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2019-05-08刘雅芳
摘 要:现在处于网络时代,到处都充斥着网络谣言,谣言是一种凭空捏造的事实,谣言的杀伤力很强,对社会的影响恶劣,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提炼出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传播途径。以及通过意见领袖的引导、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文化认同来尽力避免谣言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关键词:谣言;虚假信息;网络辟谣;文化认同
谣言自古就有,在移动互聯网时代,人人拥有麦克风,每个人即是传者也为受者,信息传播越来越快,谣言越发猖獗。如过年期间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的假新闻事件,自称是上海女的网友发帖抱怨,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多方观点汇聚,你言我语各种热议,最后却被证实为子虚乌有的谣言。还有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抢盐风波”,传言食用加碘盐能防辐射,所以人们疯狂抢加碘盐,甚至有人哄抬盐价,官方媒体则竭力辟谣抑制抢盐风波。
一、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
现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越来越快捷、越来越多样,从文字时代迈入了图像时代,而现在又进入了直播的时代。技术手段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但是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危险以及谣言传播的风险。拍照片、后期处理、视频剪辑……歪曲真相的技术是越来越多,门槛也越来越低,很多人都具备这样的技能,所以说网上的信息越来越难以辨别真假。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和传播谣言呢?主要在于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在认知上,没有人的知识储备是全能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所以当信息超出人的认知领域的时候就会存在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越强,谣言就越能够得到滋生和传播。正如父母辈的群众更容易相信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谣言和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缺乏批判吸收认识的媒介素养。
第二,在心理上,所有人都是有情感的,而这种情感让我们无法客观的去看待一个消息,必定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带有我们的情感因素去分辨一个消息。
第三,在立场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向,难以用不偏不倚的方式去处理信息。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尽可能的去摒弃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立场,站在一个中立的、客观的角度为人们报道和传递信息。
(二)互联网时代下谣言传播的途径
谣言通常通过信息流瀑来传播,一旦一定量的人开始相信了一则谣言,那么其他人也会跟着相信。人们对于多数的谣言都缺乏直接经验或个人认知,所以大多数人会听从其他人的看法。人数越多我们就越会选择相信。在互联网上,信息流瀑每天都在发生,即使它们所涉及的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谣言。而这些信息流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信念和行为。
信息流瀑通俗一点理解,就是人们在信息洪流当中接受者信息的冲击,因为这个冲击让我们头昏脑胀,渐渐地就去相信了这些不知道是真还是假的信息了。不仅仅是因为信息洪流难以辨别真假,还有一种心理存在让我们相信谣言就是因为从众心理了。
二、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规避
(一)意见领袖在辟谣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谣的过程我们难以避免,但如何去辟谣呢?对于很多人而言,辟谣需要有一个自己相信的人来进行辟谣,选择相信与自己立场相同的人的观点,而这些人会被供奉为意见领袖。我们会去选择相信意见领袖的带领,所以,意见领袖的观点对于辟谣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博和朋友圈是谣言集中地,但两者的辟谣机制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微博有一个自净机制,即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当一个谣言进行传播的时候,它传播的很迅速,但是也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以辟谣信息也会得到开放的传播。这个自净机制会使微博的辟谣显得相对轻松一些。但是,朋友圈的辟谣就会更加的困难,因为朋友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而这个封闭的圈子内是我们认可的一些朋友,我们与这些朋友基本上是立场一致的。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谣言传播非常容易,但是辟谣信息的传播却比较困难,因为辟谣信息的观点与谣言是观点相左的,真相想要侵入到这个封闭的朋友圈内非常的困难,所以朋友圈的辟谣过程会比较缓慢。
(二)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文化认同
法律是这个社会所必须的,无规矩不成方圆,需要由法律来规范社会。但是法律又不是万能的,因为法律无情而人有情,有些时候人们会从情感上抗拒法律,不会真正地去服从法律,只是被迫地遵守。
抗拒谣言、不轻易地相信谣言、传播谣言、认为造谣可耻,如果这些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认同,那么这个未来就非常值得我们期待了。而我们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社会、生活当中,都可以称得上是一群知识分子了,面对无法确定的真假信息时,不妨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而面对我们知道的真相的时候,不妨做一个敢于大声疾呼的闯荡者,把我们知道的真相传播开来。
三、结语
互联网上存在如此多的虚假信息一方面在于缺少把关人,人人都用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环境让人们对自己传播的信息更加不负责任,网络匿名制保护了人们的隐私权和自由表达权,但是却给出了更多的造谣机会,恶意造谣、诽谤现象非常多。
现在很多网络平台也在逐步地实行前台匿名后台实名这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就比较妥善的能够去解决这种问题,既保障了言论自由和人们之间的匿名交往,也在出现谣言纠纷时能够及时的惩治造谣者接受法律的制裁,依法追究责任。
参考文献:
[1]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2005(10):88-90.
[2]李宗桂.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危害[J].人民论坛,2010(2):86-87.
[3]姜胜洪.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6):12-20.
作者简介:
刘雅芳,女,汉族,河南许昌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