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上党『八音会』的传承与保护

2019-05-13刘晓云

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刘晓云

摘 要:20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破坏,民间艺术也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几近濒危、消失。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一项基本国策。政府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资金投入,但是整体而言我们的保护工作还没有彻底完善,所以,我们还应加强对民间艺术的调查整理以及保护。上党八音会在2006年第一次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影响较大,也极具代表性。

关键词:上党八音会 演出形式 青龙沟女子八音会 班社活动

一、八音会简介

八音会是民间村社组织的活动班子,之前叫鼓吹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改为八音会。八音会一般分为文场、武场,文场主管演奏旋律,主要乐器是笙、两个唢呐;武场则负责烘托气氛,主要乐器有鼓、锣、小锣、钹、小镲。上党地区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主要包括长治和晋城两市。上党地区的音乐文化非常丰富,有上党梆子、上党落子、上党八音会和上党鼓书等等。上党八音会最早形成是在元明时期,明末清初开始兴盛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晋城长治所辖境内八音会较为普及。改革开放以后,八音会又复苏了起来,甚至还出现了女艺人,她们又被称为红衣行,一般在结婚庆典上穿一身红衣进行八音会演奏,非常喜庆。她们也为这一行业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上党八音会还曾受文化部门的邀请到人民大会堂演出,也曾在山西省国际锣鼓节和全国群星比赛中获金奖,由此可见它的影响力和受重视程度。

八音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的班社活动深受民间人们的喜爱,在农村几乎任何大事都离不开它,例如:婚丧嫁娶、动土盖房、开业典礼、正月十五闹元宵等都是需要八音会演奏的,它与农村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当地音乐的典型代表。八音会在婚礼上的演出最为常见,演奏的都是一些欢快热烈的曲目,如《打金枝》、《龙凤呈祥》、《扒山岭》等以此来祝贺新人爱情美满,婚姻幸福。在农村甚至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不见唢呐吹,愁事一讫堆,听不见锣鼓响,心口口憋得慌”,可见人们对八音会的喜爱和依赖程度。

二、 青龙沟女子八音会

笔者为了更好地了解八音会专门到长治县下面的村庄进行了田野调查,如青龙沟女子八音会。青龙沟属于长治县北呈乡,村庄不大,八音会固定成员大约有十五六人,规模不大,成立时间也不太长。她们加入八音会全凭自愿,大多人是兴趣爱好,还有少部分人是为了赚点钱补贴家用。青龙沟女子八音会的演奏乐器主要有:锣2个,鼓2个(自行车上安两个小鼓)笙2个,笛子1个,唢呐2个,小镲2个,大镲2个。

之所以叫女子八音会是因为班社中女子占比较多,平时村里有婚庆活动时村里的女士们身穿统一红裙进行八音会演奏,看上去非常喜庆,演奏曲目大都是《扒山岭》(有爬山越岭娶新娘回家的意思)、《川街红》(又叫串街红)。村里的人对这几首曲子已经熟悉到骨子里,是新人结婚当天最不可缺少的。新郎去迎娶新娘时,在新娘娘家的村子外面就开始一边放鞭炮一边奏乐,中间不停歇直到到了新娘子家中。到了新娘家里除了奏这两首曲目还会演奏一些流行音乐来庆祝,甚至还会一边演奏一边跳舞给客人们欣赏。新郎把新娘娶回家时,同样也是在村口就开始演奏,伴随着鞭炮声好不熱闹,村子里的人一听到锣鼓响就知道新娘子娶回来了,全都出来观看。八音会已经成为结婚必不可少的一项庆祝方式,它不仅充满了对新人的祝福又很好地烘托了热闹的气氛。如果有哪家新人结婚八音会奏的不响或者没有请八音会,会被村民说闲话看笑话的,可见八音会的重要性。

一到正月十五等重要节日时村里懂八音会的老一辈的男艺人也会加入其中,他们大多身怀技艺,有的还是女艺人们的老师、领路人。他们之所以不是女子八音会的固定成员是因为除了春节假期时间大多时间他们都在外打工。这种现象可能与农村传统思想有关吧。在农村,女士可以在家务农、做家务、参加一些娱乐节目,但是男人必须得外出打工来撑起家中一切开销。因为八音会这一行业在村里只是业余行业,工作不稳定,工资也得不到保障,所以即使是对八音会演奏技艺纯熟的男艺人们也渐渐不再往这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最后只剩下村里的女人们成为班社的固定成员在演出。

以下为婚礼上的主奏曲目《扒山岭》的其中一段旋律:

这段旋律是我根据他们的演奏翻译出来的,其实当地人还有自己的谱子(他们管它叫土谱子)他们的谱子是这样记的:

上五六工五六,川手川川乙川川  |

上上五六五工六,川手川川乙川川 |

工五六川手川,五工六川手川    |

工六工六五工六,工六工六五工六|

手川手川手手川,手川手川手手川 |①

上五六尺五六,上五六尺五六   |

上五上五六五六六  乙六六      |

图片中的空拍部分他们用镲和锣鼓等乐器打出与前两拍旋律节奏相同的节奏形成相互呼应的效果,空拍乐器的谱子为上述“土谱子”下滑线标注部分。通过比较可知他们主旋律的谱子跟唐代末期出现的工尺谱基本相同,他们的“上尺工凡六五乙”分别对应我们五线谱的“do re mi fa(#fa )sol la si”。不同的是他们的标记只记音名不记节奏,所以一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学。通过上述五线谱可发现八音会音乐旋律大多是二度级进或三度小跳给人一种平稳、流畅的感觉。而主旋律明显的大调风格再加上镲锣等声音清脆的乐器又给人一种明亮、欢快的感觉。通过五线谱我们还可以发现谱子的节奏大都是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和四个十六的节奏,虽然节奏较单一简明,但是容易形成一种欢快、跳跃的情绪,所以这首曲子经常出现在较热烈欢腾的场面。正是这样一首节奏简单而旋律朗朗上口的曲子却得到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出现在各种结婚庆典和重大欢庆节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