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梭罗的生态哲学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2019-05-09柯珂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自然

摘  要:散文集《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超验主义作品,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践行自耕自食、简单质朴的生活经历。本书的经典在于它向人们展现了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唤起了人们拥抱自然、感恩万物、探究自我内心世界的本真需求,对当今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类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梭罗在这部作品中体现的生态主义思想,并挖掘其中的生活哲学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自然;启示

作者简介:柯珂,女,出生于1988年,讲师,硕士学位,目前就职于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2

一、引言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是19世纪美国散文家、诗人、哲学家。他一生与“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爱默生为友,并深受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创作出了众多具有超前意识的文学作品。

1845年,梭罗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小镇附近的瓦尔登湖畔亲手搭建了一间小木屋,并在那里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在这片宛如世外桃源的土地上,梭罗自耕自食,读书写字,与鸟雀为邻,走兽为伴,把自己完全地沐浴在瓦尔登湖畔的和风雨露、一草一木之中,并把这段体验简朴生活的经历与感悟写成了《瓦尔登湖》一书。作品中质朴的描写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生活的静谧,更能唤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然而,19世纪中期的美国是工业发展和物质崇拜盛行的时代,梭罗隐退于林间湖畔的生活无疑不符合当时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这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怪异”的人,直到世纪之交,他的这部作品才获得广泛的认知。而今天,《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之一”,湖畔小木屋的生活成为了忙碌奔波的千万都市人心中向往的精神符号,滋养着每一个干涸的灵魂,向人们传递了一种不受物质约束、不被欲望左右的生活的可能性。

学术界对《瓦尔登湖》的研究在本世纪初出现过一次热潮,但在随后的时日里从未停止过。美国生态批评先驱劳伦斯·布伊尔在其作品《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寫作和美国文化的形成》中阐述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解析了以《瓦尔登湖》为代表的美国生态主义作品。

在我国,关于《瓦尔登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生态批评和自然观两个方面,其中包括:苏贤贵对梭罗生态伦理的探讨,认为梭罗强调了“自然审美和精神意义”,批判了“同时代盛行的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社会俗流”[1]66;陈凯从“审美对象、象征意义、自然之子、科学观察和环境保护”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认为“梭罗的著作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传播绿色观念的教科书”[2]129。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现状下重读这本书,依然能带来众多触动人心的启发和感动。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梭罗在这部作品中体现的生态主义思想,并挖掘其中的生活哲学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意义。

二、梭罗的生态哲学

(一)人与万物的关系

对自然的感恩和共生是贯穿《瓦尔登湖》一书永恒的主题。梭罗认为大自然是一个人内心平静和力量的来源,并践行了人与自然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他远离城市的喧嚣,避开冗繁的社交,来到这静谧的湖畔,让自己的双手沾满泥土的芬芳,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沟渠与山坡,细心观察每一片飘落的树叶和每一只拜访小木屋的鸟兽。他把自己融入自然,与一草一木平等相处;他热爱着自然,笔下处处流露出对自然的关切;而大自然也赠予了他身心的充实与平和。对此,他写道:“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它们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康健,这么多的欢乐!”[3]126

梭罗对自然的共生感促生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他内心深处并不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主宰地球的人类,而是自然界中生命有机体的一员,是瓦尔登湖的一部分。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待在户外,是为了我身体里矿物的、植物的、动物的部分。”[3]44他认为自己与土地息息相通,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因此,他变得谦逊,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每一个细微的美好和赠与。“在大自然的任何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即使是对于愤世嫉俗的可怜人和最最忧悒的人也一样。只要生活在大自然之间而还有五官的话,便不可能有很阴郁的忧虑。”[4]120

