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意共生”中涵育智慧
2019-05-10黎彩玲
黎彩玲
摘 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有机的渗透美育,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体会美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美育
美育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对现实生活看到的与书本中学到的美好事物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从小培养自己具有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的能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能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的传授之外,还要日常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美德教育,使学生在感受美、体会美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结合日常的教学,笔者从以下方面来进行美育渗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挖掘美育因素,选择美育角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充分体现了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和魅力。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在阅读理解时,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能享受美。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孕育学生的语感,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如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触摸作者生动的笔触,体会对祖国山河的深情,领悟九寨沟奇丽美妙的美景。文中第三自然段,把一幅清纯脱俗、色彩斑斓的画卷徐徐展开。字里行间,与作者一同欣赏神奇的童话世界,抓住“白练腾空”“银华四溅”,感受那道道瀑布激流而下,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水浪翻滚,水花四溅,多姿多彩的景象,沉浸进九寨沟神奇迷离,变化无穷的景象。在让学生感悟九寨沟自然景色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讲究美育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对于优美的记叙文中,教师要着重让学生探寻美的意境。但受限于学生年龄小,认知经验的不足,学生对隐含在文字中的意境难以理解,往往处于浅层次的感悟。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中,通过对课文理解感悟来揭示内在含义,揭示美德的本质。
1.导文入境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描述,借助视听等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图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活跃学习活动的气氛。
如在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笔者创设情境,伴随着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图,让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内容。通过生动的语言,从整体上描绘烟台的海。让学生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意境:烟台海有它独特的景观:冬日凝重、春天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从而理解烟台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2.动之以情
以情动情,以教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以情介入文本,以情渲染学生,给学生美的感受,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教师紧扣“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教师讲述自己的小故事,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姥姥、奶奶或母亲为自己无条件的付出,体会深深的爱之情感,师生共同沉浸在情感的漩流之中。以情动人、动之以情,虽是朴实的文章,但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启发想象
审美是想象思维活动,没有参与想象是行不通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选择教学切入的角度,通过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方式唤起学生的回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启发想象的效果。
如《秦兵马俑》的教学,这篇课文不仅采用了多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秦兵马俑,而且展开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展现秦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特点及当时秦朝的强盛,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每一个兵马俑的神态各异,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你眼中的兵马俑的其他可能有的神态,并让学生想象后写话练习。诸如此类的想象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4.学会表达
语文教学,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更要让学生以美的经验来迁移美、表达美、创造美。练笔学会表达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内心所表达的情感需要,遣词选句,借景抒情,生动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创造出新的图景、新的形象。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切身体会到学生的生活积累少,再加上平时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对生活审视的能力低下,思考的角度也不够深广,不能挖掘出生活中的真善美来,写出来的文章显得比较肤浅而又程式化,感觉是千篇一律,没有创意。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掘美的事物、美的对象,从而受到直观熏陶感染。教师同时强调,观察绝不能单纯停留在形式上,它还应该是一种能力,还必须融进小作者自我内心体验,是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在具体的练笔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积累生活素材,准备创造美
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流,泉涌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去认识世界,积累素材,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审美价值。
(2)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创造美
为引发学生有创造美的动机,教师的命题和审题必须十分切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把学生写作文的被动心理转变为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另外,在主题、结构方面也不要做硬性规定,而要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天地。
(3)感受评价美,学会鉴赏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在分享成果的同时,挖掘美的因素,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个性。对于学生稚嫩的文笔,作品前后衔接不当、语病较多等情况不应全盘否定,而肯定学生构思有新意,想象力丰富,并帮助学生改正不足。
综上所述,在語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实施美育,应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之美,使学生在“美意共生”的语文学习中,丰富语感,沉淀语文素养,生长语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