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精准扶贫的县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9-05-13隋新玉

青年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辽宁省

隋新玉

摘 要: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运用辽宁省县域尺度的相关资料和数据,从扶贫对象识别、扶贫方式、扶贫主体方面探寻辽宁省精准扶贫模式中存在的县域差异,并分析了自然环境条件、省域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条件因素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在扶贫对象识别上,各县结合自身情况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扶贫识别方法;在扶贫方式方面,各县不同程度实施了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扶智扶贫等;在扶贫主体上,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和省内各级政府对行政区域的扶贫为辽宁各县域精准扶贫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精准扶贫;县域差异;辽宁省;扶贫开发重点县

贫困问题一直被国家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减贫工作,中国扶贫已经取得巨大成效。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机制策略。十九大报告再次将精准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思想武器提到议程上来。国外对于贫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贫原因、扶贫模式、扶贫经验以及贫困标准及测度等方面。国内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内涵界定、运行机制、实现路径、效果评价等分析。

目前,针对某一省份的县域精准扶贫的差异对比研究较为少见,本文基于对辽宁省精准扶贫的总体认知,从扶贫识别方法、扶贫方式、扶贫主体方面,以辽宁省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例,探寻辽宁省精准扶贫存在的县域差异,为辽宁省精准扶贫区域差异的认知与调控有着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辽宁省精准扶贫总体认识

在中国精准扶贫实践中,国家层面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等具体政策,通过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和长效脱贫。当前,精准扶贫已成为全国各地的工作重点,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据统计,截止2017年年底,全省共有25.6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566个贫困村退出,康平、新宾、清原、桓仁县4個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因岫岩县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省委、省政府确定暂不摘帽)。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及实际情况的调查,精准扶贫的研究可归纳为扶贫主体、扶贫客体、

扶贫标准、扶贫方式与途径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精准扶贫实际情况,本文将从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扶贫主体等方面对辽宁省精准扶贫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域差异进行分析。

二、辽宁省精准扶贫县域差异分析

(一)扶贫对象识别方法差异

扶贫对象识别方法是基于收入维度,由基层通过民主评议等程序识别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只有明确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因此掌握好精准扶贫对象的识别方法至关重要。岫岩满族自治县采用建档立卡、建立帮扶制度以及帮扶台账的方式;新宾满族自治县采用“四评法”对扶贫对象劳力条件、生产经营、接受教育和生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打分,确定贫困程度;桓仁满族自治县采用“四位一体”及调查摸底、农户申请、逐级审查、公开公示、评审确认的方式进行扶贫对象识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采用统一测算、统一申报、统一评议、统一公示、统一核实、统一调整的方式进行识别,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则采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贫困家庭就业扶贫数据库的方式对扶贫对象进行识别。

(二)扶贫方式差异

由于客观存在的贫困对象、贫困区域等方面的差异,精准扶贫的具体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岫岩满族自治县有贫困人口13352人,46个贫困村,政府通过采取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扶智扶贫等多种方式,改善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创新产业扶贫项目;新宾满族自治县加强扶智扶贫工作,提升村民自身能力,克服等待依赖福利帮扶的不良思想;清源满族自治县通过建档立卡对患有慢性病的贫困者投药诊治,同时组建扶贫工作队,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桓仁满族自治县选派专业技术队伍到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创收增强产业效益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开展“五帮四送”活动,加大科技帮扶力度,推广果树丰产、绿色有机种植等技术;喀左县林业局通过科技扶贫,帮助有发展林业意愿的贫困者掌握发展林业产业技术,通过实施森林抚育项目,改善贫困村生活环境。

