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文学的邂逅
2019-05-13北村香织
北村香织
摘 要:音与色、诗与歌是人类表现自然与内心情感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理解经典诗与歌的内在结构以及它们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是艺术歌曲演奏者与演唱者必备的修养。本文以乐句分析为主线,以律动、音色和节拍为切入点,通过对舒伯特、舒曼和莫扎特等歌曲谱例的分析,提出对艺术歌曲的风格性、隐喻性、戏剧性及故事性的掌握是理解艺术歌曲演唱性与演奏性的重要学习手段。
关键词: 音性 诗性 风格与钢琴艺术指导
一、诗与音乐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①中指出:如果一位作曲家去创作一首诗的音乐,也就是当把诗转化为歌曲时,原诗就被搁置不再存在。這就是为什么不一定优秀的诗或伤感过多的抒情诗也能成为像经典一样好歌词的原因了。歌词必须要传达一个可行的创作概念,提供某种情感刺激的线索,以此激发作曲者的想象力。
同时她还指出:各种现实的事物,是通过想象力转化为纯粹经验的物象,这就是诗作的原理。②
通过上面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苏珊·朗格将诗看做是想象力转化的经验,当这种经验(诗)被转化成歌时,原诗就不再是“原来的纯粹经验转化”而是音与诗的歌曲诞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歌曲最为完美的形式是音乐与诗歌相互交错与融合的统一。因此作为钢琴艺术指导的授课时,如何理解上述关系是本文讨论的宗旨。
1. 时代背景与纯粹音乐演奏及风格的理解
对于一首作品,人们首先需要注意辨别这首作品所属的时代(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派、近现代等等)。不同时代作品的风格受到当时的社会情形,以及与之相伴的艺术发展方向的影响。进一步地说,我们所演奏的作品由于其所属时代的不同,它们各自传统表达方式也不一。那么,如何在演奏中反映时代背景呢?首先是对音色浓淡深浅的层次把握以及对律动宽度变化的处理,是反映作品的时代性的途径之一。其次,乐句中律动的控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即使一句乐句的把握也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对于不同时代间节奏的处理,以及对作品产生的影响范围的区别,必须要有正确的驾驭。
综上,要正确地演奏一个作品,就需要从多个方面不断地进行研究。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开始,慢慢地掌握作曲家的特点,再将其渗透进演奏中。因此,这些研究无疑就成为把握正确的演奏方式的重要基础。
2.如何把握诗的内容
虽然掌握一门外语并非易事,但是可以将作品一句一句切分开来,在歌词上写上翻译,从把握这句乐句最基本的意思开始。然后再试着深入理解乐句的每一个细微的心理变化、伴奏部分旋律的变化趋势及音色与歌词间的关联。此外,慢慢掌握经常出现的单词和主要的短语,培养对各个短语的印象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乐谱上伴奏的音色突然变化,或者是演奏到重要的诗句时,乐谱上也会有某种形式的变化。如果乐谱上出现rit、accel、cresc、dim等速度标记,或者是强弱标记的急剧变化,往往意味着在这里需要唱出某种重要的含义。
要想把握好诗歌内容,演奏者不仅需要在歌曲中表达诗词的大致意思,挖掘诗词更深层次的含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3.关于文学的精通
无论是歌剧还是歌曲,它们的基础都是台本——诗。咏叹调只不过是歌剧作品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而已。而歌剧作品原本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这样的情况也偶尔存在。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勒韦、沃尔夫……他们都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出发展开音乐的创作。这在理解各个作曲家特点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歌曲的世界中,音乐与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的相遇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浓缩的终极世界里得到了反映。整个诗的世界都融入进了朴素的音乐表达之中。还有一系列故事叙述风格的含有隐喻的“歌曲集”的创作。对于这些作品,如果没有深入地理解其内容和背景,那么就很难做到从诗的、音乐的世界开始,走进歌词,以实现逼真的表演。
4.关于语言的精通
在演奏外国的作品时,至少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文化,也包含了思想。所谓“了解文化”即是理解“思维方式的区别”。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也会在某些情况下变得不合常理。关键是要在探究其想法时,一定要对言辞进行品味和理解。
某种程度上,如果对某种语言的理解有余力,就会遇到一个词有多种意思的情况。或者是在隐喻的情况下,这个词可以暧昧地、委婉地传达诗的世界。西方文化虽然给人一种直率地袒露情感的印象,但在诗的世界里,含蓄的表达也有很多。
5.诗和音乐的关联
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句子”表示的是什么呢?在语言的世界里,是指一句一句的话。在同一句中想要强调的情况下,这一句的关键处可能会以某种形式进行强调,与之相伴的可能还有速度上的细微变化。在音乐的领域里我们称之为“乐句”。
