,并且地域文化色彩显现,民族氛围浓厚,贴近大众生活。正因如此,所以很容易被大众喜爱和接纳。正好比民国时期及之前的各个年代,民族声乐几乎成为了大众娱乐、情感宣泄的主选方式。就目前来看,所演唱的曲子大多来自各个不同民族,以及各个地区的民谣歌曲。
其次是风格性②。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及其创新发展源于劳动大众,即主要盛行于民间。所以,民族声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的嗓音、朴实的语言,并且能够让本地方、本民族人通俗易懂。总之,民族风格性也很强烈。通过一些演唱也可以真实体会到,音色明亮,声音干净,真声多,很少采用混合的假声,也很少用头腔共鸣。总的来讲,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直接继承了早期古典音乐、说唱艺术、地方戏曲等元素。对于演唱者而言,在歌唱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对咬字的控制,并且对于自身的技巧技法要求极高,即能够灵活运用,才能将演唱出来的声音凸显的甜美动听、咬字清晰。
最后是大众性。关于民族声乐的大众性,上述已经挑明。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本身就是建立在既往庞大的声乐受众与演唱群体的实践,不断摸索、创新、改进。从上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演唱方法与技巧的融入,一定程度上也逐步为我国的民族唱法重新规范了一套发声,并且也能够适应各类本民族风格的作品。所以,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近几十年现代声乐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因为它被大众所接纳。
2.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
关于早期民族声乐的特征表现及其发展历程,上述予以简要概述。总的来讲,对于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现实来看,在肯定发展成果的同时,则需要正视和重视问题的所在。具体来看,传统的民族声乐技术主要是以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作为基础理论,即基于传统声乐来予以拓展,并融入中西方各类新的元素。
如上,民族性、风格性、大众性,这些均属于最本质的属性特征,也是历史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声乐认知。不过,就当下来看,必须要认清两大现实。第一是基于发展视角下的成绩,第二则是无奈但又需要加快改善的困处。包括在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领域,也属于一项棘手难题。第一,西学东渐趋向。就目前我国国内在民族声乐的表演与演唱形式来看,的确如此。经济的全球化,与上世纪初相比,中外间的各领域交流更加紧密。西洋乐器及表扬风格与国内传统乐器和民族风格相互融合,助推着我国声乐的发展与创新。如此以来,使得民族声乐变得更加成熟化,同时也更具专业性。恰好印证了那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形式的改善再次将现代民族声乐推向世界。第二,传统民族声乐韵味的丧失。虽然“去旧迎新”并没有错,但如果丧失了最本源性的东西,那么所谓的民族声乐实际上也就名存实亡。具體来看,从古代戏曲发展到今天,现代声乐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正如当代很多人,包括学生们在内,很多都认为民族声乐已经变质,原来的韵味变得很淡,已经无法吸引新人。继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以往很多年的教学实际中,虽然也注重对专业学生传统文化、传统戏曲及其技巧性培养,但大多都趋于表面性,因为那些失去的早已无法找回。但是,仅有的一些民族性、文化性的色彩,没有理由不重视、不传承。包括舞台、服装、演员等,目前也早已成为了纯娱乐类节目。音乐作为一门最本源的生活艺术,将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无可厚非,但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对于节目、对于声乐、对于传统戏曲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早已如浮云。所以,进入到21世纪之后,特别是近几年,中国传统戏曲在现代民族声乐中的体现元素逐渐减少。透过现象来看本质,不可否认,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的问题更加严重,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旧的事物必将面临着淘汰。只有审时度势,不断创新与优化,取得立足才能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可是,现代民族声乐还远远不够。
3.民族声乐的发展意义
关于民族声乐的基本概念内容,上述简要概况归纳。总的来看,在古老的文明与灿烂的中华文化体系中,广大的民众一直都是主体,大家通过劳动和智慧创造发展了民族声乐。反言之,民族声乐就是孕育于民间,在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洗礼之下,坚定不移的走向新的艺术高潮。与此同时,也恰恰是源于中华民族声乐自身的强大属性以及潜在的创造动力,也使得近百年来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与转型。
