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的 挑战与应对

2019-05-10

关键词:全民公众体育

李 夏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契合,成为体育学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2017》及国家社科基金“我国政府购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安排与推进路径”项目组调研报告。

1 人民美好生活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包括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所以当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而言,不仅要关注体育服务设施等物质层面,而且要关注通过运动竞赛组织、体育技能培养、体育信息沟通等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需要。

1.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崭新的公共体育服务理念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健康生活方式、科学的营养结构、良好的道德修养等内容,体育管理部门也多次出现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论述。但是我们对于如何利用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预防疾病、治理疾病、增强人们身体健康和修养的认识还是不够的。目前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都把疾病风险、道德修养与体育的关联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如英国曾经大范围地对伦敦驾驶员进行研究,发现其心脏病、冠心病和死亡率都与缺乏体育运动成正比[1],根据研究结果,发达国家一般都会根据公民职业的不同提出合理的运动建议。国内目前体育学界对体育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如何利用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缺乏研究,发展理念还仅仅停留在满足公众体育锻炼需求方面。所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的公共体育服务理念。

1.2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于体育设施的要求,不仅包括传统的用于身体素质训练的体育设施,而且要包括与公民身体健康密切联系的体育康复设施、体育监测设施。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我国政府购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安排与推进路径”项目组在日本和美国进行调研时发现,其绝大部分社区体育中心都包括体育康复设施、体育监测设施,基本都对公众免费开放,公众在运动前可以对自己的血压、脉搏进行简单的测量,部分有疾病的民众可以选择体育康复路径[2]。目前我国仅在上海和北京的部分社区体育中心出现了这些设施,其他地方尚无这方面的信息。

1.3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

公民参加体育锻炼,大体有四种目的:一是增强体质;二是运动康复;三是预防疾病;四是愉悦身心[3]。从增强体质看,传统的体育领域的人才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从运动康复看,需要的人才比较专业,需要既懂得体育锻炼知识,又懂得医疗保健知识;从预防疾病的需要看,一般公众都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增加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主要包括一些常见的感冒、亚健康、部分器官功能不足、缓解心理压力等,这就需要一定数量的医学与体育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从美国的经验看,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社会体育指导员。美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种是专门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一个社区体育中心都同时具备这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公众根据需要请求相对应的服务,既满足公众的公共体育服务需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4]。所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发展,也要求我们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具有众多的复合型人才。

1.4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丰富的供给内容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要包括场馆设施服务、体育技能培训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服务、体质监测服务、科学健身的指导与宣传服务等,其中很多内容都与公民需要一致,尤其是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和体质监测服务更是与公民健康要求密切相关,为了促进公民健康的发展,在实际的供给中,需要把这些服务作为重要内容,不断丰富供给方式,优化供给结构,充实供给主体,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困难,通过供给改革使公众能够享受到更为丰富的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满足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

1.5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达的公共体育服务产业

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单独由政府负责满足人民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都是不可能的,公共体育服务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公众关注度高,覆盖范围大,投入资金巨大;二是专业人才要求高。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不解决,都会给公民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的发展带来阻碍。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发达国家在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产业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经费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社会组织或者市场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通过政策支持,给予社会组织或者市场组织优惠的税收政策、金融政策,降低服务成本,提高社会、市场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积极性[5]。我们国家目前无论是政府资金投入还是专业人才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所以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要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产业发展。

1.6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新的运行机制

从公共体育服务的视域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涉及多个部门,既有卫生部门、医疗部门、体育部门,也有财政部门、民政部门等,要促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单独依靠任何一个部门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根据美国 “运动是良医”项目的经验,要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与公民需要的良好结合,必须创新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在美国“运动是良医”项目中,首先是社区和政府合作,建立大数据平台,记录公民体育参与信息及状况;其次是社区与医疗机构、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合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互享。美国、德国在关注普通人群的同时,还会对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进行关注,通过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等社会组织和社区、医疗机构、政府的合作互动,促进特殊人群运动水平的发展[6]。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沈阳调研时指出,我国要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大数据应用[7]。所以,当前需要解决卫生部门和体育管理部门等各自为政的现象,创新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创造条件。

1.7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的,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在改善医疗条件,丰富医疗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公民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在全民健身服务中通过活动的开展、技能的培训,把提升公民健康水平,切实推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

2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视域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分析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场馆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的体育需要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面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提高,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又开始出现新的矛盾。

2.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理念还没有实现深度转型

改革开放40多年,人们的价值理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而言,也是如此,逐步由以政治需要为主,转向人的需要为主,体育发展的目的从以富国强兵为主,转向促进人的发展为主,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体育领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但与此同时,人们的公共体育服务理念并没有完成深刻转型。与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相比,人们对于自身的公共体育服务权利并不是十分关注。人们享受公共体育服务的成果更多地是一种被动享受,缺乏一种主动追求的意识。对于不同的服务内容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缺乏认知。对于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而言,优先关注的是竞技体育,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优先关注的是能够带来政绩的比赛举行、场馆建设等内容,对于和公众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服务内容并不真正关心,造成“我国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总体状况表示满意的仅为 14.1%,基本满意的为 19.0% ,两者之和仅为33.1%”[8]。

