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驱动下破解常州制造业升级难题的路径研究

2019-05-11张宁苗圃

市场周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制造业

张宁 苗圃

摘 要:研究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表现出的实际影响作用,运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测算常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内在联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常州生产线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对策。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2-0051-03

一、 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测算

根据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依据2012年江苏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由于2017年江苏最新投入产出表仍在编制中,且统计部门不编制市级投入产出表,故采用2012年江苏投入产出表作为数据源。

(一)影响力系数的测算與分析

根据表1,制造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对其影响力系数进行分解,发现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低,对其影响力系数进行分解,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高于对其自身的拉动作用。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136649437,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31788153,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更大,虽然拉动的水平不高,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也体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感应度系数的测算与分析

根据表2,制造业感应度系数平均值为1.118635704,表明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高于平均水平。对制造业感应度系数进行分解,来自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为 0.676345243,数倍于来自生产性服务业的0.123142529,表明二者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都比较低。

生产性服务业感应度系数的均值大于1,各个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需求高于平均水平。从生产性服务业分解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产出的需求高于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但来自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0.378088522)与来自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0.441775856)相差不大,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有一定的需求。

制造业来自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123142529,生产性服务业来自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378088522,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需求程度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出的需求程度。相比而言,制造业更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个结果和影响力系数的分析结果一致。

二、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测算的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数据搜集

(一)评价模型选择

本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作用。

(二)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依据有关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指标体系的研究,并考虑指标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构建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如表3:

(三)数据搜集

数据来自2000—2017年的《江苏统计年鉴》《常州统计年鉴》、常州统计公报。对于缺少的个别数据,则咨询常州市统计局以获得。

三、 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实证分析

(一)常州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综合分析

通过测算发现,常州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综合效率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存在两个问题:其一,趋势的波动较大;其二,综合效率仅为基本有效。

综合效率之所以波动,主要是由于规模报酬的波动引起的,因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根据表4,纯技术效率基本为1,仅有2004—2009年小幅波动,但是规模效率的波动频率和幅度相对较大,这才导致综合效率出现波动。

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在最优生产规模时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反映的是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实际生产规模与最优生产规模之间的差距,综合效率反映的是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对决策单元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表4中,当纯技术效率为1但规模效率小于1时,表明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生产性服务业投入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未能达到综合效率有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规模无效,因此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规模效益。而且,从规模经济效应的角度分析,除了2013年和2016年之外,规模效率小于1的年份,其规模报酬均显示递增,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扩大确实有效地促进了制造业升级,但是2013年和2016年在规模效率小于1时,其规模报酬却为递减,表明近几年单纯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方式促进制造业升级愈发困难,提升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整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变得更为重要。

(二)常州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分解分析

分别测算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创新能力和结构高度三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表5中,经济效益从0.263提升到0.905,提升幅度达244%,是三种作用机制中进步效果最为显著的。创新能力从0.715提升至0.972,整体也达到了相对有效的地步。

创新能力波动非常大,而且其平均值也仅为0.81,距离有效还有19%的上升空间。创新能力之所以如此波折,究其原因可能是技术创新活动易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从现实角度看,常州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确实较低,而且产业发展质量也不是很高,完全依靠社会自发力量和市场力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发展速度的提升、规模的扩大、质量的提高都会比较缓慢。所以,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至关重要。当宏观经济形势较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时,科技创新就会表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反之就会出现波动与衰退的现象。从2011—2016年这六年间,创新能力有三次达到了1,这就表明近几年,常州市比较注重对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与投入力度,而且这种投入也趋于稳定,并且带来了明显的效率提升。

结构高度很不明显而且效率低下,历年的平均值仅为 0.64。从1999—2007年,结构高度由0.301上升至1,表明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价值链不断融合,向制造业注入了知识、技术等高级要素,提升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从2008年开始,结构高度大幅下滑,降至0.408,虽然至2011年又出现一个上升阶段,但也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从2012—2016年,结构高度再次出现持续下滑趋势,降至0.493。

生产性服务业是对制造业发展提供服务的产业,只有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不断地提升,其才会对生产性服务业有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需求,这样生产性服务业也才能起到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常州距离上海较近,经济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同时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更高。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于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常州制造业无疑产生巨大冲击。随着海外订单的大幅缩减,加之内需严重不足,常州制造业产量也急速下滑,尤其是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高新制造企业,从而导致常州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量的下滑。这也是造成2008年结构高度急速下滑的直接原因。虽然2008—2011年有个短暂的回升期,但是2011之后急转直下,不过,2008—2016年常州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提高。这表明,2011年后结构高度的下降不是简单地由于订单不足导致,而是暴露出常州生产性服务业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提供的知识、技术等高级要素的质量不高,已经不能够满足正处在技术升级过程中的常州制造业的需求。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悖论”正在缓慢破除,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管理效率的提升和结构优化升级仍然具有抑制作用。

四、 对策

(一)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口和国内投入,优化制造业产业链

常州可以进口国外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弥补本地相关产业的不足,但引进的生产线服务业必须有利于本地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同时,即使进口投入与制造业产业链实现了融合,也可能对本地自主品牌产业产生肢解作用。所以,树立自主品牌,发展特色产业,归根结底需要依靠国内生产性服务投入。但从短期来看,为了解决高技术性服务提供不足的问题,有必要适度进口生产性服务业,特别要引进外部的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

(二)调整制造业的经营战略,提升制造业对市场的敏捷性

制造业转型升级不能过度依赖技术水平的提升,其经营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亦不能忽视。过去,由于依赖跨国公司的加工业务,常州制造业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表面上看是为了企业生存的“无奈选择”,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制造业缺乏宏观的发展战略、过度注重短期利润所致。当前由于成本的上升和海外订单的减少,过去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源动力正面临枯竭,制造业被迫转型升级,但是又面临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追求产品“高品质”的挑战以及国外同行业的激烈竞争。所以,制造业在调整经营战略的同时,必须提升自身对市场的敏捷性。转变发展的模式,注重流程的改造,采用模块化运营,注重发展核心业务,适度剥离非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竞争力。制造业要适应国内市场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扎根国内市场,避免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以增强抵抗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只有制造业转变发展战略,提升对市场的敏捷性,才能给生产性服务业创造适宜的发展空间和环境,生产性服务业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质量

第一,继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但应该避免同一类生产性服务业过度发展,而其他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即在规模发展的基础上优化结构。具体而言,对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要扩大其产业规模,并且提升产业的质量,加大对二者的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其科技转化能力。第二,积极提高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及质量,即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提供的知识、技术等高级要素的质量不高,已经不能够满足正处在技术升级过程中的常州制造业的需求。第三,提升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服务水平、整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宇玮.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研究——基于效率視角的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

[2]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业及其集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要素与实现机制[J].中国经济问题,2018(1).

作者简介:

张宁,女,安徽蚌埠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苗圃,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烹饪学院,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