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的“泛在式”教学模式
2019-05-09孙翠改敖建华盛雪丰
孙翠改,敖建华,盛雪丰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江苏 苏州 215200)
0 引 言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及《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有关精神,高校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同时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1]。基于教育部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我们提出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式”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1 现状分析
1.1 问题1:教学资源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
当前,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机制,主要表现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学校和个人在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各自为政。尽管我国已在各个层面建设和开发了许多数字化教学资源,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总量不足且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由于目前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对象一般都处于同一水平层次,不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教师无法从教学资源中获取与教学、备课相关的资源,学生也无法得到更全面、丰富的学习资源。
1.2 问题2:学生学习空间局限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倡导教学模式改革,但在改革过程中,大家忽视了很多细节。其中,很多院校把教学模式改革的侧重点放在教师这一端。通常的做法是,要求教师完成资源库的建设、教学手段的创新、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等,而忽视了学生这一端的学习行为研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只有课上短短的40~50分钟左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1.3 问题3:传统教学手段不利于教学整改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极大阻碍,主要体现在它对存在差异的教学对象实施同一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其次,课堂教学缺少丰富的动态生成性。另外,传统教学方式只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数字化形态,更无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大数据分析。而一个良好的整改制度应该非常重视数据系统的支撑,通过对质量数据的源头采集,把创造质量、保证质量的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个师生。
2 实施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院校在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空间、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如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如何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如何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来进一步调整教学?笔者据此提出“泛在式”教学模式。
“泛在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任何信息的方式,是提供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5A学习(Anywhere、Anytime、AnyWay、Anyone、Anything)。泛在学习可以将课内与课外学习、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相结合,具有易获取性、及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的真实性、适应性、协作与共享等特点。
2.1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泛在式教学新模式
依托蓝墨云班课云服务平台,通过构建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微课、企业项目、教学案例等泛在教学资源,为教师、学生等群体提供课堂、宿舍、办公室、家等全方位的教学参考。同时,依托“科协”“工作室”等教学环境的创设,让教师、学生无论在白天还是在夜晚都能享受学习,真 正 实 现“AnyThing、AnyWhere、AnyTime、AnyWay、 AnyOne”的教学新模式,见图1。
2.2 创建泛在的教学资源
图1 “泛在式”教学模式
要创建教材、微课、项目、案例等一系列教学资源,需联合本地区周边其他兄弟院校共同编写一体化教材,实现共建共享。在院内要组建课程师资团队,建设课程相关的微课资源,并联合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资源平台的建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将成为主流,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将线上线下资源衔接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完全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自学的需求。对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等,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等资源予以补充,将资源上传到“蓝墨云班课”网络学习平台,便于学生二次学习。另外,教师利用假期进企业顶岗实习,将企业中的真实项目、案例等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以满足更高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在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课程中,根据教学经验积累,我们与周边兄弟院校共同编写一体化教材《Android系统基础项目实战》,并录制微课51个,采用二维码生成工具将微课与课程章节具体内容无缝连接,课程单元测试制作成通关型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开发课程题库,学生可根据课程章节内容随机组卷并自动评分,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习;编写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综合实训指导书 《基于Android Studio平台的理财管理系统(案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此外将与本课程密切关联省技能竞赛——移动互联技术应用赛项知识点分解,围绕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楼宇、智慧校园、智能监控等形成11个项目,供学生拓展学习。所有教学资源都放置于两个网络共享平台(蓝墨云班课平台和超星泛雅平台)之上,供兄弟院校共用共享。
2.3 创设泛在的学习环境
目前,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大多限于教室,在课后,大部分学生将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上。在院内要设立“科协”“工作室”,将学生吸引进来,构建“教师+行业能手+学生”的“工作室”制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从单一课程的学习转变到借助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与实践。校企共建与行业能手的融入,一方面使师生真正接触到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项目,另一方面在企业和行业能手的指导下,师生对真实项目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大大提升,更好地把握行业领域的技术趋势,找准了发展方向。同时以“科协”“工作室”为平台,承接各类技能大赛培训,给学生提供一个继续学习的环境,见图2。通过将相关资源上传至蓝墨云班课云服务平台,保证了教师和学生群体可以在宿舍、办公室、图书馆、家里都可以轻松访问这些网络资源。