2.2 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公众需要

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看,尤其是当前的体育设施主要是为了满足普通公众的健身需要,很少考虑到公众的健康需要、心理需要。项目组对河南、安徽、山东三省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社区都没有专门的健康、心理服务设施,虽然大部分地市级体育管理部门都有一些健康监测设备,但整体数量较少,每年只是在部分时间对公众开放,大部分情况下都被放置在体育场馆内,利用率不高。当前如果大范围的进行健康、心理服务设施建设,无疑会给各级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另外,我国在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东西部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体育公园截止到2017年建成1134个,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总量的5.4倍,健康俱乐部17 968个,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总量的4.7倍[9]。整体来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没有随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发展而发展,在很多领域,都出现了非均等化逐渐加剧的趋势,这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平、公正理念是严重不符的。

墙夼水库位于潍河上游、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1960年8月建成蓄水,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有发电、养殖、供水等功能的大型水库。水库由既独立又相互连通的东西两座水库组成,控制流域面积656km2。其中东库拦截潍河上游两条主要支流高泽河和仲崮河,控制流域面积386 km2;西库拦截潍河主河道,控制流域面积270 km2。东库流域长度29.6 km,干流平均坡度0.002 62;西库流域长度30.1 km,干流平均坡度0.002 2。流域形状呈双叶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2017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东、西、中部比例 (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政府购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安排与推进路径”调研报告)

2.3 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及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体育社会指导员、志愿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培养公众运动技能、提高锻炼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无论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需要。从数量看,2013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为107.25万,但一级和二级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占其中的6.73%,只有72 178人。也就是说,这72 178人承担了我国13亿公众的公共体育服务指导工作。体育志愿者虽然可以对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工作进行补充,但我国目前志愿者运行机制还很不完善,志愿行动往往只针对某一固定的活动,很难形成固定的群体,所以我国体育社会指导员和志愿者的数量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另外,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无论是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是体育志愿者基本都是体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并不具备专业的健康领域的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训教材中,专门增加了“体育锻炼与慢性病”章节,但我国的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目前基本都是流于形式,大都采取2-3天的短期培训,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国家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时间最长也只有一周的时间,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训部门基本都把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指导方法与技巧等内容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关于公众健康的内容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就导致了体育社会指导员、志愿者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4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不够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面对的主要矛盾一直都是供给不足与需要不断增长的矛盾,这一矛盾随着近年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有所缓解,但是并没有根本解决。由于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在我国属于紧缺资源,政府考虑的是效率,优先供给的是普适性的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和市场考虑的是利润,优先供给的是能够营利的公共体育服务,公众的需要对于政府、社会和市场而言,不是选择供给内容和方式的重要考量因素。根据国家社科基金“我国政府购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安排与推进路径”项目组的调研,2017年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满意率中部地区为20.4%,西部地区为23.6%,东部地区为36.8%,都比2013年有不同程度降低(2012年分别为22.5%、31.3%和45.2%)[10]。随着公民需求的不断提升,这一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根据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公众的体质监测、健身能力等应该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内容,但当前这些内容供给明显不足。

2.5 公共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

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即便是增速较低的2013年,仍然比2012年增长了10.82%,高于GDP的增速,但是我们从2017年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构成图中可以看出,体育用品和服装鞋帽的贡献高达61.44%,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健身休闲活动只占5.98%,体育培训活动等其它内容占3.57%,运动康复等根本没有显现,而在美国,体育服务产业的比例达到了30%,这说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相比于其它体育产业,明显滞后[6]。从体育消费看,我国和发达国家差距更大,2013年我国人均体育消费是149.3美元,美国等发达国家超过了400美元[11]。从体育健康产业结构看,在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家,运动康复、运动减肥等都是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当前还没有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的主要内容。

2.6 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机制创新不够

为促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许多理论研究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了医体结合的创新机制,部分地区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总的看来,这一机制并没有产生理想中的作用,我国体育部门和卫生部门依然各自为政,独立奋斗。医体结合对于公共体育服务领域而言,是一种体育治理模式下的合作机制,在这里体育管理部门和卫生部门既不是管理被管理关系,也没有责任互相约束,而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当前我国上海、北京等地在具体的实践中,简单地把医体结合理解为整合医体两个服务主体间的系统内资源,这就形成了我国在医体结合的过程中简单地进行既定的政策和原则融合,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方法探索和模式培养,所以直至今日,我国卫生部门和体育管理部门没有形成伙伴关系。例如深圳等地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名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其目的就是希望扩展健康服务的领域和工作范围,促进公共卫生服务沿着健康服务的道路发展,但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卫生部门更多的是希望把体育等多学科纳入“新公共卫生运动”,而不是和体育管理部门及其它公共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所以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图2:我国2017年体育产业结构

