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画见证波兰兴衰历程
2019-05-09李易安
李易安
2017年7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前往德国汉堡参加G20元首峰会的前夕特别访问波兰,并在首都华沙的皇家城堡博物馆里,与波兰总统相谈甚欢,两人肩并肩一同欣赏19世纪的波兰经典爱国名画——《雷伊坦——波兰的衰亡》。
这幅由波兰名画家扬·马泰伊科在1866年所作的油画,以戏剧化的象征手法,重现了1772年欧洲列强与贵族叛徒,联手推动“第一次瓜分波兰”的国际协议。而马泰伊科笔下的主角,则是油画右下角、痛苦倒地的爱国议员——塔德乌什·雷伊坦。
在16到17世纪,波兰曾以“波兰一立陶宛王国”之姿,成为欧陆最庞大、人口最多的一级强国。但到了18世纪,因为连年争战与贵族内斗之由,王国的实力已大不如前,除了东边的沙俄崛起之外,西边的普鲁士与奥地利等新兴邻国更是侵门踏户。最终,在一连串的国际事件之后,衰弱的波兰也成了俄罗斯的附庸,并在1772年惨遭列强瓜分,成为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区。
1772年的瓜分被称为“第一次瓜分波兰”。在谈判过程中,不少众议院的波兰贵族都被俄罗斯、普鲁士收买,并为了权力与荣华而牺牲国家主权,唯有真正爱国的雷伊坦挺身而出,试图阻止瓜分案的签字。
当时的雷伊坦曾试图以各种手段阻止谈判议事的进行,却因此被同僚强行赶出议会。雷伊坦眼见祖国任人宰割,自己却受迫淡出政坛,绝望的他最终抑郁自杀。雷伊坦死后,波兰又遭遇两次瓜分,并在1795年正式灭亡,“波兰”一词也从地图上消失。
但是,波兰灭亡后,境内的主权运动仍此起彼伏。而在波兰亡国后才出生于克拉科夫(当时是奥地利领土)、此时已很有名气的马泰伊科,也受到1863年波兰人反抗俄罗斯统治、却惨遭镇压的“一月起义”影响,开始萌发爱国画的灵感。
在《雷伊坦——波兰的衰亡》这幅画中,力图阻止国家灭亡的雷伊坦瘫倒在画面的右下角;与之相对的则是满屋子的“贵族叛徒”。比如画面中手指远方、身穿橘色军装者,就是受俄罗斯收买的贵族议长波宁斯基。波宁斯基的左手指向门外待命的俄罗斯士兵,要求他们逮捕坏事的雷伊坦;而他的右手中本该有根议长令牌,却被扰乱议事的雷伊坦偷走,只好由木头拐杖代替——而这也象征着卖国的国会,已不具备代表国家的资格。
此外,画面最左边身着蓝色外套正欲起身者,则是波兰末代国王。对于王国兴亡毫不在意的他一脸不屑,也暗示着波兰历史对于这位亡国之君的糟糕评价。
会场二楼,位于两位女士中间的则是冷眼看待一切的俄国大使,其无视脚底下的纷乱,眼光只看向画面中央的国会壁画——俄国女皇凯瑟琳二世。有趣的是,凯瑟琳二世的肖像画,正与左下角的波兰国王对角相望。在历史上,波兰国王也是凯瑟琳二世的情夫之一,在波兰亡国之后,波兰国王也避居圣彼得堡,并在凯瑟琳余荫的庇护下安度余生。
在会场中,几乎所有人都是叛徒或懦夫,唯一试图为雷伊坦挺身而出的,是一名在凯瑟琳女皇肖像下高举骑兵帽与军刀的无名军官。根据绘者马泰伊科的助手回忆,马泰伊科希望透过这幅画来警醒波兰民众对于亡国悲剧的责任感,并讽刺贵族与政府的“败德劣行”。
然而这幅画,在当时的波兰却引发了争议。
马泰伊科画中那些“贵族叛徒”的后代们纷纷暴怒而起,批评画家扭曲历史、侮辱先人。当代也有人指责,说马泰伊科画中把许多不同时代的人物扭曲在一起,对历史的绘画“不准确”,只称得上是三流作品。
马泰伊科因此饱受黑函威胁,但最终他仍在奥地利贵族的协助下,将《雷伊坦——波兰的衰亡》运到了巴黎,并于1867年的世界博览会中公开展出、引发轰动。不过波兰当时仍是亡国,在世博会场上,这幅爱国名画也只能陈列在“奥地利馆”,之后更由当时的奥匈帝国皇帝以15000克朗(约合11447万元人民币)的高价买下,陈列在维也纳的皇家画廊。
直到第一次大战结束后,波兰重新复国,(《雷伊坦——波兰的衰亡》才重新被波兰政府买下,这幅画才从亡国名画成为经典爱国作品。在这段时间,《雷伊坦——波兰的衰亡》也成为波兰抗俄故事的代表作,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在纳粹与苏联的夹击下,波兰再度亡国,名画的故事也再次进入荒謬的转折。
1945年二战结束后,波兰也为苏联铁幕所统治。重返的俄罗斯统治者于是重新解释这幅爱国作品,并称之为“波兰贵族阶级腐败”的历史象征作品。但波兰人未忘记历史的怨怼,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铁幕即将崩溃之际,《雷伊坦——波兰的衰亡》这才再度重回公众视野,成为波兰人反抗俄国暴政的提醒之一。
如今,《雷伊坦——波兰的衰亡》已成波兰最常见、也最为人知的艺术作品之一。而且,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名画前与波兰总统手牵手,满脸笑意地称赞:“波兰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编辑/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