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舒适护理对非全身麻醉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9-05-09费春艳
费春艳
(宣威市中医医院 云南 曲靖 655400)
手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手术会产生较大创伤,患者较易出现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会进一步造成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进而影响手术顺利进行。作为一种个性化、创造性护理模式,舒适护理能够提升患者舒适度,减轻机体疼痛,缓解负性情绪。本研究选择收治非全身麻醉患者120例,对其中部分患者开展手术室舒适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收治非全麻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常规组(n=60)。常规组包括女26例、男34例;年龄范围22~67岁,平均(44.8±6.8)岁;其中20例行神经阻滞麻醉,40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实验组包括女27例、男33例;年龄范围23~68岁,平均(44.9±6.9)岁;其中22例神经阻滞麻醉,38例连续硬膜外麻醉。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手术室舒适护理,主要包括:(1)术前舒适护理:开展术前访视,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存在负性情绪进行有效疏导,引导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具体当中可采用播放舒缓音乐、开展放松训练的方法让患者充分放松身心。同时还应引导患者家属在神经、生活等方面多多支持患者,让其感受到家庭的关爱。(2)术中舒适护理:将手术室温度、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术中强化保暖,预防低体温。为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手术过程中可播放舒缓音乐。术中避免谈及预后、手术风险等问题,防治患者产生不必要疑虑。(3)术后舒适护理:护理人员应将患者身上血迹及时清除,并用床单等遮盖患者隐私部位。运送患者会病房时,应有效保护伤口和引流管,预防引流管脱落或折损的情况。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病房后应与其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告知手术已经顺利完成。为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可采取舒适体位,对于疼痛较为严重患者,应依据医嘱应用镇痛药物。
1.3 观察指标
应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对患者手术舒适度进行评估,分值越高则舒适度越高。应用SAS、SDS量表评估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分值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舒适度评分对比
实验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环境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
表 两组舒适度评分对比(±s)
表 两组舒适度评分对比(±s)
组别 n 心理 生理 环境 社会文化实验组 60 36.1±4.3 16.6±3.4 23.9±3.1 31.9±4.2常规组 60 27.9±4.2 13.2±2.6 18.7±3.3 26.3±2.3 t 5.061 6.560 6.086 5.356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评分(37.6±4.6)分、SDS评分(38.7±4.8)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的(43.5±5.2)分、(44.6±5.4)分(P<0.05)。
3.讨论
舒适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型,其以实现患者心理、生理、社会统一为目标,通过有效护理操作提升患者舒适度[1]。临床研究显示,手术环境、手术事件、孤独感都是应激源,可进一步引发患者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这会影响患者内分泌、神经系统,最终对手术顺利进行产生威胁。手术室舒适护理中,护理人员对引发麻醉、手术中患者生理及心理功能紊乱的因素急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干预[2]。同时将护理服务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并通过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缓解患者不适感。另外舒适护理中更加强调人文关怀,患者能够充分感受到外界的支持和温暖,进而获得心灵上的安全和满足,手术配合度更高[3]。
本研究中,实验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环境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可见,手术室舒适护理能够显著提升非全麻患者舒适度,缓解其负性情绪,推动手术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