2.7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家层面看,我们是对全民健身非常重视的,2016年5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把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并且给出了量化指标,要求到2020年,体育人口达到4.35亿。在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使全民健身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要求到2020年,参与全民健身的人口达到7亿人。但在实际的发展中,直至今日,依然不能尽如人意,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看,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国民体质监测点逐年下降。2013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组建测试队数量是7211个,到了2017年仅保留下来96个[12],非常不利于国民健康水平的监测。二是服务内容单调。在我国全民健身服务发展中,其经费投入主要包括两块:一是体育场馆建设,二是群体比赛与活动开展,对于公众亟需的技能培训、健康咨询、体质测试等服务投入较少,不利于公众体育水平的提高。三是对于公众体育服务理念关注不够,片面关注物质层面的健身服务,忽视了精神层面服务,非常不利于我国全民健身服务的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视域下公共体育服务的应对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公共体育服务要逐步形成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013-2017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点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政府购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安排与推进路径”调研报告)

3.1 坚持理念创新

3.2 不断加快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无论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都必须坚持从整体性出发。在实际的工作中,会涉及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甚至还会出现区域问题、城乡问题,这就要求所有的部门、层级、区域等相互合作,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水平。当前应该以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解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的投入不足、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投入失衡的问题,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不断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有国际战略眼光,积极走出去,吸纳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专业人才,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帮助,解决我们目前人才缺乏的问题。二是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改革。充分利用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契机,大力发展健康体育产业,吸纳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要通过政策支持或者经费支持,提高它们参与的积极性[13]。三是不断吸引国内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中既有公共体育服务知识、又有卫生健康知识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加入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队伍,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共同发展提供帮助。

3.4 不断丰富供给内容,优化供给方式

一是服务内容和方式要不断创新,通过科学研究,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增加运动处方、运动康复等内容,逐步推进普适性公共体育服务与精准性公共体育服务相结合,不断完善公民健康社会支持体系,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个性化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满足人们个性化公共体育服务需要。二是公共体育服务必须改变目前以量的增长为主要发展目标的模式,应该在供给中更加关注公众需要,实现由规模扩张型发展向结构优化型发展转变,在转变中要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核心目标,构建以提升公民健康为中心,以公共体育服务为抓手的复合型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民锻炼、预防与医疗一体化。

3.5 不断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产业发展

加快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可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公办民营或者民办公助的方式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体育产业水平,尤其是体育服务产业的水平,充分发挥公共体育服务社会效应,形成多元的社会合力及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如为残疾人购买体育康复服务,为老年人购买体质监测服务,为农民工购买体育健身服务等,一方面满足公众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市场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积极性,为加快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14]。

3.6 不断加快机制创新

一是要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和谐发展,防止二者尤其是公共体育服务走向碎片化,促进我国现代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体系的形成,促进权责分明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二是不同主体的合作要按照“契约”进行依法合作,在这里“契约”就是一种制度约束。不仅约束社会的行为、市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约束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卫生部门的行为,改变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卫生部门唯我独尊的传统思维。要形成一种协商合作的平等互动关系,以法制逻辑替代权制逻辑。要以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契机,逐步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一体化制度,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契合[15]。逐步构建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公共体育服务新模式和“医体结合”新模式,稳步推进医疗机构、体育管理部门、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市场的结合,形成发展合力,通过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3.7 不断加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

要以全民健身服务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结合为突破口,快速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度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以社区为平台,以体育管理部门为中心,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教育、宣传、文化等部门,设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重点解决公众健康问题。二是以省或者直辖市体育管理部门为基本单位,成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培训中心,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人数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16]。三是以高校、研究机构为重点,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社会需要的全民健身方案、运动处方库,并逐步建立我国全民健身数据库。四是建立试验区,推行健身卡、医疗卡、社会保障卡联网试点,使“医体结合”由理论走向实践。

[1]汪波,等.论多元化全民健身体系服务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2011(2):6-9.

[2]龙佳怀,刘玉.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科学,2017(6):91-96.

[3]汪波,等.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促进健康的新理念[J].体育与科学,2015(1):8—11.

[4]谢叶寿.美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3):6-11.

[5]马晓平.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经验及启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87-91.

[6]湛冰,王凯珍.政策工具视角下美国老年体育政策文本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17(2):28-36.

[7]陈云云,张玉,胡娟.新时代习近平体育思想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5-10.

[8]杨桦,任海.我国体育发展新视野: 整体思维下的跨界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8.

[9]李燕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指数实证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5):48-49.

[10]鲍明晓.“十三五”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6):1-6

[11]仇军.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学,2016(2):3-10

[12]刘国永.全面深化群众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5(8):3-8

[13]中华网.(2016-08-23).http://news.china.com/domestic /945/ 201608 19/ 23335735.html,

[14]Morris JN.Heady JA.Raffle PA.et al,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work:evidence of a national necropsy survey [J].lancet 1953(6796):1111-1120.

[15]Blair SN,PED:Harold W,et al.Physical Fitness and ALL-Cause Mortality: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Men and Women[J].JAMA,1989(262):2395- 2401.

[16]李滔,等.“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1):6.

猜你喜欢

全民公众体育
全民·爱·阅读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可持续全民医保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