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田径教学组织模块化的可行性分析
2019-05-13薛伟,王吉林
薛伟,王吉林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我国在“不断深化体育事业改革,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做了战略部署,至此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进入新时代。田径教学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深化和推进中小学田径教学体制改革成为了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模块化组织理论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理论特性在于解决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在包括体育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展现出其应有的理论价值。而要以模块化组织视角探讨中小学田径教学的发展策略,在此之前,研究中小学田径教学组织模块化的可行性就显得极为有意义,也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体制改革这个课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小学田径;模块化;体育教学;
一、中小学田径教学困境形成的内在矛盾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大背景下,智育是永恒的主题,学校体育的没落显示了其历史必然性。我国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执行和反馈,形成了一套以“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在内的自上而下的治理结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种纵向一体化的科层体制,具有极强的封闭性,也造成了体育课程标准的递减效应。中学作为体育课程标准的执行组织,既需完成教学内容的教授,又要兼顾体育课程的创新,在现有的资源和背景下,这两项工作几乎不可能同时完成,体育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有着竞争意识和创新动机不强的双重天然属性,而处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其多元化的迫切的体育需求也间接导致创新成本的提升,以上多因素的合力导致中小学田径教学的3大内在矛盾:①智育与体育的矛盾。②课程内容单一与学生需求多元化的矛盾。③创新成本与治理结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田径教学经过3大历史时期的发展,在肯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现阶段的3大困境和3大内在矛盾,历史时期是困境与内在矛盾形成的环境背景,困境是内在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必然结果,这三者间有着内在联系,也是对中小学田径教学现状 “是什么”“为什么”做出了回答,而中小学田径教学现状的历史性与复杂性,也决定学术界无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良去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向中小学田径教学体制这个“病灶”伸出改革的“手术刀”,对中小学田径教学的体制改革也已成为必然选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和学校的深度融合指明了中小学田径教学体制的改革方向,但在治理路径的选择上我们仍需对以下一系列问题做出回答:如何兼顾治理路径的科學性与适用性?如何兼顾教学体制的稳定性与开放性?如何兼顾教学内容的持续创新和敏捷应用?
二、中小学田径教学组织模块化的可行性分析
模块和模块化是组织模块化的微观基础结构和演化方式,模块化组织是组织模块化的演化结果。中小学田径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性要求我们在系统开放性基础上进行体制升级,而能否促进中小学田径教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也就成为检验其理论可行性的标准。从理论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可行性分析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①中小学田径教学组织的模块化分解;②分解后的模块化整合。
三、教学组织的模块化分解
2003年我国第一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田径进入标准化教学时代,经过15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小学田径教学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操作体系,但随着日益突出的中学生体质问题,内在揭示封闭的教学体制已无法适应快速变革的外界环境,当一个既定结构不再具有效率优势,并开始阻碍创新时,便产生了系统性的结构创新需求。而中小学田径教学组织模块化的实质就是在标准化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再分工,其精髓就是构建一个具有高度自律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自组织教学治理实体。
(一)创新与教学的分工
学术界多认为,应试教育导致智育与体育的严重失衡是中学田径教学没落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在“体育进高考”的呼声中,现体育已进入中考考核体系,可以预见,“体育进高考”已成定局。套在中小学田径教学上的枷锁终于打开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中高考考核分数权重比来看,智育对考核分数的影响依然是决定性的,体育上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科目的努力得以补偿,这也造成了现在初中“突击性体育锻炼”现象和中学生体质“凸起”式反弹,日常的体育课程教学依然未得到明显改善,这种强制的“应试体育”不是中学田径教学的发展方向,显然也未触及问题的核心。“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应试化”只是解决了“学生必须上体育课”这个问题,单一课程内容与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的矛盾才是制约田径教学发展最大的障碍。而多样化的、持续创新的教学内容成为了“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突破点。因此,“应试导向”+“内容导向”才是中学田径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内容创新也考验着我国当下的学校体育运行体制。