但是,正如开篇所言,现今的问题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已经过多丢失了对传统民族声乐与文化元素的传承。人人都说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同理,民族声乐则是一个民族的语言艺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的中国民族声乐,强调韵味与表演形式③。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对于演唱者而言,民族声乐的学习、传承与发扬,并非简单的一句“我能行”,而是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钻研演唱技巧,深入理解民族歌曲的内涵和意境,才能使其在表演或其新作品创作中更加展现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分析
早期西洋声乐及其技巧的影响之下,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创新与转变具有一定的進步意义,但两者间的本质仍有很大区分性。具体来看,最大的差异仍体现在声乐演唱技法方面。民族声乐演唱技巧风格较为独特,即一直以发扬壮大民族声乐来进行,一切的改进与创新也均是围绕着民族声乐的未来发展。
1.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中的音域特点
所谓“音域”?它是指人们在说话或者唱歌的过程中,理论上只能达到的低音和高音之间的距离,称之为音域。当然,音域也可细分,有人的音域,即人说话、唱歌的声音特点,也有以乐器的音域。总之,音域依附于声音存在,无论是乐器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音域都是固定的,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音域范围。例如,我们在听别人唱歌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声音特点都不尽相同,因为这些是天生的。正因如此,在教学中或者在一些音乐节目上,均可以看到,老师给学生定义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等,因为这些均是根据演唱者个人音域特点及其擅长之处来划分。
2.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中的音色特点
音域决定着高低音,这些是无法完全改变的。与之不同的是,音色可以适当调整。譬如,我们经常会夸某个人的唱歌声音好听,极具渲染力,能够真情打动观众。具体来看,这就取决于音色。也恰恰如此,有的人嫌弃自己的音色不好听,所以早早放弃或者不愿在他人面前唱歌。严格意义上讲,音色主要决定于声音的频谱结构。以乐器为例,乐器所发生出来的声音一般都是复音,因为在其频率成分构成中包含着基波和高次谐波,即基音和泛音。对于我们人的听觉而言,对于各类乐器发出的声音,我们是无法以频率来判断并区分声音的不同之处,一般都是根据声音的各个频率成分的分布特点来留下一个印象,即我们人的自有感觉,所以会认为某人唱歌好听、某人的声音不好听等。
3.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中的音质特点
何为“音质”?简言之就是指声音的质量,准确地说是上述两者基础之上的强化训练,是可以经过后天努力来达成的。好的声音质量可以演唱出好的音色,而不好的声音质量会让观众感觉不好听。通俗点来理解,拥有好音质的人一定会有好的声音音色,但拥有好的声音音色则不一定会有好的声音音质。从专业视角来评价,音质就是声音的一个特定属性,就好比乐器那般,让人听上去就能大概知道是哪一类乐器、哪一种乐器。不过,目前在民族声乐的教学领域也可以发现,音质的体现过于单一。实际上这是源于一种观念问题,即绝大部分人普遍认为民族声乐的音色音质就应该是明亮的、尖锐的,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真声,即大白嗓子。当然,现实中传统民族声乐的确很少使用假声,更多将改进层面集中在声乐技术技巧层面④。但是,音质的单一属性,近几十年来的确成为民族声乐创新发展的障碍因素,即便技术技巧持续改进,作曲作词也顺势优化,依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现代民族声乐对传统演唱艺术的创新传承
上述简要介绍的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特征,即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重点分析了音质的单一属性。相对而言,传统文化、传统民族声乐元素在发展中的逐渐缺失,相当程度上也是体现于此。故此,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与演唱方法的创新,除了在技术技巧运用上外,更需要将民族声乐的音质适当调整,将声音变得更动听,明亮而不刺眼,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才是未来的发展之道。
1.传统演唱技法的创新传承
界内很多人普遍认为,民族声乐就是要使用真声,声音明亮、刺眼、大嗓门,其实这是认知层面上的偏差,因为这些本身就属于持续改进的范畴。传统演唱技法的核心之处在于“咬字”,即歌唱的内容与声音要清晰⑤。出字、归韵、收音、四呼、五音等,即演唱过程绝对不可犹豫,吐字更要果断。具体分析不难发现,音乐就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精髓,中国语言讲究抑扬顿挫,演唱也不例外。发音要求咬对每一个音,并带着字行走,最终呈现出流畅之感。与现代的一些音乐类型相比,吐字清晰是核心要求。正因如此,民族声乐与现代诸多音乐在该环节格格不入,但彼此间并不矛盾,因为本身就属于不同的音乐类型。
如上,在现代民族声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管理中,汲取其他音乐形式的精华和优势,将传统演唱技法的核心部分融入其中。如此以来,最大限度保留着民族声乐的固有属性,同时更加有助于学习者的接纳与训练。
2.传统戏曲艺术呼吸方法的创新传承
