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研究生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研究
2019-05-11孔祥君王舒书
孔祥君 王舒书
摘 要: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能否利用信息化思维,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对于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学生意识形态框架,夯实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总书记认为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在新时代用新思想强化当代青年人的主流意识形态,加强高学历人才的意识形态教育,引领研究生主流舆论阵地建设,抢占主流舆论制高点。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研究生;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2-0157-03
一、 引言
高校是新生党员的重要培养基地,更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薪火相传,更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国家长治久安的伟大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坚定不移地把握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并在高校党建方面稳步革新,加大党建力度,拓宽宣传渠道,从而打造出刚劲有力、无法渗透的强大意识形态体系。
二、 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尚存不安定因素
近几年,在总书记的带领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向好。随着经济、军事、科研实力快速攀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高,使得中华民族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国外反华势力的仇视打压及国内分裂分子的煽风点火。这短短一年,“台独”“港独”势力蠢蠢欲动,美国霸权主义公然打起贸易战,以及国内无良人士对目前社会短板的夸大其词与混淆是非。诸如此类的情况,其目的皆为动摇国人的意识形态和爱国爱党之心。
信息化时代,高校研究生对教育及生活方面的信息获取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及报刊杂志。高校研究生学生们往往借助手机端或电脑端连接互联网学习学术知识、了解时事新闻及社会事件。在许多专业上,西方国家仍旧位于该领域的学术前沿水平,以往的办法大抵是高薪聘请外教。而如今借助互联网,我们不用走出国门也能够更加便捷的学习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并加以理解消化。而在学习之外,网络已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了解周遭事物和外面世界的途径,其存在越来越显得其具有不可替代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永远具有两面性,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端的一面,互联网也不例外。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 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用户如此庞大的群体能够不受空间限制来进行信息交换,难免会导致网络监管上出现一定的漏洞及疏忽。此外,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不再拘泥于温饱问题,对社会政治事件、国家军事、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等信息关注度也大大增加,各种消息、言论、观点、评论因互联网的便捷性得以迅速传播和扩散。但是,上网人群中并非所有人都以严肃的法律法规约束自身,“难以管控性”特征依然存在,网络海量信息良莠不齐,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等非理性舆情的不断出现,也严重销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如今变成了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时代。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和“评论员”的时候,对消息安全的监管便出现了一定的无力感,这也就给那些企图诋毁国家、败坏社会风气的图谋不轨者们提供了温床。微媒体的新闻和消息往往未经或无法进行详细的审核,其内容也缺乏权威性。这样的“新闻”和“文章”在亲人好友构成的朋友圈内传播时,其包含的虚假信息也不会引起太大的质疑和反对。
反华分子利用部分中国青年存在的从众和缺乏独立判断对错的意识短板,通过网络平台制造传播虚假、负面舆论,妄图动摇民心,煽动民众情绪。例如,微信作为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信息化传播方式,获得了众多高校研究生的青睐,不法分子往往针对国内人民关心的社会热点,对其进行篡意的歪曲和涂改,打着社会知名人士或是某方面专家学者的旗号将带有恶毒观点的文章在微信平台中发表转载,并使用大量的金钱来雇佣“水军”进行宣传和推广炒作。这些文章绝大部分都会有一个醒目的标题来进行伪装,再用强烈情感的语气词贯穿全文。这种刊文通常拥有明显的写作技巧:开头先刻意放大某种社会不良事件,来贬低中国的意识形态;或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将个别事件曲歪为社会普遍存在,进而引出污蔑社会体制的歪理邪说。文章中经常会穿插附带一些从其他事件中盗劫过来、或经过恶意修改的图片来混淆是非,给文章一种立体的“真实可靠性”。而那些独立意识不强、从众缺乏主见、思想松动的青年便会被这些文字和图片吸引,被动成为整个舆论链条中的一分子,经过分享转载后,这些有害信息又渗入了更大的社交关系网中。
三、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意识形态松动的原因
(一)自身阅历的不足
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高校研究生无法或无暇自主过滤信息。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高校研究生尚存一系列的意识问题,例如立场不坚定,缺乏正确的信仰,或是轻信于不良舆论的歪风邪说,或是认知浅显,把自身问题曲解为社会问题等。以上种种原因,致使青年更易被负面舆情影响从而走向迷途。
(二)高校中青年学生对西方高端学术及科技的崇拜有可能会延伸出对西方政治制度及思想的盲目崇拜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完全可以在学生浏览外网搜索资料时推送反共言论及赞颂资本主义的信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遥遥领先,我国高校研究生需要去学习前沿科技成果和理念,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矛盾,进而衍变为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撞冲击。某些高校甚至“偏科”严重,盲目追求学术成果和就业率,而忽略了对高学历青年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未能帮助其塑造成熟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处在这种环境下,有些青年自然会对我国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自信。一旦这种情绪蔓延开来,西方国家可以更轻松地对高校研究生进行资本主义思想渗透以及亚文化入侵,利用高校学生对西方的科技学术崇拜,潜移默化地转变为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崇拜,无政府主义崇拜,极端自由主义崇拜等。长此以往,青年学生崇洋媚外丧失了爱国热情,内心向往所謂的西方生活,产生移民的念头,最终将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动摇,国内人才流失。2018年9月16日,《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针对台湾间谍案进行了详细的播报,其面向人群皆为国内大学生,涉案人员甚至有主修经济金融的理论人才、航天技术的科技人才,没有守住自己的学术道德底线和法律责任,出卖情报、泄露国家机密。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国界,出国留学人员不归国的比例居高不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中国高校研究生学生对科研的热忱越来越浓厚,但其缺乏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免疫力始终是一个问题。
