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赎罪》中的“空白”缺失探寻文本与读者的相会

2019-05-09杨小艳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赎罪

杨小艳

摘  要:《赎罪》因其文学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被公认为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小说中,麦克尤恩巧妙地向读者展示了作家如何运用一个女孩的错误去改变甚至摧毁一个人的命运。这篇论文从伊瑟尔的接受美学出发,探析“空白”在这部小说中如何重构文本为有生命的艺术形象,实现读者与文本的相会,从而启发读者联系本文,认识到自己在文本价值实现中的作用。

关键词:“空白”;赎罪;文本意象;读者中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2

伊恩·麦克尤恩(1984—)是英国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英国人称为“国民作家”。《赎罪》出版于2001年,公认为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并获得W·H·史密斯文学奖,其同名电影更是获奖无数。由此,对《赎罪》的研究在国内外涉及专著、文学评论、论文等。小说的中的叙事技巧和主题,例如元小说、道德伦理、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各个方面都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文学发展史上,读者和阅读接受对文学研究的意义一直未引起注意,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套由“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向的文学理论在德国兴起。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哲学铺垫,由沃夫尔冈·伊瑟尔(德国,Wolfang Iser,1926一)和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 1920—)创建的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掀起了一场文学视角大转变。伊瑟尔和姚斯两人开拓了接受美学之路。其中,伊瑟尔在关注本文—读者的关系时,借用了“空白”这一概念探讨了接受美学中读者与本文的关系。 “空白”首先由现象学美学大师英伽登提出。伊瑟尔在借用英伽登在现象学中“空白”的概念把阅读活动当作一种体验的运动状态,认为空白指本文系统中的空白之处,它导致了本文的未定性,对空白的填充带来了本文模型的相互作用。它暗含着本文各个部分的互相联结,在一定程度上,是本文看不见的“接头之处”。同时,空白又能触发读者方面的想象活动,是读者的一种动力因素,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伊瑟尔,1989)。因为恰是这种“空白”诱发读者去“填充”,去“联结”,使文本各个间隔成分相互组成连贯的有意义的单元,进而重构出完整的有生命的艺术形象,实现了审美活动。

本文以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在探讨文学本文的交流结构问题中所提出的“空白”思想为基础,将视角落在读者与本文的关系上,分析“空白”在《赎罪》这部小说中起到的“连接”、“阻滞”等功能和作用,从而探析“空白”在这部小说中如何重构文本为有生命的艺术形象,实现读者与文本的相会。

一、空白指引本文与读者相会

在本文的建构中,“可联接性”是重要思想之一。相较于解释性本文来说,虚构本文中的关联性则被趋向于丰富多彩形态的空白所打破,而开放了多种可能性,以便把图式的综合留给读者去判断选择。空白打破了本文中图式的关联性,这样,空白便将选择标准和视点各部分集合为一个未完成的、反事实的、对比鲜明的,或者迭进的序列,打破“成功的延续”的期待,即文本与读者互动造成的读者对下文的期待。

在《赎罪》中,小说整体被分为四部分,在每一部分的发展、迭进之中,显而易见,存在的空白使读者全然地跳跃于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之中、从而完全打破了本文中图式的关联性。在第一部分中,罗比和姐姐塞西莉娅(塞)的爱情在试探与波折中终于有所进展,然而罗比却因为布里奥妮丰富的臆想而控告入狱。此时,罗比充满希望的光明前途被一夜摧毁,而明白误解的读者带着对剧情发展的疑惑和好奇继续深入。然而在第二部分,读者看到的是一片空白的交代,本文并没有继续描写罗比在狱中的遭遇或者塞的爱情续演,取而代之的是时间和情节上的空白。视角被突然带到了残酷的战场,大量关于战争的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将读者沉浸在战争的残酷中。此时空白已经让读者的选择标准和视点完全打破了正常“成功的延续”所应有的期待。读者因为空白而带来动力因素,在“寻求缺失”的邀请下与文本的互动越来越多,一步步在作者的带领下去找寻“成功的延续”。然而,本文与读者相会互动后,本文更是没有放过读者与文本情感的“联结”,当读者在第三部分以为布里奥妮赎罪成功,塞和罗比终于幸福在一起时,告知读者的却是对这一切的否定——他们的死讯。这一残忍结局是在读者看到布里奥妮功成名就时被“揭发”的,是在读者初步享受罗比被洗刷冤屈后的欣喜中被“揭发”的,读者的“被骗”必然带来情感和理智双重互动和冲击。

而此時、时间和情节的空白却似乎加添了读者对布里奥妮又同情又憎恨的感情。让读者,作为一个知道真相的人,自己填充布里奥妮在这些空白里所遭受的折磨和悔恨。此时,读者不得不在把各成分连接起来的同时,重构出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空白在这一过程中,看似打乱了读者的期待和故事正常的情节发展,但实际上却赋予了这部小说强烈的生命征象。

二、空白作用下读者意象与本文的相会

当空白打破“成功的延续”的期待,此时,作为一种结果,意象就会被自然地引发,这样读者不得不竭力填补缺失的环节,空白数量越多,读者构建的意象就越多。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空白的审美相关物。通过悬而未决的“成功的延续”,空白在想象中起了生动的作用,而想象的形成和必然被抛弃的情形,便决定了其作用的强度,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空白引起了一级和二级想象。二级想象是由我们反作用于我们已形成的意向而产生的意向。

《赎罪》中, 布里奥妮丰富的猜测和想象使得罗比被诋毁入狱,一片光明的人生从此被剥夺。而此时,读者已被罗比本应拥有的灿烂人生的空白所指引去产生一级想象,徘徊在罗比如果没有入狱,他对姐姐的“罪行之信” 如果没有被布里奥妮看到,他的人生会是怎样的?他会不会成功学医、打破自己的出身限制、成功的和姐姐生活在一起?他会不会功成名就、成为被塞家看重的女婿?这一空白引发了读者在“成功的延续”悬而未决时产生无数种想象,构筑出不同的意象。

