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发展

2019-05-13李睿

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中国发展

李睿

摘 要:21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显学”,中国学者通过对中外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探索,致使中国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究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品质,其理论来源,既有中国古代“乐教”理论与中国近现代“美育”理论,又有北美音乐教育哲学理论,其现状呈现出哲學流派争鸣,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其发展则是既立足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实际与教学现状,又具开放心态,请进来,走出去,逐渐步入国际音乐教育哲学舞台。

关键词:中国 音乐教育哲学 理论基础 发展

21世纪以来,音乐教育哲学已然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学界的“显学”,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界人士关注,研究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学者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本文主要分析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来源、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来源有二:一是中国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中国古代“乐教”理论与近现代“美育”论;二是以北美音乐教育哲学为主的外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现状是出现文化、创造、兼容等流派,学术争鸣,各说纷纭。总体来说,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仍然是立足本土,放眼于国际,逐渐以独特的学术特色步入音乐教育哲学国际大舞台。

一、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理论基础

1.中国古代乐教思想和近现代美育理论是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研究的基础。

孔子既是教育家,也是音乐家,他希望复兴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②表现出人的个性的完善需要音乐的熏陶,礼教育的目的只有通过音乐教育才能达到。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③一文中把教育划分成四部分,即“智育、德育、美育、体育”。蔡元培提出的“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④,将中国古代的礼乐思想与西方“美育”理论结合在一起,蔡元培不仅倡导“美育”,他还积极践行“美育”,推崇“美育”,奠定了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根基。

2.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传入中国,推动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研究。

20世纪七十年代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以贝内特·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为代表;九十年代出现了以戴维·艾利奥特为代表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对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翻译及介绍,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北美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究。

(1)关于“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论文主要有:2008年郭小利发表的《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覃江梅2008年发表在《中央音乐学报》上的《从<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版本评述雷默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还有2006年吴跃华和闫辉发表的《试论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等。

(2)关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论文主要有:马达2009年发表在《人民音乐》的《戴维·艾利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2011年覃江梅发表的《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五月组”及其行动理念与研究发展》,2010年郭小利发表在《艺术百家》上的《从艾利奥特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看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变迁》,以及管建华在2009年发表的《鲍曼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新实用主义哲学趋向简析》等。

(3)关于“审美”和“实践”两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的比较研究的论文主要有:2008年郭小利发表在《音乐研究》的《北美“审美”与“实践”两大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徐敦广2009年发表在《外国教育研究》的《后现代语境中审美现代性思想批判——从20世纪美国音乐教育哲学谈起》,以及覃江梅2008年发表的《音乐教育的审美范式和实践范式》、《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博士论文,后出版)等。

(4)有关“功能”音乐教育哲学的论文主要有:2002年发表的保罗·哈克、刘沛译《走向功能音乐教育》等。

在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中国音乐教育哲学学者根据本国实际,立足本国国情,又能结合国际视野,总结发展趋势,从而能更好地推动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

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主题”搜索中发现,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文章有1036篇。相对于“功能”,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成果最多,有365篇;“实践”研究成果次之,有204篇相关文章。对“审美”和“实践”两种音乐教育哲学观进行比较的少数,有150篇。关于“功能”的有29篇。

二、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理论发展

中国最早的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文章是1992年廖家骅先生发表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在此之后,开始有学者对音乐教育哲学进行探讨,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哲学学术活动在高校开展,学者和专家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由此产生了多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这些都体现并影响着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

1.形成中国本土音乐教育哲学流派

(1)以文化为核心——以管建华先生为代表,强调并提倡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此“文化”音乐教育哲学观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

(2)以创造为核心——由王耀华先生提出的“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以及强调音乐本身“创造”品质。

(3)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以刘沛为代表,提出多种观点相融合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2.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学术争鸣

(1)近年来,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探索研究,除了对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译介之外,关于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论文也越来越多。其中,有关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论文主要有:吴跃华《试论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王州《论“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宋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等。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审美”放在首位,提倡“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⑤

3.音乐教育哲学学术活动的开展

音乐教育哲学问题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学者们在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的带领下,邀请外国专家进行主题演講以及开展了一系列音乐教育哲学学术活动:

(1)中国音乐教育哲学学术活动的开展

①2009年11月5-7日,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作为主办方,举办了“中国第一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组成此次研讨会的主要成员是来自国内外的音乐教育专家和学者们。其中,美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艾利奥特、谢嘉幸教授等作大会发言。艾利奥特作了主题发言。此次会议讨论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问题和西方音乐教育哲学流派。

②2011年11月10-12日,依然是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主办方,“第二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音乐教育高端论坛”在此举行。美国当代文学家玛丽·麦卡锡受邀介绍了国外音乐教育哲学发展情况。本次会议围绕世界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情况,提出中国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需从不同视角关注等。

③2011年11月4-6日,在南京举行了“2011 南京国际音乐教育高层论坛”,参加此次会议的为国内外高校的七十余位专家,分别交流、探讨了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哲学。

④2014年10月11-12日,“2014年音乐教育学学术研讨会”在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邀请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韦恩·鲍曼在会上作学术报告。此次会议对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进行交流和探讨。

(2)中外交流

①1985年,雷默应中国教育部和文化部的中美艺术交流项目邀请,来华讲学、访问两个月,向中国学者介绍其“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为中国音乐教育带来了新风。

②21世纪初,中外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交流逐步开展起来,中国音乐教育学者到国外访问,学习先进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为中外音乐教育哲学学术交流起到一定的帮助。

结语

21世纪以来,音乐教育哲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仅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还吸收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关注研究的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关注和研究外国尤其是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关注研究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多,在期刊文献、学术论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外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上。

作为一门年轻学科,我们学习外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是为了借鉴其发展经验。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虽然,由于不同的历史原因,古代独立的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并未形成。以中国古代、近现代音乐教育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促进音乐教育哲学在中国当代的发展,需要今人不懈探索,立足本土,放眼国际,建设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未来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不仅要形成学科融合,还要形成视域融合、文化融合等,从不同的方面推动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

注释:

①《论语·泰伯》.

②《礼记·文王世子》.

③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教育世界》1906年第56号.

④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东方杂志》1912年4月,第8卷第10号.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之二《课程基本理念》之“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2011年.

参考文献:

[1]郭小利.从艾利奥特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看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变迁[J].艺术百家,2010(5).

[2]吴跃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读后[J].人民音乐,2014(7).

[3]代百生.“音乐美育”的内涵与实质[J].美育学刊,2012(4).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中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