学校与体育教师作为中学田径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需要在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兼顾内容创新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从学校角度出发,在体育考核对升学率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学校创新动机依然不强。作为一个封闭性结构,以现有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并且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学生需求,教学内容的持续创新与敏捷应用间接增加了创新成本,学校在内容创新上也显得“有心无力”。其次,从体育教师角度出发,作为田径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创新所涉及多领域知识是体育教师不可能同时具备的。而且,在现有体育教师待遇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内容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制度性的、政治性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收益远不足以支付教师劳动成本——“干好干坏一个样,创新不如不创”,因此,现有的教学组织结构极大的抑制了教师内在生产力的解放,在体制改革上可采取“制度+利益”双激励策略。
综上所述,“应试体育”改善了中学田径的教学环境,但未来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教学内容的持续性创新与敏捷应用。标准化体育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得学校可以维持中学田径教学的正常开展秩序,但其封闭的结构和单一的激励策略也决定了学校无法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这就要求在学校层面上,将实行“归核化”战略,教学体制改革在开放的基础上需完成创新与教学的分工,学校将专注于“教学”这个核心业务,从分工角度出发,创新与教学的分工也必然促进中学田径教学的专业化发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对田径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对体育教师的利益激励是需要成本的,政府的教育预算是有限的,这就决定这股“活水”的“源头”来且只能来自社会。也就是说,学校将成为教学模块(创新方案的执行模块),创新模块的建立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包括中学)——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资源整合。
(二)田径教学形式与内涵价值的分解
在学校体育在进入标准执行期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导致这个时期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学体育课程的“去竞技化”和“去田径化”,并出现了游戏性的低训练强度的“快乐化”体育课堂,至此也标志着中学田径教学的全面沦陷,造成的后果也显而易见——中小学生体质30多年连续下降。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价值取向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就“快乐化”体育引起学生体质下降问题,也引发了学术界对学生“需要”和学生“想要”的体育课的讨论。本文认为,“需要”和“想要”之间的矛盾根本上是艰苦枯燥的田径课程与学生对“快乐化”课堂向往之间的矛盾。
田径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核心教学项目,其普适化的全面身体锻炼的优势是其它任何一种运动项目所无法取代的。走、跑、跳、投是田径运动的表现形式,对力量、柔韧、灵敏等多方面身体素质的锻炼、对人的内在培养与塑造是田径的内涵价值——更快、更高、更强。但不得不承认,田径项目一直以来艰苦枯燥的训练方式和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容一直被学校体育所诟病,想搞好中学田径教学,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学生“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关系。在田径教学课堂上,可以允許教学形式的“快乐化”,甚至为了“快乐化”,在田径教学表现形式上可以去除田径属性,但在教学内容上必须紧紧围绕田径内涵价值来设计。因此,在中小学田径教学组织模块化的分解过程中,既要满足学生“想要”的“快乐化”教学形式,更要满足学生“需要”的田径内涵价值。
(三)中小学田径教学组织的模块化整合
知识和信息是模块化中最重要的生产因素,通用信息的传播与发展是模块化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在学校体育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中,形成中小学田径教学理论的“高原现象”,通用信息的条件已然具备,缺乏的是理论向应用性成果的转化。教学模块和创新模块将共同遵照国家政策这个设计规则在模块间通过信息的交互得到资源优化整合。另一方面,中小学田径教学组织的模块化将体制创新分解成为单个模块内的“局部创新”与模块间再组合的“结构性创新”,创新的方式也由中小学田径教学体制整体的突变式创新转变为由下自上的渐进性创新。在这种模式下,创新模块可以快速准确的依据教学模块的需求对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设计,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田径教学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为了动态的适应外部环境。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创新成本的分担、创新风险的分散是中学田径教学组织模块化的动因,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因此,本文认为,随着中学田径教学组织模块化的不断深入,“二流教学”将提升为“一流教学”,而在“一流标准”和“一流教学”的合力下必定产生“一流体质”。
参考文献:
[1]王雅婷,杜东升,张伟,杜治华.多元治理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监督与评价体系的现状与展望[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05):95-99.
[2]向宇宏,姚蕾.大数据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与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4):91-94+107.
[3]辛艳军.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田径教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田径,2019(0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