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面要“有逻辑”

2019-05-13杨星野

关键词:党教景别光影

杨星野

在党教片后期编辑时,我们要将所有获取到的画面素材进行整理、筛选、组接,因此说画面组接是极其考验编导功底的一项工作。想让党教片看上去生动流畅,就必须做好画面组接,将所选用的画面素材处理得衔接得当、过渡自然、和谐有序。实际上,想做好画面组接,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而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画面组接应有“逻辑性”,在逻辑关系上做到清晰、准确、和谐。具体来说,画面组接的逻辑性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体现。

叙事要有逻辑

我们总讲求要“用画面来讲故事”,的确,党教片通过画面来进行叙事是根本之道,要尽量控制好同期声、解说音的比例以免喧宾夺主。用画面来完成叙事功能,是通过连续的画面信息逐步交代内容的过程,从而让观众不断接受信息并在脑海中形成对事件或人物的整体印象。这就需要画面所表达的信息要有顺序性和连贯性,以免造成叙事逻辑的混乱。党教片大都主题鲜明,且受众以基层党员群众为主,应更注重宣教直白,所以在选用组接画面素材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叙事逻辑是否合理自然。

具体来说,一是画面最好是按时序组接。时序性叙事无疑是最清晰明了的叙事结构,不会对观众产生任何误导。二是画面信息要有衔接。一幅画面的叙事信息,应该既在上幅画面有所交代,又在下幅画面有所伏笔,从而避免画面叙事产生突兀感。三是当一段叙事结束后,画面最好要有个清晰明显的交代,以示叙事已经告一段落,以免观众产生“跳跃感”。四是画面信息要交代完全。要选择那些充分体现叙事信息的画面进行组接,以避免由于信息缺失而导致的叙事混乱。

党教片《村书记一生的94本日记》讲述的是村支书燕振昌的先进事迹,片中在运用画面进行信息交代上就较为到位,采用了细节描写、叠化等手法,把观众所应了解的必要信息在解说音的辅助下一一表现出来,如燕振昌亲笔写下的日记、资料照片等等,从而完整地勾勒出了燕振昌的奉献轨迹。这就是“用画面讲好故事”的成功体现。

镜头要有逻辑

画面组接时,对镜头的调度还应该符合“规律”或说常识,具有严谨的科学的逻辑性。首先是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镜头间的转换要同时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即镜头调度要具备科学性;其次要符合人的认知习惯,不要让观众感觉“别扭”;最后是符合人的视觉特征,不能让观众看着“头晕眼花”。党教片注重的是信息传达,镜头过渡只有具有逻辑感,才能保证这个传达是清晰准确的。

具体来说,一是镜头尽量不要“越轴”,“越轴”的含义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无必要交代的“越轴”镜头,会产生方向混乱感,导致无法正确接受画面信息。二是画面内容的延续和顺承要保证符合规律,不能犯让观众感觉莫名其妙的常识性错误,比如不能无端出现“冰天雪地接以鸟语花香”之类的错误。三是运动镜头后最好接静止镜头,静止镜头后最好接运动镜头;长镜头后最好接短镜头,短镜头后最好接长镜头等,这样才符合人的视觉欣赏习惯。

党教片《枣娃》在讲述奇奇里村第一书记郭若桥进村第一天的故事时,先是远景画面,黄色的高原上依稀有个白点在跳动,这就是郭若桥开车前往奇奇里村,整幅画面可说是静止的,随后切为郭若桥驾车的场景,这时画面是运动的,这种从静态到动态的组接,简单介绍故事场景的同时,又意象地表现出郭若桥急于干一番事业的心态,过渡得很合情合理。

景别要有逻辑

画面组接时总会产生景别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要根据不同景别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处理好画面的衔接。在日常制片工作中,有些人在组接画面时,不大注意景别的变化,总将注意力集中在画面内容上,认为景别变化无关大局。但实际上,如果景别变换不够合理顺畅,尤其是拍摄同一对象的相邻镜头时,很容易导致观看起来有莫名的“跳动感”,观众会觉得“累眼睛”甚至是“不可理解”。党教片在处理不同画面之间的景别关系时,应以“变”为原则,学会合理变化。

具体来说,一是景别应有一个相对较为明显的变化。如果同景别画面进行衔接,会产生明显的观看跳跃感,让观众思维难以转弯。二是如果确实需要同景别画面来进行衔接,此时应该改变机位,否则会误导观众以为“一段连续叙事中间忽然截去了一段”。三是同景别画面连接最大的问题在于,如果背景环境一致,那么画面显得同质化,这样的运用意义不大;如果背景环境不一致,那么同景别画面会产生“跳帧”的观看效果,仿佛是“变戏法”,问题更大。

党教片《父亲的点检锤》讲述的是优秀党员邵润琦扎根铁路一线、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片子开头是一个列车疾驰在大地上的全景摇镜头,紧接着画面一切,变为邵润琦坐在车厢里沉思的特写镜头,景别跨度很大,显得画面既有主題意义又冲击感很强,很符合画面组接的运用规律。

影色要有逻辑

在组接画面时,我们还必须考虑画面间光影和色彩的变化。毕竟党教片是电视艺术,以画面表现为手段,任何一幅画面的光线和色彩运用,都会直接影响到画面整体艺术效果;而且事实上光和色是画面的第一表现元素,观感价值往往强于构图。在制片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见有的片子的画面在布局衔接上还考虑得比较到位,但对光和色的考虑就微乎其微,从而导致全片的画面在光色上不够和谐,让观众有种“拼接”的感觉。因此说在组接画面时,光和色的变化必须要予以考虑。

具体来说,实际上光影和色彩在专题片中的运用是相当复杂的,很难有一定之规,因此在这里仅谈两点注意事项。一是光影方面。一种影调尽量不要延续使用,比如说上一镜头为明,那么下一镜头应尽量为暗,这种明暗对比往往会更出效果,当然如果是长镜头,也可以考虑做出适当渐变。二是色彩方面。一部片子最好有一个基准色调,即使有艺术需要,也不要超过两个以上,而且应该将其中一个作为主色调。这都是为了保证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不会过度干扰观众的注意力,毕竟党教片的功能还在于清晰无误地传达宣教信息。

党教片《爱 坚守》讲述的是山村教师孔维钦扎根基层教育的事迹,全片总体上为亮影调,通过光影的明显对比,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厚重感;总体色调以土黄色、绿色为主,土黄色是对基层艰苦条件的写实,绿色则象征着希望和生机。画面整体延续着同一种色彩表现风格,表现力十分出色,给予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引发进一步思考。这就是画面组接上对光影和色彩的成熟运用。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我们说党教片画面组接要具有一定逻辑性,这都是建立在常规制片情况下的,毕竟党教片是特殊门类的电视片,有着客观约束和本质要求。但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为了制片需要,编导会故意运用叙事蒙太奇或表现蒙太奇等手法,通过镜头机位景别光线色彩等各种可行性的跳跃,来追求新颖的艺术效果,此时画面组接完全是一种“有序的混乱”,就不能再刻意去强调表象上的“逻辑”了,因为此时“逻辑只存在效果中”。

猜你喜欢

党教景别光影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光影
光影
光影之下
精神的自由,人性的桎梏
动画艺术创作中视听语言应用
光影
论风光摄影画面控制三要素的选择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