现代民族声乐是在传统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戏曲演唱艺术的表现技法上千年来本身就是一个持续转变、革新的过程。故此,从中探寻出一些规律是非常可行的。具体来看,在戏曲表演中,表演者的唱法多元多样,语气也需要频繁转变,即经常换气。所以,戏曲中有换气、偷气、提气、歇气、就气、收气等。同理,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也一直遵循这一原理和模式,呼吸技巧是每一位演唱者的必备条件。不过,再次结合国内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实际来看,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这样一种能力。所以,此环节可成为演唱技法教学与改进的关键⑥。在教学培训中,可将声音与表演联系起来,因为早期戏曲演唱中就是如此。通过舞台式的音乐表演,强调学习者情绪的灵活变化。以《绣荷包》为例,少女含羞般地唱到,“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三月桃花开……”营造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氛,将人物情感置身于其中,才能很自然地让换气变得更加通畅、合理。
四、民族声乐教学与科学演唱技巧
1.熟练掌控传统戏曲演唱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关系
关于传统戏曲与当代民族声乐的演唱,包括唱法、技巧表现、涉及的元素等,前文中较为详细阐述归纳。总的来讲,我国传统的戏曲同样也是慢慢演变而来,历经不同的朝代,经历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持续更替与改变。具体来看,从唐宋时期开始,传统戏曲正式形成一套体系,并分化成多类不同的剧种。发展到元明时期,最知名也是最大众化的当属杂剧。明末清初,川剧、豫剧、京剧、越剧、黄梅戏等,相应的唱法也变得更加丰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传统戏曲与当代的民族声乐相比,的确没有太多的相似点,唯一趋同的可能就是演唱的形式。再者就是表演风格的一致性,这一点从表演者的表演过程中可以深深体会到,特立独行、意境深远。唱腔技巧保持一致,咬字发音也较为清晰,整体呈现为韵味悠长的风格意境。不过,正如前文所言,现代声乐表演中,包括音乐教育中,这种风格韵味逐渐被丢失。如此以来,演唱者的语调、动作、表情以情感等也就无法完美流露。
2.声乐科学训练与合理演唱的策略
如上,在學校音乐教育教学环节,可从以下三层面来综合切入。其一,塑造专业学生们的良好形象与优秀品格,以此来增强学生吐字发音能力。民族声乐并不局限于汉族,还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经典民间歌曲。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并非让大家完全掌握各民族的语言与文化,而是从中体会一种意境。在日常训练教学中,主要以吐字发音能力训练为主,以期让学生们掌握不同的吐字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对专业学生开展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更需要注意细节的把握,增强对学生语气、语调、声响和旋律节奏等能力的培养。借助此,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民族声乐,包括其特点,演唱规律,与传统戏曲的相似点,以及特色之处和需要传承甚至改进的地方。其二,培养和训练专业内学生的情感,即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这是最基础性的要求。结合当前国内高校声乐教学实际来看,说句不好听的,即一代不如一代。相对而言,对于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设定,在于培养具有艺术素养的演唱家,简言之,就是在不限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未来的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作品以及个人的风格将情感与思想展露出来,而不是培养单板、机械的复读式声乐人才。故此,对于老师们而言,则需要选用不同的作品来对学生们进行有效针对的培训。重点围绕着如何理解和表达作品主题思想,以及主题思想与个人情感如何贯通。其三,加快提升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热爱。正如前文所言,目前部分专业学生对民族声乐并不喜欢,甚至有敌视的情绪。结合笔者个人经验来看,高校的艺术类学生,大多存在实践能力强过理论知识水平的问题。更加通俗点来理解,就是指我们的学生理论与文化功课过于薄弱,而民族声乐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注释:
①侯赛男.浅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特点[J].剧作家, 2017(1).
②王颖.略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个性体现[J].音乐天地, 2016(3).
③吴蕾.浅析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J].音乐时空, 2016(4).
④潘先清, 刘国平.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分析[J].读天下, 2017(2).
⑤张宏伟.传统戏曲演唱方法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5).
⑥符南.论少数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及未来发展[J].艺术评鉴,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