图2 “科协+工作室+项目+大赛”教学空间拓展
2.4 构建泛在的教学方式
目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教师和学生中非常普及,学生因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上把手机当游戏机和影碟机的比比皆是。教师无法控制学生手机不进课堂,那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课堂的学习工具,名正言顺地让手机走进学校与课堂,服务课程教学的开展,从而真正地实现泛在教学[2]。
蓝墨云班课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满足教师和学生课堂内外即时反馈的教学互动班课平台。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应摒弃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转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教学工具,以蓝墨云班课为教学平台。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投票问卷、答疑/讨论、头脑风暴、测试、分小组作业等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优化教学过程,减轻教师上课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见图3。
图3 教学过程开展活动种类
可以设计完整的移动学习资源放置平台之上,在师生之间开展在线课堂、课后互动反馈,实现师生之间即时的沟通分享,让教与学更轻松、自由、有趣。此外通过各类型教学活动的开展,加强移动学习过程监督,进而提升移动学习的有效性,见图4。
图4 丰富的教学方式
2.5 采用泛在考核机制
完善课程传统考核机制,采用课证融通、课赛结合等形式多维度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见图5。实施课证融通项目化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要通过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根据课程的技能、知识、素质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融入一个个项目中,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同时,将各种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竞赛为动力,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这样经过课程学习—职业认证—技能大赛环环相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总结知识与传播知识的能力。
图5 课证融通,课赛结合
2.6 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大数据分析
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智能化的课堂考勤、时尚化的课堂表现、先进的课堂测试、灵活多样的课堂评价等,为学生营造出更加高效、趣味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每一次参与,平台自动跟踪并生成大量的数据,比如在测试中,后台清晰显示出“已参与”和“未参与”的人数和学生名单,准确地记录每位学生的做题时间和所得分数,快速地计算出全班本次测试的平均分和平均用时,并以柱形图直观展示各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分布,自动统计全体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全班学生所选ABCD答案选项的分布图和所占比例,显示学生答题详情(答题正确的学生名字和答题错误的学生名字)。除此之外,后台还会自动生成各种报告,其中资源报告用来统计发布到平台上各种资源类型的数目和所占比例。活动报告用来记录教学过程开展的活动总数目和不同类型的活动构成。学情分析报告用来总结学生获得的经验值分布,以成员中最高经验值为基数,超过 80%(含)的为优秀,60%(含)至80% 为及格,60% 以下为入门。经验值获得方式及经验值较低的学生学情分析等。后台自动生成的这些数据及数据的自动分析,对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先进性,提取蓝墨云班课课程平台所收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学习规律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通过进行横向比较,结合大数据分析的准确定位,为后续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活动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见图6。
图6 活动报告图
3 创新点
3.1 基于“互联网+”的泛在式教学模式创新
我们以蓝墨云班课为网络课程平台,以企业真实案例为项目驱动,用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1本教材+1份课件”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根据大数据分析报告动态调整,学生学习由课程内向外延伸,结合科协+工作室+技能大赛,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泛在式教学新模式。
3.2 泛在的教学资源建设创新
早期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总量不足且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散存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很难便捷地获得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外,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特别是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并不乐观,访问率很低,闲置现象严重,教师也无法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从学生角度讲,因缺乏良好的教学资源集成和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我们提出“校企共建,校校共享”,建立一个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资源共享平台,其内容和展示具有导航系统便捷化、交互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流媒体)和情境化(虚拟真实教学环境)、评价方式动态化(过程化)和多元化,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3 泛在的教学环境创新
在丰富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上,借助于移动教学新特点,可开启课前+课中+课后三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新模式,以“科协+工作室”形式进行教学空间的拓展。根据高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改变过去以课程开发项目的学习模式,实施以项目为边界开发设置课程,真正实现项目化教学,让学生知识得到了积累和沉淀,技能得以提高。
3.4 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大数据分析的教学手段创新
创新教学手段,积极推进移动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适宜的移动性和碎片化的学习环境,优化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建立健全移动学习过程监督,可以提升移动学习的有效性。根据学生兴趣点,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享受中学习。根据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系统自动考核评价,通过对后台大量数据的分析,调整教学内容,改变过去教师教授知识的盲目性。
4 结 语
通过泛在式教学实践模式,可以构建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使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5A 学 习 ——Anywhere、Anytime、Anydevice、Anyone、Anything的五级教学体系,重点突出了“创建泛在的教学资源、创设泛在的学习环境、构建泛在的教学方式、采用泛在考核机制”的教学模式创新,提高了学生获得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数量和级别,增强了学生动手开发项目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理念创新[3]。笔者仍需探索如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以信息化带动课程教学的现代化,这些是在泛在式教学实践中继续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