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双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指导策略研究
2019-05-10鲁国全
鲁国全
摘 要: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大大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农牧区双语小学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对其做出指导策略值得引起足够的思考。就农牧区双语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问题,分析主要困难,得出进行指导的几项要点,并逐一研究论述。
关键词:农牧区;双语;留守儿童;指导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在农牧区生活的很多人为了提高家庭收入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选择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求工作机会,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农牧区双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现状
留守儿童就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照顾,加上农牧区特有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他们在学习进度和习惯养成方面都存在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这就要求其父母和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反思,做出有实际意义的举措。
二、农牧区双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问题
农牧区双语小学的留守儿童普遍年龄偏小,并且缺少父母至少一方的照顾,生活中除了学校之外很难接触到质量较高的教育环境,加之生活地点的特质,语言学习环境较差。在这样的前提下,农牧区双语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主要具有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生活环境相对质量较低。留守儿童的家长之所以选择外出务工主要原因在于对当前家庭收入状况不满意。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物质相对匮乏。至少一方父母外出务工后,家中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收入来源相当被动,生活条件并不理想。
第二,缺少健康温馨的亲子环境。留守儿童多为家中老人抚养照顾或寄养在其他亲属的家庭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无法在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只能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甚至书信的方式与父母交流。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培养健康温馨的亲子关系,长此以往,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很多儿童甚至会怨恨自己的父母。
第三,语言学习环境不良。农牧区双语教育的小学在学生在校期间采取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普通话和地方语言。但留守儿童身边通常缺少或没有可以流利使用普通话的人,只要脱离学校和课堂就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该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语言学习进展缓慢,接受能力差的问题。
第四,难以养成正确文明的生活习惯。不言而喻,只由老人或其他亲属照顾的留守儿童很难得到足够体贴和周到的照顾,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他们只能自己适应和处理。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缺乏教导和指引,很多留守儿童错过了关键时期,容易形成不良或解决问题效率低下的生活习惯,不利于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第五,心理状态不佳。因为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易产生孤独、失落的心理,遇到问题不愿意与人交流,不善于主动采取解决措施,因此性格上也容易内向、胆小。这一类问题在留守儿童当中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
三、农牧区双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指导策略
在了解农牧区双语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并掌握了其主要问题之后,如何采取指导策略是我们应该重视和讨论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留守儿童生活的特点,充分考虑实际条件,探讨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
首先,要积极学习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政策扶持。我国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很多国家政策都对解决此类问题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和扶持作用。应积极主动地学習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及时了解有效的帮助扶持措施和途径,第一时间帮助留守儿童。
其次,整合社会各级资源,联络关爱组织,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生活条件。随着对于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的不断关注和重视,社会上有很多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组织和有利资源。要改善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可以加大力度整合这些社会资源,联系社会上的关爱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让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最后,要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执教和管理班级时应多关注班级中的留守儿童,督导其努力学习,加强课余辅导,将课堂延伸到学校之外。同时多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多与学生交流,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生活中与心理上的问题并加以帮助和疏导。
留守儿童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农牧区双语小学留守儿童因其生活地区和年龄特点有着独具代表性的客观现状。我们应充分正视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上的问题,积极做出指导策略。充分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整合社会资源并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帮助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应秋飞.浅析我国的双语教学[J].文化教育研究,2003(6).
[2]梁艳菊.双语教育[J].中国民族,2009(Z1).
课题号:WW[2017]GHZ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