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2019-05-11金陶岚
摘 要:现代学徒制,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有机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既有利于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又有利于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在分析发达国家学徒制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现代学徒制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关方式方法,希望此种“言传身教”方式能更好地发挥现代学徒制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当前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2-0155-02
一、 职业能力的概念
职业能力是在职业过程中职业技能与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具体说来,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等。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过程中就业人员所应遵循和展现的,具有一定职业特征、处理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职业意识是指就业人员对职业的认可、意向以及对所从事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职业作风是指就业人员在其职业劳动和职业生涯中所表现的一贯行为和态度。职业行为是指就业人员对所从事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根本。职业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从业人员职业岗位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就显得异常重要,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进而决定高职教育的成败。
二、 现代学徒制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指通过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双方协同招生招工,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专业技能,学徒具有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实行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的宗旨是通过产业与教育想糅合、学校与企业共合作,以此完善双方合作育人的教育机制,从而培养创新型、创业型的强技术、高技能人才。这种教育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补充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合作对接,有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相比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更凸显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育人模式。
三、 现代学徒制下提升职业能力的背景
国务院和教育部在2014年分别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工作作出了决定和工作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上述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疑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向。从政策的导向上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较传统学徒制更注重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以及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现代学徒制较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模式也有明显的不同,其人才培养模式在于强调专业技术技能的有效传承。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已成为现行职业教育的标杆。但现代学徒制能否真正實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其针对性,关键在于主体——学生的培养。因此,如何在这种模式下,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其知行合一,进一步拓展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标所在。
四、 国外现代学徒制发展
综观世界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开展,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并处于不断地增长与创新之中。在不同国家体制与背景下,各有特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即企业+学校,学徒在上述两个场所接受培训和教学,学徒参加完行业协会组织的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并获得相应证书,学徒制才算完成。法国的“三元制”模式,即“企业培训+职业学校学习+产业培训中心入门培训”,时间占比约为70%、20%、10%,学习期满,即可按要求申请毕业。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即“中级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徒取得规定的所有资格认证,便完成学徒制学习要求。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模式,依据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和培训包,学徒在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交替进行培训,并参加国家相关考试,从而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上述模式,都体现出现代学徒制的共性:具备国家战略层面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国家学徒制开展模式的多样化和成熟经验,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在技术支撑框架上,也缺乏必要的方式和手段。
五、 现代学徒制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
现代学徒制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同时还要突出高职教育“高”和“职”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校企双元育人,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融合,做好学生工龄计算、学徒工资、社保费用、奖励基金四落实,是实现“高”和“职”的根本举措,成为更好推动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加速器。
(一)企业层面
第一,从职业性角度选择适合的企业。高职院校要依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要求的特点,立足主导产业、主流企业,主要业务,重点关注企业的实力和专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考虑专业与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对接,优先选择综合实力强、行业领先、社会知名度高、对学生吸引力大的大中型企业。第二,企业要明确学校岗位的定位要求。岗位的选择要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标准,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要能易于学徒上手和技能的传授。第三,遴选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师傅。师傅的技艺水平和职业能力,是构成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要明确师傅在学徒培养中的任务和责任,要挑选有责任、有实力、有耐心、有职业道德的行业师傅作为学徒的引路人,从而实现专业技能的有效传承和提升。
(二)学校层面
首先,学院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课程开发方面,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考虑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和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做到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有机衔接,把企业岗位设置标准转化成学徒职业能力考核标准,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的二合一。同时,在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将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有机融合,专业理论集中教学,企业师傅指导专业技能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其次,学院要鼓励和安排专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下企业,跟踪学徒的学习和在岗情况;同时在理论与技术方面,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沟通和交流,双方共同努力,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再次,采取相应保障措施以提高学生在学徒过程中的积极性。例如,保证学徒在岗期间的福利待遇,对于毕业后留企工作达一定年限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等,以此推动学生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对其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学徒层面
学院职业氛围的营建、企业真实项目的依托,师傅带徒弟教学形式的延续,使得现代学徒制运作模式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成长条件。作为模式运行的主体——学生,更应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其专业素养的培养方面所带来的转变,要认识到学徒制培养是现行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正确认识自己“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要扎实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要虚心向师傅请教和学习,做事先做人。除了在知识、技术、技能方面的学习锻炼外,还要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包括爱岗敬业、诚信守时、交流合作、奉献责任、创优创新等),为后续的就业提早做好职业规划,加快自身的职业发展速度,实现毕业即就业的良好对接。
六、 结论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指出,职业教育“一谋个性发展;二谋生存准备;三谋服务社会;四谋国家生产力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为社会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因此,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施,既有助于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和促进高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也有助于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2014-08-25)[2018-06-21]
[2]马怀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5).
[3]李颖超.现代学徒制下提升会计职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财经界,2016(32).
[4]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作者简介:
金陶岚,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