在理解乐句的乐感和语感的同时,需要时常留意与诗句的连贯性相伴随的“词语的整体倾向”。用棒读的方式来读诗的人几乎是无法展现音乐性的效果的。歌词的节奏性在宣叙调的演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就是说,需要透彻地把握一句乐句中词语的节奏、音调的变化,并表现出语句的抑扬顿挫。尤其是演唱者需要常常唱歌词,那么他们就需要清晰地把握词语本身的音调,再进一步地推进到把握一句语句的整体倾向。令人叹服的演奏,往往是正确地分析、研究诗与音乐的关系,并将音乐家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声音表现出来。这同样适用于钢琴伴奏,这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歌唱家和钢琴演奏者必须要为了同一目标进行演奏,否则将无法展现艺术歌曲的境界。
二、诗与演奏——传统与个性的融合
1.认识传统
(1)正确的节奏
在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歌曲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律动和节奏间的平衡,也就是说在踩准节拍的同时掌握演奏的习惯。但也并不是说要像节拍器那样进行演奏。那些常常能够听到脉搏跳动的演奏、有生命力的演奏究竟有没有节奏感,这是首要的问题。
那么歌的节奏又在哪里呢?一首歌,除了乐谱上标记的节奏之外,还有“语言的节奏”。也可以说是每句乐句的节奏。演奏时常常需要同时兼顾语言的节奏和正确的律动。
(2)节拍的概念
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其节拍的掌握方式会有细微的不同。在演奏到舒伯特的乐谱中某些有延长记号的地方时,常常会出现朝着延长记号进行渐慢的处理这样的特征。
演奏浪漫派作品时,处理速度与节律的变化有一定难度。在没有速度变化的情形下,只需把握一般的节拍,需要留意的是对节拍自由的程度的把握。
(3)时代背景的理解和作曲家风格的把握
无论是声乐家还是钢琴家,对他们而言,把握作曲家对每个音色的刻画十分重要。舒伯特和舒曼二人音色厚度的处理上,有着显著的不同。例如,同样是歌德的《迷娘》,在对“nur wer die Sehnsucht kennt”这首诗的处理上,将二者的作品放在一起作一比较就显而易见了。在节奏方面,舒伯特用八六拍更进一步地突出了乐句和伴奏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的规律性。进一步说,在舒伯特的作品或者说是其规律性的节奏中,掌控浪漫派中和声和余韵的演奏及音色是极其重要的。舒曼开始的四三拍的旋律和伴奏使音色具有情感上的厚度,这会自然而然地对演奏者起到引领作用。从低沉的地方进入的歌声或者钢琴的音色,会自然地增加音乐的厚度。感情的起伏和音乐的波动融为一体,这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整体连贯性上的效果。
(4)文学性的方法
令人折服的演奏和没有说服力的演奏有着巨大的区别,归根到底,和演奏者对诗的背景及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有关。正如第一章-3中叙述的那样,对作品的深入诠释与逼真地演奏息息相关,这是表演的依据,也与演奏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
2.如何展现个性
(1)从读透乐谱开始
如果能够把握传统、加深对时代背景和作品的理解,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自己的审美出发对音色和乐句进行处理。如果能够严格遵守乐谱上的每一个处理,那么就会连小小的连音线都不会放过,对连音符号的意思和表达进行研究,思考应当如何展现休止符及延长记号出现时的音乐的空间,这些都会引导演奏者在演奏中进行独立的诠释。因此,这样诞生的歌曲世界中的起承转合,都是经过演奏者积极的诠释后被演绎出来的。
(2)聆听他人的演奏
演奏者不仅要听前人的演奏,还要听当今年轻演奏家的演奏;不仅要听大量的录音,还要听现场的演奏。接触他人的演奏是为了与自己对演奏的诠释相比较,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参考。因此,需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优秀的演奏,学习演奏会上各个节目所蕴含的内容及目标,也会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所帮助。对演奏者来说,聆听他人的演奏,是一种综合性的追求学术完整的方法。
结语
歌曲世界是人类的内心世界,也是人生的小宇宙。自然现象的细微变化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因而催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之共鸣的音乐家们将他们灵魂中洋溢的如丝如线的音乐创作成作品,使文学与音乐邂逅,凝成结晶。深入理解诗的世界,深刻体会音乐的奥义,在演奏中让想象力振翅高飞,用语言传递声音的世界,在人们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为此,需要对乐句进行诠释、对音乐进行强有力的演绎,并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生发的对演绎的渴求会催生出对演奏的新的诠释。对文献进行研究的同时,不懈地追求演奏者的舞台效果,那么,文学与音乐凝结成的艺术结晶定会大放异彩。
注释:
①②苏珊·朗格.感情と形式,太陽社,平成11年第3版.
参考文献:
[1]王文俐.欧洲艺术歌曲及钢琴伴奏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范晓峰.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宋協立,译.艺术与观念(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茅于润,译.风格与创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