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2019-05-10李红梅
李红梅
摘 要:所谓个性化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通过综合性的调查,对被教育者的学习行为、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并根据社会或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学习者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的密切结合,从而全面开发被教育者的创新智慧,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素养和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细致地探索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订制,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从而全面深化和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以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教育;教学情境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备受广大一线教育者的关注,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尤为必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整合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不同的教学角度,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把握住教学内容与个性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的放矢地安排和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融入创新性的教育观念,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为学生提供自主交流的平台,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范围,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优势,引领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习惯,以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本文结合小学语文的实际,就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实施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地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限制,个性化的优势才会更加明显、突出,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制定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相一致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文本的中心,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促成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获得良好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文的体裁,制定学习目标,突出个性化的教育,让学生对新闻进行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区分新闻和说明文的区别,从文中提取出基本观点,获取主要的学习信息,促使学生的思路逐渐清晰,分析和理解文本的内容,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开展个性化教育
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取决于良好的教学情境,只有把握好有利的教学时机,不遗余力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才能促使學生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准确的定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愉悦、宽松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动脑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促使学生真正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教育,可以播放一段歌颂母亲的视频,构建出温馨愉悦的情境,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探寻新知,然后引导学生在秋天的故事中挖掘和提取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境中,感受母爱独具特色的魅力;最后在秋天的怀念中,体味好好活的真谛,从而实现知识的升华,达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三、营造自主交流的学习氛围,进行个性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个性化教育,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而需要教师细细地推敲、耐心地研究,抓住其主旨,防止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流于形式。鉴于此,营造自主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明确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服务的,让学生心情放松地学习语文知识,参与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创造灵感,思维更加宽广,以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和思维的全面发展,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比如在讲解《苏州园林》这节课的知识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说的场所,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一谈对苏州园林的看法,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意境美,进而认识祖国的河山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总的来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要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巧妙地利用以上方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地融入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创造出更多机会,凸显学生的个性,逐渐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环节,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和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构建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子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开展和实施[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22):114-115.
[2]王黎明.浅议小学语文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有效实施[J].大观周刊,2017(6):85-86.
[3]张美华.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教育进行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版),2017(1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