(三)扶贫主体差异

当前辽宁省精准扶贫共有以下几个主体: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实施的扶贫;省内各级政府及政府人员对行政区域内的县域扶贫;社会组织扶贫;企事业单位帮扶;龙头大户带动帮扶。以前两者为主要扶贫方式。首先,中央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投资项目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其次,省内各级政府牵头驻村工作队进驻贫困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贫困户发放了种羊,有效帮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三、辽宁省精准扶贫县域差异影响要素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及走访调研,结合辽宁省省级扶贫重点县域差异实际,本文归纳出影响辽宁省县域精准扶贫的主要要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县域资源禀赋、农村资本投入方式、贫困人口自身因素四方面。

(一)自然地理环境条件

自然条件的限制是造成贫困地区致贫的普遍原因。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带,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土壤贫瘠,经常伴随自然灾害的发生,因灾返贫更加增加的扶贫的难度。同时,部分贫困地区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生态脆弱且基础设施落后的条件下难以有效的开发利用,很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交通不便和文化滞后等复杂问题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县域资源禀赋

县域资源禀赋对其自身扶贫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扶贫方式的选择应具有资源适应性,以发挥县域资源优势,促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常实施旅游扶贫,如喀左县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将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全县共有国家A级景区7个,有贫困人口178人在景区直接就业,带动超过2000名贫困人口受益。森林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扶贫,桓仁满族自治县以“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文化名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以生态建设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三)农村资本投入方式

农业生产活动的资本投入来源主要包括农户自身积累资本、银行信贷资金和政府部门的支农资金等。从农户自身积累资本看,贫困农户的自身资本积累不足,其纯收入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外,基本上没有剩余资金满足农业资本的投入。从银行信贷资金来看,特困地区比一般农村地区获取信贷资金更难,导致贫困人口由于缺资金无法发展生产而致贫。

(四)贫困人口自身要素

个人因素主要体现为贫困人口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等方面。首先,许多贫困农户思想保守落后,缺乏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内生动力,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其次,一些贫困地区长期以来教育投入匮乏,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贫困户受教育水平低,劳动素质低、技能差,只能从事低报酬劳动,容易陷入“因贫致愚-因愚致贫”的恶性循环。最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也是农村贫困地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顽疾。

四、对策及建议

本文针对辽宁省省级开发重点县的精准扶贫县域差异研究,现对辽宁省县域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各縣根据自身自然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方式,有效开展扶贫工作。各县在进行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资源要素特点选用扶贫项目和政策,注重借鉴扶贫成功案例,加强扶贫的精准度及监督管理工作,有效扶贫。

第二,政府提供信贷扶贫政策,帮助农户解决资本不足问题。各县域应加大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贫困农户的农业生产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扶贫,减小农户信贷难度。

第三,加强精准扶贫宣传教育,形成内外帮扶的良性互动机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强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保障绝对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同时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应平台为农户进行科技培训与教育扶助力度,从根本上带动当地经济。

第四,创新扶贫模式,提升扶贫效益。辽宁省各县域应加大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扶贫参与力度,形成精准扶贫的社会合力,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从根本上提升贫困农户脱贫意识。

本文在探究辽宁省县域精准扶贫方式、扶贫对象识别、扶贫主体差异性等的基础上,基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对影响辽宁省精准扶贫县域差异性的要素作了初步分析。由于当前对于县域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对比性。此外,由于当前对于辽宁省精准扶贫的研究较少,对于精准扶贫县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是一种初步尝试,希望引起地理、经济、社会、旅游等领域专家学者更多的关注,为进一步研究县域经济、县域规划以及旅游扶贫等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温静静.县域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0):7-8.

[2]刘腾飞.论县域旅游扶贫发展的法律机制完善[J].中国市场,2018(23):170-171.

[3]王士君,田俊峰,王彬燕,程利莎,杜国明.精准扶贫视角下中国东北农村贫困地域性特征及成因[J].地理科学,2017,37(10):1449-1458.

[4]邱玲玲,曾维忠.精准扶贫视角下县域农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基于四川省88个贫困县的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8):151-157.

[5]苑梅.东北地区农村贫困及“十三五”时期“精准扶贫”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7(08):91-96+102.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辽宁省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出台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