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创新课程评价活动实践
2019-05-08李洁汝
李洁汝
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评价,课程评价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将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问题作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1],是促进教育改革和课程改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课程效果评价以学绩评价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侧重于终结性、结果性评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它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总体刻画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依据不同水平的学业成就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基于此,笔者在校本课程“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中尝试创新课程评价活动,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一、重视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教学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具体地说,形成性评价指教师实施的所有活动和学生在评价自己中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提供反馈的信息以使教师来更改教学活动,当其真正地用来适应教学的需要时,这些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2]笔者在校本课程“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中摒弃了以往以一张期末试卷为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能促使學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综合能力不断进步的形成性评价模式。
二、课程评价活动的创新实践
课程形成性评价注重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关注课程,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课程的实践能力。笔者在校本课程“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实践中,设计了几种形成性评价活动。
1.论辩评价
“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中有一课时为“郑观应与《盛世危言》”,笔者在这一课时的评价中采用了“视角翻转”的形成性评价方式。首先,设计“无领导式讨论”环节,让班级学生以“商战重于兵战”为话题进行无领导式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聚焦点可以随着讨论的深入发生改变,聚焦视角可以翻转。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和新课标为思想指导,把无领导式讨论的参与广泛性和教学互动性等特点和课程特点相结合,使学生结合历史、文化、社会知识进行讨论,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表现较好的小组,我们及时给予这个小组同学鼓励,以激发其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2.项目评价
项目学习法中的“项目”指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通过有效利用实物、智力、知识和技能等多种资源,为实现特定目标所做的努力,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笔者在讲授“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时,设置了一个中山市区域名人文化展示环节。学生以镇区(区域)为小组划分,让小组搜集材料、制作课件、推选主讲人讲演展示。小组通过认真撰写推广文案,精心制作课件,既提升了学生对中山区域特色文化的熟悉程度,又提高了其写作和表达能力。最后,我们以全体同学对各项目的评分作为该活动的结果评价,并纳入课程的整体评价中。
3.建构评价
课程评价活动创新需要突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创造性、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建构能力。笔者在“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中试图采用实践创新构建建构评价模式。例如:在讲授孙中山《有志竟成(节选)》时,邀请历史老师对当时中国的情况进行分析,情景再现;邀请政治老师对当前中国的情况进行分析、情景描述。通过两种具象情景的构建,让学生体会孙中山此文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加深其对国际形势、国家现状的认识,化抽象知识为具象感受。课后,通过思维导图(Mind Map)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与价值。首先学生组队,然后选择《有志竟成(节选)》其中一个阶段绘制思维导图,归类人物经历,思想等。学生通过和同伴共同参与思维导图建造过程能够实现最佳学习效果。
4.情境评价
资料显示,英美两国的高校不断开设以电影、歌唱明星命名的课程,这些课程引起了学生莫大的兴趣。这些课程中还会设计一些情境式题目供学生讨论,学生很感兴趣。笔者在“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中也尝试设置情境评价活动,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展其综合能力。
通过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方式,我们能促使学生致力于课程的学习研究和课程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合作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多种课程评价活动的创新实践使教师获得更全面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蓓.走向学生参与式的课程评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7).
[2]张婧.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比较研究[J].东方教育,2016(4).
编辑 杜元元