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对比

2019-05-13林雨辰

青年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志愿服务大学生

林雨辰

摘 要:本文对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文献和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对比,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大学生平均志愿服务时长、参加志愿项目种类、参与志愿的时间段、志愿组织形式、学校及学生差异以及学生参与志愿动机、收获等内容,以此来反映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丰富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探讨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进而把相关的问题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比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中外大学生(包含留学生)。研究对象中有参与过志愿服务、未参与过志愿服务。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并对不同研究对象之间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二)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大学生参与国际志愿服务的时长、种类、动机及收获等情况,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实施调查。

(三)研究过程

(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概括课题相关内容。

(2)结合团队优势以及已有资料确定最终调查课题。

(3)制定具体调查方案,通过文献调查研究以及实际调查研究得出课题结论,了解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中外大学生志愿状况研究结果及对比分析

问卷分为中英文两种版本,截至目前为止,共回收中文版问卷84份,英文版问卷21份(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一)是否参与志愿服务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人数比例:中文版问卷为83.33%;英文版问卷为71.43%。

没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中文版问卷中主要为没有充足的时间(71.43%)和参与渠道(57.14%);英文版问卷中主要为没有充足的金钱(33.33%)和其他原因(33.33%)。

可以看出时间和参与渠道是中外大学生不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中文版问卷中没有充足的时间的人数占比非常高,据了解,主要是因为假期里大部分的低年级的学生会选择学车或者访学交流,而高年级的大学生则更多地选择准备研究生入学、教师编制及公务员的考试,或者外出实习,为日后的工作作打算。

(二)了解和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

了解志愿服务的途径:中文版问卷集中于学校宣传(83.33%)和媒体网络宣传(59.52%);英文版问卷集中于朋友介绍(61.9%)和媒体网络宣传(42.86%)。

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中文版问卷集中于院系组织(58.57%)、学校组织(54.29%)和社团组织(51.43%);英文版问卷集中于院系组织(66.67%)和社团(46.67%)、非营利组织(46.67%)、社会机构(46.67%)。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了解与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主要来源比较单一—学校,而外国大学生的途径则比较广泛,包括学校、非营利组织、社会机构等。

从中国志愿者组织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由政府或准政府部门发起并推广的志愿者组织占据了其中非常主要的一部分“可以说,这种‘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模式是目前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最为繁盛的一种形式”。从民间自发产生的志愿者组织虽亦呈现出日益迅猛的发展势头,但和前者相比,其发展仍相对缓慢,并且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规模的推广[1],因此中国学生所获取的志愿服务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学校院系的宣传。而外国志愿服务虽然有政府推动,但主要都是由社会组织的,社会性质和民间性质的志愿服务组织比较多,特别是一些财团和企业家所支持或组织创建的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2],因此外国大学生获知志愿服务信息的来源更广泛。

(三)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不同

志愿服务的动机:中文版问卷集中于自我提升(81.43%)、积累阅历(74.29%)和求学进修(41.43%);英文版问卷集中于帮助他人(93.33%)、自我提升(46.67%)和积累阅历(40%)。

由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中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都有增加个人生活体验及自我提升的需要,而区别在于许多中国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出发点是自己,更看重自我提升、积累阅历和求学进修的需要;而大部分国外大学生的出发点则是他人,认为主要是出于帮助他人的需要,其次是自我提升与阅历积累。

(四)志愿服务类型

志愿服务类型:中文版问卷集中于社区服务(62.86%)、敬老院服务(50%)及义务支教(45.71%);英文版问卷集中于社区服务(73.33%)、孤儿院服务(60%)及义务支教(53.33%)。

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服务、敬老院和孤儿院服务、支教服务是中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类型。在志愿服务类型方面,中外大学生所选择的类型相似。不过在研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外国的志愿者活动已扩展到社会福利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妇女保护、移民、难民安置、社会义举推行、社会正义、民权维护、社区开发以及文教、卫生领域等[3],而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相较而言比较单薄。

(五)志愿服务相关

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中文版问卷集中于每月(21.43%)和每年(24.29%);英文版问卷集中于每周(20%)和一年及以上(33.33%)。

每次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中文版问卷为一天内(62.86%)及一个月内(18.57);英文版问卷一天内(40%)及一周内(33.33%)。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外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高于国内大学生,而参与的时长相对的短于中国大学生。目前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拥有大量大学生志愿者,在美国做志愿者可以说是每一个美国人的必修课,也就是说说“美國全民皆为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非常高。在美国还有一条规定,中学生要想升入好大学,就必须要在三年内完成至少40小时的志愿服务[4],由此外国大学生的普遍志愿频率要高于中国大学生。而国内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时长方面没有硬性要求,由此,更多人会选择在时间相对充裕的寒暑假参加时长较长的志愿活动。

三、外国大学生志愿活动对我国的启示及发展对策

(一)提供更宽松的社会环境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已进入自主、多元化的发展阶段,但是离“全民参与”还有一定的距离。其中,党和政府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主要力量仍是各级团组织,这样的发展模式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行政化和渠道单一的特点,这样易削弱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性。高校党团组织应该适度放宽政策引导,增强组织运行的自主性。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金,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发展资金,尽可能提供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使组织能够发起或参与难度更大、服务范围更广、以及能够带来收益的服务项目和公益活动。

(二)加强各领域的资源融合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需要呼吁社会、政府和单位进行合作,以促进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不平衡现象,比如地区间、政府投入、民众意识的不平衡等。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想要得到社会环境的认可和帮助,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在这方面,加强和各个领域的合作,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资源融合。

(三)改善志愿人员管理的机制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向在校学生募集志愿者,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单、海报等方式,公开招募标准,虽然由组织自定,但时常要进行笔试或面试考核。这样的机制使得大学生志愿者整体素质质量较高,但其社会属性越来越被忽略。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国外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做法:通过互联网、电视台、、广播台、信息栏等多种形式,公开发布关于志愿者的数量需求、岗位及申请者要求还有报名方式等招募信息。另外,组织还可以深入农村、企业、社会团体等地,针对性地展开志愿者招募工作,吸引和动员广大热心公益的市民,尤其是专家和就近人群。

(四)注重绩效管理的合理应用

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由于人流变动大,由此内部成员变更频繁,如果没有目标性及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很难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参考国外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通常运用督导的方法,可以在志愿服务期间,定期督导可以帮助组织检视服务素质和水平,并对志愿者工作做出及时指导和帮助,以达到服务持续改善的目的。

(五)拓宽国际化的发展思路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指标。优秀文化的输出、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拓宽了志愿服务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多维度理解,从服务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和运营等方面逐步完善国际化进程,建立健全运营、主体、保障等一系列联动机制。再是吸收国外志愿服务机构的先进经验,从内到外全面调整和整合。

虽然志愿服务的道路还需要长期探索,但在国际化浪潮的影响下,国内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必将探索出一条更符合时代主题、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促进时代和青年的共同进步,实现社会与青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弋棋,比较视角下的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文教资料》,2012-11-05.

[2]谭维,志愿服务助推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05-01.

[3]袁文,王丽君,王文杰.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中外對比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4-09-30.

[4]吴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06-01.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