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之思考

2019-05-09周爽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保护民俗

周爽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艺术学院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YFY2018001。

摘  要: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内容,它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民俗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与继承都是以民众为基础的全民性的传承与保护,传承中需要合理保持原生态,合理运用新媒体,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传承其内在价值,使非遗文化展现其活力,发挥其精神价值。

关键词:民俗;非遗文化;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必要的呈现内容之一,倘若缺失了它,那么可以说华夏的文化是缺少底蕴的。我国的非遗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所呈现的是民族之魂魄,民众之智慧。近些年,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保护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于农历节日、民俗信仰、生活礼仪等方面。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承载着历史性的意义。

一、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相互关系

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着一种不完全从属的维系关系。民俗类非遗文化包含了很多的形态,例如传统节日、祭典、庙会、婚礼、衣饰等颇多形式。民俗文化蕴涵着丰富且多元化的非遗文化内容,呈现出其特有的性格,它属于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但也并不是全部的民俗都可以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大环境下,对外文化交流较多,更应注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对于民俗文化,不能单一的只进行历史研究和资料归档,真正的民俗文化在于传承,赋予它顽强的生命力。

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内容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华,它的元素通常囊括了民俗活动的参与人、开展活动的仪式,活动所依存的物质和事件等因素。在这个传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1、民俗文化参与者的传承

在民俗项目与各种活动中,经常会牵涉各项活动中出现的重要传承者。国家大力倡导和发展非遗文化,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特色、有代表性的项目要有传承者,对继承人的条件有认定制度,规范了传承人的任务。这种规范的制定,保障了一些有技术,或接近消亡的非遗文化保护,但对于这类文化内容的传承与传播,紧靠一些少数人的努力是任重道远的。我们要确立具体的可以承载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者,积极示范引导民众自发的对这种形态进行保护与传播。可以说,以群众为根基的民俗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才是未来发展的保障。

2、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利用

在众多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上,通常会假托一些物质的对象进行呈现,因此其物质性也一个关键点。我们很多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常常就通过餐食、专有物件、活动地点等因素烘托。比如端午节吃粽子、挂艾草、佩荷包、系彩线、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吃葡萄等等。这些都是体现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近些年,这种民俗文化在传承中也被利用着,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地域性农家民俗游,已形成市场运作化,颇具规模。这种形态,已经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使得民俗文化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民俗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传承

不论民俗类的非遗文化,还是与民俗关联的非遗文化,都是以拥有某种精神存在的。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它可以加强民族凝聚力,推进社会和谐氛围。比如春节体现了家庭成员团圆、团结的精神;端午节体现了辟邪和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精神。在这每一项活动中都需要群体参加,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这些非遗文化活动中,群众参与的是一种文化继承也是一种教育传播,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只有群众自觉的承担传承角色,那么非物质文化才会代代相传,真正传承出民俗文化的核心精神。

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传承中合理保持原生态

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 产业化,它是市场经济影响的必然驱使。所以,我们要在推进中尽可能的保存原生态的物象,在发展中使民俗文化的生气得以盎然。在保持原生态过程中应该合理分类,例如,涉及技术类的、可能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把原生态放在首要位置,设立馆藏,进行合理传承利用。涉及广大民众的,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做出改变的同时,必须坚持其固有的核心精神。所以,传承中必须合理保持原生态,不要因得不到利用而失去传承,也不能失去了其原本的生机而使传承失去了其价值。

2、合理的运用新媒体

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进程中,新媒体早已成为主流信息传播途径。非遗文化的传播传承与保护也需要适应这种社会潮流,重视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全面、持久的呈现维护。在传统的非遗文化进程中,很多细致的事物很多都是由个人或小团体来完成的,影响不够广泛,技术薄弱,经常达不到完成预期。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合理运用新媒体带给我们的机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合于信息化的形态中。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解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记录与传播,切实的形成传承与保护模式。特别是将当今各种技艺与仪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尚算完整的情况下,进行音频、视频等方式保存起来,保持它的全貌,为今后的传承与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民俗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这些非遗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是不完整的,同时也会失去了它的魅力与韵味。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的是其保留与发展延续,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着盲区与误区,需要全民齐心协力,使非遗文化展现其生机,施展其文明价值。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保护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