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经济视角下应用型本科职业人才分类培养研究

2019-05-09黄承宁贾敬典

计算机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方向校企

黄承宁,孙 洁,贾敬典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移动网络学院,江苏 南京 211222)

1 产业视角本科职业人才分类培养必然性

随着新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推进,长期以来存在的校企人才供给“两张皮”矛盾日渐突出[1],社会对高素质专业职业性人才需求日益增大,也不断要求高校改进办学思路,提升内涵建设,创新发展模式。特别是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将产教融合、专业人才供给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2-3]。《意见》提出了加强智力建设策略:①面向专业产业经济融合发展需求,鼓励高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设置相关专业,注重将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尽快引入相关专业教学中;②实施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鼓励校企、院企合作办学,推进产业方向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研究平台,建立一批联合实训基地;③支持引导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开展专业基础知识和方向应用培训,鼓励产业企业以及高校专业教育主体间开展任务外包、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鼓励互联网人才双向流动与培养。

政府将高校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产业经济需求提到了战略高度。同时,高校建立校企联合机制,对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定期调研论证,并联合企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制不同专业方向领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环境、符合现代工程要求的实践环节,也越来越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内涵发展要求[4]。高校坚持产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导向,构建产校企教融合的专业方向人才分类培养,也是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要求,更是全面提高新形势下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的必然创举。

随着国家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提高,政府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相关制度和原则的重申,已经明确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基本办学制度。2017年麦可思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产业经济+高校专业人才分类培养(2017)》显示,2017年全国积极申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改项目占科研教改总量的40.82%,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创新产教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5-7]。无论是对产业经济人才结构的调整,还是对教育专业结构的改革布局,产教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都表现出强劲的活力。

2 产业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内涵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独立学院发展迅猛,截至2018年独立学院共266所,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8]。与母体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有其自身的机制灵活性和产业职业性,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克服高等教育千篇一律的统一制度化培养,科学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高校开设专业特点和尊重学生发展意愿和个性,积极探索建立以“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人才培养目标为理念,以培养符合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职业性本科人才为目标。因此,在产业经济视角下,应用型本科职业人才培养内涵可以概括为产业就业导向、职业能力本位、专业分类培养。

2.1 产业就业导向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需求,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与经济产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一致,但由于校企双方在社会功能职责定位、目标利益、思维定势等方面差异,双方的产学融合一直处于概念状态,没有实质性融合内容[9-10]。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经济人才需求不匹配,其原因根本在于现行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依据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等进行培养,缺乏对产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调研与融合,忽视了培养主体学生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社会需求多样性。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进一步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人才就业需求有机融合对接,实现根据产业就业人才需求多样化来指导专业方向人才分类培养的差异化。

2.2 职业能力本位与产业岗位群技能对接

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分别通过仿真、全真工程化环境,在项目确定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在高等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培养环节所占比例失调,安排内容不系统,在实现过程中将工程实践简化为课程设计、实习参观等上机练习答疑,教学手段单一,对于专业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紧密对接产业岗位需求,缺乏将专业工程实践培养目标细化在具体执行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在项目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中熟悉产业工程环境与真实情景,充分掌握经济产业发展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与产业技能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难题。

2.3 专业分类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多样性对接

社会产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对专业方向人才分类培养提出了客观需求,高等教育与产业经济需求存在着人才供给的关系,社会产业需求是教育培养的方向,也是教育培养主体的目标导向。随着产业经济的日趋专业发展,对产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结构化、多层次化和职业方向化特征,高校作为人才需求的“供给侧”,应该根据“需求侧”的人才需求变化调整现有的统一专业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多样性,论证设置专业方向学生培养的多样性,进一步探讨专业分类培养模式目标和途径的多样性。

3 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实现途径

3.1 根据产业经济科学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目标,优化课程培养体系

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方式考核等政策性不统一的问题,如此必然出现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必须科学地实现与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尊重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同时正视培养主体学生作为个体的多样性[11-15]。

从2014年起,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更新教育理念,确立“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自由发展”的“工本位”教育理念,制定了与专业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从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积极调研推进校企产学协同培养,将产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与学校办学实际、专业发展方向合理对接,确立并制定了尊重学生个体多样性发展、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分类培养、人才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纲领性方案与目标。

在纲领性培养方案与目标制定的基础上,优化专业培养课程体系,确立紧贴社会需求和提升就业能力为衡量标准的课程体系制定理念[16-17]。通过校企融合协同调研,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调整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自主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等模块比例和设置,制定了与产业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开设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模块。就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移动网络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学院科学设定了软件研发、系统与云计算运维、网络技术、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等4个专业方向,课程培养体系按照“低年级专业夯实基础、高年级方向分流”的原则,科学设置了“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的柔性课程体系。每一个专业方向都规定了量化指标体系,体现“就业”特色,具体内容见表1。

3.2 改革教学方式与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在社会产业人才工程实践技能需求的背景下,特别是新工科发展对人才教学和培养要求,要求高校不能再以简单的理论教学结合实践上机来开展教学过程,而应该积极推动改革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以专业工程实践项目为驱动,贯穿专业方向过程培养,通过模拟仿真工程实践环境与情境,推动个体学习与团队协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能力,同时建立双导师教学制,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交叉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新工科背景下需求的跨学科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笔试机试等考核方式,实施教师“挂牌上岗”“线上线下双教学”翻转和理论实践“考教分离”等改革,将“评教”和“评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丰富人才教学培养手段。稳步增加项目过程实践考核、工程思路设计和实践问题解决等环节考核,引导学生从“考生”变“学生”,让“教师”变“导师”,让“教材”变“参考书”。课堂教学之余,学院积极组建课程优秀团队开发教学资源,加强网络课程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融通线上与线下2个空间,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学习途径,探索工程人才培养途径。

3.3 完善师资结构与校企共建基地,巩固专业方向校企供给侧改革

教师队伍是实施具体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力军,因此教学队伍的建设要立足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双师层次、优化专业方向结构,重点抓好专业方向师资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探索以横向、纵向课题和创新创业项目等为依托,以团队建设提升师资队伍与专业方向的整体教学培养实力,积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智力支撑。

对于应用型高校,一方面,“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产学融合的“产”,既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也掌握着本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前沿问题,能更好地将产业需求和前沿技术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要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或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有计划地选送学院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过程作好师资保障。

表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

在师资建设和教学过程保障之余,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将市场供求比例和就业质量纳入专业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模重要依据,从人才最终供给侧改革效果上做了有效要求保障。供给侧改革保障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企业根据经济产业发展将上下游经济体纳入协同育人人才需求侧,扩大人才专业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从专业建设规划、就业处政策导向、企业合作发展、校友资源建设等方面增强人才供给侧的改革质量。

从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切入点,再到产、教、研“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全过程共建,到最后解决人才教育供给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矛盾,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探索实践出了一条适合产业经济视角下应用型本科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4 结 语

正是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探索形成了就业导向型专业方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产业人才需求触发,从受教育者主体多样性和毕业愿景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目标需求、岗位发展与发展潜力等,制定相应的基础平台和方向模块培养方案目标,构建具体相应课程体系,将学生专业方向分类教学与培养管理,实现不同产业需求方向培养目标,从而各尽其才,完成了高校在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人才智力“供给侧”的改革,为区域经济发展做了相应贡献。

深化产教融合,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专业分类培养,从模式创新、协同育人过程把控、人才供给需求侧改革,让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接轨产业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提升了校企“人才产品”的培育质量,满足了推动教育生态和产业经济生态融合发展的内生需要,才能顺应国家积极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战略实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外在要求。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方向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2022年组稿方向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数读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