布里奥妮启程自己的赎罪之行。然而,时间的空白一跃将我们带到30年后,30年后当布里奥妮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然而她的“一席言辞”却证明这开初的意向时错误的。这时,刚刚带着自己脑海中的一级想象见证了布里奥妮的赎罪之行的读者不得不放弃这些“填补”面对死亡的事实。罗比死于战争中,姐姐也在不久后因为爆炸而死去,布里奥妮根本没有去见塞请求原谅。于是,我们便得到了二级意象,二级意向是由未完成的一级意向所引起的期待产生的。这个二级意象给先前的意象带来了小说的实际主题,读者得到了一种“洞察感”。读者作为参与者,在知道这一真相后,却不得不接受这一“剧情大反转”,“眼睁睁”地“看着”已经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罗比和塞在布里奥妮没有实现的“赎罪”历程中死去,此时读者被迫被置于一种提出问题的位置。文本更是引导读者爱情故事其实已猝然而逝,在“翻转”的那一刻,赎罪再次成为新的聚焦点,可是是谁在赎罪?人死去后,布里奥妮以这样的写作方式赎罪真的有用吗?是不是她在赎罪,还是创作步里奥妮的作家在赎罪?麦克尤恩抛出的这一问题留给也只能继续留给填补“空白”的读者了。而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任务不是回答问题,而只是提出问题,把回答问题留给读者自己。而文学作品在伊瑟尔眼中,是文本与读者想象相遇的结晶。

三、阻滞“空白”延续文本生命

由于空白使本文的联系性悬而未决,作为结果的“成功的延续”的中断促使了读者方面的想象活动。文学本文按不同方式不同意图来运用,一些空白得到填充,这也就承认了读者想象的能动性。但如果空白作为悬而未决的可联系性刺激了读者的能动性的话,随之而来的便是必须对之进行严格的控制。甚至去削减空白。但小说并不会都像连载小说那样去分节发表,只是通过中断与连贯间的张力去吸引读者。这样的作品只能保持一时的流行。

因此,文本为了加强读者想象能动性,就会突然推出新的人物,甚至将另一条情节线推断,迫使读者去寻找先前叙述的故事与新的未曾目睹的情节间的联系。读者面对整个潜能之网。只能自己去补足所缺的环节,对信息的短暂阻滞的行为,作为一种刺激便因可能做出解释的细节暗示而进一步加深了。在《赎罪》中,布里奥妮赎罪的步伐将读者带到多年未提及的罗拉身上,一切因她而起,她甚至连撒谎都不需要就已经拆散罗比和塞,已经让布里奥妮一生背负沉重的担子去赎罪。此时,若干年后,她的出现证明了步里奥妮无疑的错误,证明了布里奥妮的“罪行”是多么沉重。而此时读者和布里奥妮终于到达了全局交织点,无论是对布里奥妮,还是读者,脑中无数种可能和空白都被填补。

时间被带到了1999年的伦敦,成功延续是赎罪后的幸福期待时,读者迎来的是与已预见的可能之网所冲突的结局——罗比和塞的死亡,赎罪最终的失败。此时,这种刺激因为布里奥妮的解释更进一步加深了。“被骗”的读者开始追寻之前的所有可能之网。哪里暗示着罗比的死亡?哪里暗示着姐姐的死亡?布里奥妮的赎罪之行不是已经发生了吗?此时,第三部分罗比如何从战场回来的空白,姐姐怎么可能在战乱期间见到罗比,布里奥妮赎罪之行的突然……读者面对这些空白、可能只能去削减、放弃、甚至去用不得不被陈述出来的真相去填补。而空白在此时更是“使读者赋予小说以生命——他与人物一起生活,体验了他们的活动。”此时的读者,因为他们急于了解故事的下文,所以把自己与书中人物紧紧拴在一起,以至故事进一步的展开对他成了明显可见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继续阅读中,他们得以体验了布里奥妮无法赎罪的悔恨与悲伤,她的无能为力和对自己的悔恨在与读者的互动中使读者完美地感同身受。读者此时面对的,不再只是一个文本,不再只是一本小说,而是他已经跟随体验、感同身受的一段生命历程。那些对空白最后的填充与削减无形的将他们与文本交织在了一起。

四、總结

伊瑟尔认为阅读就是读者——本文之间的相互作用。把阅读作为读者的一次体验过程。在《赎罪》中,作为潜在联系的空白,打破了读者“成功的延续”的期待,一步一步引导读者与文本产生互动,将文本中的人物、情感、事件都与读者紧紧交织在一起。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为了“填补”空白,被不知不觉地刺激而产生一级意象,《赎罪》中的一级意象因为布里奥妮的坦白而反作用于读者去产生二级意象,从而引发了读者的质疑,此时,读者也最终被重新拉回到了赎罪这一聚焦点上。此时,到底是谁在赎罪?布里奥妮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像上帝一样安排着每个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她更是在“欺骗”读者中寻求自己的救赎。那么,读者应该怎样去看待赎罪的主题呢?这个主题仅仅是充满好奇心的布里奥妮吗?这个主体会不会是他们自己?或者会不会是这些拥有像上帝一样权柄的小说家呢?这些问题都被抛向了读者。

参考文献:

[1](英) 麦克尤恩.赎罪[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2](德)沃夫尔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赎罪
《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对话”
《赎罪》电影语言浅析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心理变化过程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例谈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修辞译法的影响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论《赎罪》的误读叙事
家庭视阈下《赎罪》中的姐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