(三)少数青年学生党性修养不足,存在对党和国家的片面认知与曲解
由于高校研究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人民居安思危的意识较弱,加上社会中的各项娱乐活动和消遣项目层出不穷,各种流行因素让人目不暇接,而高校研究生思想自由、行动自由,相较于党的话语主体内容的严肃性、规范性,青年在无人督导的状态下,会更倾心于在互联网中追从更有趣好玩的话题,如明星的绯闻轶事、泡沫剧肥皂剧、低俗文学和刊物等。党的意识形态无法树立起来,青年人只知道有党,而不知道党是什么,党能做什么,党的付出是什么,党的贡献是什么;党的意识形态无法被人民吸引,青年人不知道党员是什么,党员能做什么,入党代表着什么。入党教育形式死板,党宣力度不足,党课党建走形式,也是个别高校对于师生入党启蒙教育的短板和诟病。极个别青年还存在着非主流意识形态,他们淡化和扭曲了社會意识,肆意谩骂党,抨击党的总体政治工作,将所有社会的负面新闻归结于党内制度腐朽。2018年4月19日,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在读研究生党员田佳良公然在网络上发布错误言论,诋毁国民,甚至不思悔改变本加厉。“洁洁良”的精日辱华言论不仅是对民族情绪的挑衅,更是对共产党员这一政治身份的挑衅。在个人主观思想和民族荣辱面前不知孰重孰轻,这值得我们每一个高校研究生反思。
四、 高校应进行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意识形态巩固工作
习近平同志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意义重大。高校应当作出充足的应对措施,推陈出新,在信息化的潮流中,借助新手段、新方法抵御意识形态腐蚀,为学生建立牢固的意识框架。
(一)对外巩固强化网络舆论阵地,确保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长治久安
中国互联网舆论的阵地不仅依靠政府新闻网和旗下子网站,更是要走下舞台、走进基层、走进人群,建立属于官方的微媒体、自媒体和社交媒体。正如人民日报和紫光阁等官方机构的“接地气”,高校也应当效仿其运营管理模式,不仅在院校官网上发布新闻通知舆论内容,更应该咨询现如今青年人使用何种主流社交平台,并相对应地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微博等,在大众圈子里发声。青年学生的社交圈通常局部传播性能强于其他各种主流媒介,利用网络的高延展性和扩散性,逐步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武装起来。要牢牢把握住网络舆论的导向,一方面可以加强有关部门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再优化和再监管,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目前的前沿科研成果。例如,日益成熟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技术,获取并感知目前的主流焦点和相应的活跃地域,及时封锁虚假新闻和杜撰谣言,发布正确的官方消息以尽快纠正错误认知,从而稳定民众情绪。只有创造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才能将不法分子和国外资本集团的网络战阴谋彻底打破。
(二)对内不但要抓好青年学生的学术教育,更应当注重德育,打造一个高校中积极向上的内在精神家园
提高青年人才的文化需求。相对于伦理思维相对薄弱的工科专业青年学生,应当开启哲学、辩证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积极举办公益活动并做好宣传工作;开展主题学习周,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学习英雄楷模和光辉事迹,创造正确的偶像观和英雄观。对待德育,高校应当集思广益,打破硬式规则,用更加新颖的方法使得青年人接受并积极参与其中,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家的独立思辨能力和爱国情怀,从而避免高校研究生皆成为“书呆子”的极端情况发生,对待一些社会问题,能够冷静下来客观分析,从而摆脱片面理解和消极情绪。另外,应当更加严格的筛选和引进西方价值文化。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西方文化更应当如此。对待科学和成熟的新式教育我们应当积极引荐,而对待外国文化和思想我们则要审时度势仔细考量。事实上,一味地盲从效仿西方文化、崇尚西方思想,只会让其资本主义形态渗透得越快越深,逐渐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摇整个民族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培育和弘扬高校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此抵制外国低俗思想渗入,遏制伪民权本位主义的萌芽。
(三)对高校研究生的入党启蒙教育也要推陈出新
互联网的马太效应使得一手信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青年人才爱党爱国,正确的理解和看待党,离不开全面的入党启蒙教育和相应的监督举措。高校对青年学生党意识形态的树立,起着核心的作用。基层党组织是我党的基石,高校尤为关键。2018年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审议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会议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毫不松懈地加强党性教育,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使系统权威进教材、深入生动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大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高校对青年入党教育和青年党员培养必须更加严格。高校各基层党支部应当以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为理论原型,通过几十年来的经验总结和教训,打造出更与时俱进,更完整精细的话语主体、内容及客体。如何提高话语权,党宣工作和党员自身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将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赋予了鲜艳的色彩和活力,把话语载体生动化、接地气。例如转变为戏剧、快板、宣传单等方法。而现代社会亦可以用此方法进行广泛宣传,传统办法如标语口号旗帜等,现代方法有数字媒体电影音乐小说等形式,建立相应的党建公众平台级以此让青年对党的感觉不再陌生,从而加进亲切感和产生信仰意识。党员自身也应当洁身自好,用党章党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学生群体们看到身边党员以身作则的形象,自然会延伸出对党的敬佩赞赏,产生对党的认同感,党的意识与形态会逐渐在其心中生根发芽。
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配合,更需要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相互合作、不断摸索、尝试和努力。中国正向美好的未来迈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其前进的道路必将不平凡。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领导核心,培育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使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冯慧.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红旗文稿,2014(12):27-28.
[2]姜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J].公关世界,2018(3):54-57.
[3]任立.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15):233-234.
[4]闻华.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EB/OL].(2016-04-29)[2018-04-21]http:∥theory.gmw.cn/2016-04/29/content_19908759_2.htm.
作者简介:
孔祥君,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
王舒书,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