瓦尔登湖象征着梭罗回归自然、回归生命本质的内心所向,一片人类越来越远离的精神领地。人类花了数千年的时间让社会变得文明,让财富剧增、让科技发达,但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们所生活的土地却失去了温存,忘却了聆听着鸟儿的叫声醒过来的清晨有多么美好,树叶飘落的那一瞬间它是多么的自由。人在自然中践行着一份纯真,自然也会提醒着“人是自由的,就如同这天地间的鱼虫鸟兽一般,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人是属于自然的,整个自然也是属于所有生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如同自然一样纯洁无瑕、广阔无垠,永远不失自我,读懂生命的本质和意义。”[5]33

(二)极简的生活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不仅自给自足,他还倡导了一种“简单,简单,在简单”的生活哲学。他的极简生活哲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摒弃生活中一切不必要的物质需求;二是把精神消耗降至最低。两层含义的极简生活哲学都体现了梭罗重视内心精神的富足,复归自然人性本质的追求。隐退至林中的生活满足了梭罗探索内心、回归真我的目的,他写道:“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3]83 “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活得稳稳当当。”[3]83可以看出,梭罗践行极简生活的过程,也是他寻找生活意义的旅程。

梭罗认为生活的必需品只有四件: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3]12在搬进瓦尔登湖畔的小屋之前,梭罗拥有过的唯一屋宇曾不过是一顶帐篷,为他遮风挡雨,而今这间小木屋已是他住所的一大进步。房间中只有三把椅子和几件必要的家具,但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不用跑出门就能够在屋内呼吸到最清新的空气与最温润的和风。每天的食物大可不必三餐,一顿也够;身披的衣服保暖足已,无需花俏。梭罗在书中特意说明了自己到瓦尔登湖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过简陋的生活,而是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了精神世界,让它变得富足。

在降低物欲的同时,梭罗也否定了这个文明社会中看似进步的体制和风俗。在他看来,“现代化的进步设施”并没有让人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反而消耗着一个人的精力、时间、心智。享受着这一切的文明人是“可怜的”,“而没有这一切的野蛮人,却生活得野蛮人似的富足。”[3]27他认为打短工是一种“最为独立不羁”的职业,短期的劳动便能养活自己,从而自由支配剩余的时间;“社交往往廉价,相聚的时间之短促,来不及使彼此获得任何新的有价值的东西”[3]124;而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是一个人最好的伙伴。

“为什么我们应该生活得这样匆忙?”梭罗问到,这一问也问出了现代人忙于生计却又浑渾噩噩的矛盾。人们登上了一辆停不下来的列车,哪怕在驶出站台的那一刻心中充满疑惑,哪怕这并不是一趟有意义的行程,但却不敢浪费一秒的时间质疑自己的选择。现而今,忙碌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众生追逐名利、背负压力却依然匍匐前进。若能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欲望,或许我们的步伐可以变得轻快一些。

三.结语

梭罗的《瓦尔登湖》向人们展现了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唤起了人们拥抱自然、感恩万物、探究自我内心世界的本真需求。在本书的末尾,梭罗讲了一只“强壮而美丽的爬虫”的故事,从一个早已埋下的虫卵到破桌而出的生命,数十年的演变牵连出了与它相关的一系列生命印记。顿时恍悟,我们也不过是所有生命印记中渺小的一员,爬虫挥动翅膀享受了它“完美的生命的夏天”,而我们年复一年去度过生命中的每个春夏秋冬。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个瓦尔登湖,让它承载起我们对自然的敬畏感恩、对回归自然的精神向往,让梭罗的践行的生活哲学为那些忙忙碌碌、求索名利的灵魂指明方向,让我们像他一样徜徉在晴空或细雨中,去记起每一个生命该有的权利和尊严、鲜活和灵动。

参考文献:

[1]苏贤贵.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58-66.

[2]陈凯.绿色的视野——谈梭罗的自然观[J].外国文学研究,200苏贤贵.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4(04):129-134+176.

[3]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6.

[4] Henry David Thoreau, Journal, vol. VIII in The Words of Henry Thoreau.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1906.

[5]倪铭英.《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3).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自然
我们一直是要好的朋友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事关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